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国家植物园相关规划方法的研究在中国尚属空白。以位于首都的国家植物园为例,探索可行的规划方法,为后续国家植物园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对照国家代表性,识别国家植物园的主要任务。其次,对照行业引领性,分析植物园现状差距,提出国家植物园的发展目标和分项建设措施。针对由现状综合性植物园升级建设的国家植物园,采取有机更新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弘扬中国植物文化,打造中国特色的国家植物园。【结果】从3个方面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规划策略。1)实现国家植物园核心功能,包括打造3个植物收集展示区的28个特色专类园,满足植物迁地保护和展示功能;建设四大重点项目和两大科研设施,保障植物科学研究功能;形成“一馆、八室、一廊、多点”的科普设施布局,策划8类科普活动,满足植物科学传播功能;构建智慧植物园系统,为国家植物园形成国际综合交流分享合作平台提供保障。2)在充分尊重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家植物园南北园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功能设置3个方面的优化调整,实现两园整体统一。3)借助国家植物园位于三山五园地区的优势,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禀赋和中国传统植物文化内涵,形成8条叙事脉络和6项文化策略,将中国植物知识和园林文化融合展示。【结论】国家植物园应综合实力突出,兼具艺术的外貌和科学的内涵。国家植物园还应考虑和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关系,重点承担所在区域植物的收集和保护责任。在现状综合植物园升级到国家植物园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尊重原有建设基础,做到科学发展。同时,中国国家植物园应具有鲜明的中国植物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意义】伊犁-吐鲁番国家植物园是中国唯一一个处于温带大陆气候的植物园,具有独特的地域和生物多样性特点,是干旱区荒漠植物收集、引种、保育的宝库。干旱区内独特且丰富的抗逆生物种质资源,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点区域。广泛收集保育干旱区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并进行有效迁地保育,对保障全球生物资源安全有重要意义。【分析】国家植物园体系在考虑国家重大战略、主要气候类型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后,依据国家代表性、保护系统性、社会公益性、管理可行性等准入条件,将伊犁-吐鲁番国家植物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因此,按照国家植物园体系的主要建设任务,整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新疆已建的伊犁植物园及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建设伊犁-吐鲁番国家植物园,是构建干旱区植物迁地保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展望】伊犁-吐鲁番国家植物园旨在构建干旱区植物迁地保育体系,建设集生态保护、物种保育、科学研究、开发利用、实验示范、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世界最大的综合性干旱区植物园。为实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基础,并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及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植物园是园林专用绿地的一种类型,其植物多样性对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意义重大。【方法】采用数理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已加入中国植物园联盟的229个植物园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植物多样性保护特征展开研究,为植物园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支撑。【结果】1)中国植物物种保护率为41.2%,存在南低北高的地区差异性;2)中国植物园数量稳步增加,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数量上西疏东密,面积规模上西阔东微;3)中国植物园已收集保存植物2.3万余种,初步形成了迁地保护格局,是城镇开发边界内植物多样性保护的主阵地。【结论】中国植物园空间布局与植物多样性保护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应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植物园建设,在青藏高原、新疆等西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增加植物园数量,健全植物就地和迁地协同保护体系,强化科学研究,以完善国家种质资源库信息,推进植物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目的】国家植物园是在国家层面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的机构,承担着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任。以中国首个国家植物园为例,论述了其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工作,旨在为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分析】介绍了生物多样性概念的由来,中国生物多样性概况、现存问题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分析了国内外植物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探讨了国家植物园可以在国家层面,通过物种收集、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以及科普教育4个主要途径在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指出随着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展望】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对国家植物园的责任、使命与工作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国家植物园今后应加强在生物多样性编目和物种监测、迁地栽培植物的保护评估、物种濒危原因和生存策略研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关系、气候变化对植物适应性进化的影响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与防治等方面工作,同时应与以就地保护为主要功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紧密合作,完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5.
田旗  黄卫昌  胡永红 《园林》2010,(6):76-79
收集原理 辰山植物园是一个集植物收集、景观展示、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植物收集是一项重要内容。活植物收集水平是决定辰山植物园建设与发展水平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胡永红 《风景园林》2023,30(2):40-45
【意义】在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日益重要。植物园可为提升城市植物多样性提供科技支持,为国家植物园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分析】分析目前城市植物多样性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植物园对提升城市植物多样性发挥的作用。以上海辰山植物园为例,展示辰山植物园十几年来在植物资源收集、筛选与应用示范,特殊生境绿化技术,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解析植物园提升城市植物多样性的策略。【展望】植物园可在新品种培育、物种驯化、植物群落构建、生态系统完善4个层面上支持城市植物多样性提升。现阶段,国家植物园应将城市植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更好地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7.
当代植物园规划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曦 《中国园林》2012,28(6):54-59
植物园兼具科学价值和公益属性,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从4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制定符合植物园发展趋势的规划策略:1)要转变植物种质资源收集策略和方式,做到个体与群落收集并重,重视地域乡土植被的收集和保护,突出植物收集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义;2)展园设置要兼顾多样性与规模化,通过专类园展示特色植物及其生境,运用主题园增进趣味性与互动性;3)要构建以科普教育为主题、强化公众认知、互动和参与的植物园解释体系;4)通过大型节事活动策划,凸显植物园的公益属性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进龙 《福建建材》2013,(11):30-32
植物园建设,除具有园林外貌和科学内涵特征之外,也肩负着植物科普、文化传递的责任。科普展馆作为植物园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植物园的科普教育的内容不局限于仅在植物方面,赋予植物园科普更深更广的认知空间。本文以厦门植物园科普馆为例,探讨如何建设植物园寓教于乐,又以乐促教相辅相成的科普展馆的空间设计,由植物园植物展示的有效性,从另一个角度展现空间设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安徽建筑》2019,(5):9-11
针对目前高校植物园建设的形式和功能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的状况。设计以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增加绿色体验、发挥科研与科普共同作用为设计主旨,对天津农学院西校区植物标本园设计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建成集物种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休憩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绿化园地,为今后的高校植物园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上海辰山植物园特殊水生植物园和湿生植物园植物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特殊水生植物园和湿生植物园是上海辰山植物园水生植物的重要展示区,根据水生植物习性、分类特点、群落结构以及科普教育意义等,特殊水生植物园8个区域(泡)设计了具有景观效果的、科普教育意义的、重要用途的和特殊类型的水生植物种类等8个主题,共展示了水生植物125种或品种;湿生植物园4个区域设计了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层片构成的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等不同生态系列,展示了水生植物群落的层片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周武忠 《园林》2012,(1):18-21
植物园是调查、采集、鉴定、引种、驯化、保存和推广利用植物的重要科研单位,帕多瓦植物园作为世界匕最早的植物园之一,在植物保存和推广工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作者的亲身游历经验为基础,详尽介绍了帕多瓦植物园的历史.植物收集和展示以及帕多瓦植物园在未来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意义】随着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于2022年相继揭牌成立,当代公园和植物园的发展历程引起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孙筱祥先生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其风景园林作品包括花港观鱼公园、杭州植物园、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植物园、北京植物园(现国家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现华南国家植物园)、海南植物园、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深圳市仙湖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云南景东亚热带植物园。纵观这些作品的诞生、演变及创作时代背景,系统性地总结孙先生的理论、实践和职业生涯,对于当代公园和植物园建设发展史的研究至关重要。【评论】孙筱祥先生集教育家、园林家、花卉家、画家、建筑师和大地规划师于一身,他的风景园林作品在时代洪流中脱颖而出,成为永恒的经典和传世之作。通过对孙先生70年风景园林史料的分析和研究,从聚焦时代背景的视角,阐述他为当代建设科学与艺术、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自然与人文、抽象与现实相结合的世界一流公园和植物园开辟了道路、引领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树立了典范。【展望】孙筱祥先生的风景园林作品,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不同气候带,他为促进植物多样性物种保存和迁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可...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植物园发展的历史、上海地区的植物园发展及城市需求出发,对辰山植物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辰山植物园将成为集科研、教育和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在辰山植物园建园理念的指导下,借鉴国际高水平植物园的发展动态,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华东地区发展需求,加强华东区系植物保育、开发和利用研究,提高园林景观建设,满足上海及周边地区公众的娱乐需求,增强科普设施和科普能力建设,以多样的科普教育来感染和教育公众。  相似文献   

14.
程纹  程颖慧  张苏州  王晖 《园林》2023,(11):113-120
植物园中的专类园承担着植物迁地保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使命,是植物园最核心的建设单元,根据不同的展示目的,分为不同类型。随着现代城市快速扩张,植物专类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着其他类型城市绿地无法比拟的功能和地位。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背景下,植物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提升至更高位置,科学布局分区、配置植物和建设运营。基于此,通过归纳植物专类园的功能类型,从一线工作者的视角分析专类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影响及面临的建设困难,探讨现代植物专类园应遵循的建设原则,从主题内容、植物栽植和配置、景观设计、科普展示、科学研究等方面对植物专类园的营建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浩  毛锋  苏文松  费文君 《规划师》2009,25(2):44-47
通过城市绿地建设来反映地方历史文化,体现地域特征,是解决城市特色缺失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植物园规划的重点在于展示各地丰富的植物和自然景观,具有极强烈的个性特征.其规划设计方法是:首先明确植物园在世界和国家两级植物园体系中的特色定位,然后利用地域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特征及自主创新的方法来塑造地域性特色.  相似文献   

16.
姚瑶  苏雪痕 《景观设计》2008,(1):98-101
大连西郊植物园总体规划设计 西郊植物园以收集、保存、迁地保护本区系的植物为主,以收集、引种驯化彩叶植物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一个以科普科研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主,兼顾生产的综合性植物园。  相似文献   

17.
《景观设计》2005,(F04):25-25
规划区位于重庆南山风景区内,是重庆植物园的一个专类园,通过规划将营造出极有山水园林风貌,又突出展示杜鹃花科植物特性及多样性的植物专版园,以满足游人游览休闲,观景赏花,接受植物科普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植物园16世纪起源于意大利,我国建立植物园的历史不足百年,至今全国已有植物园近200所,为植物科学的发展与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先期为弄清国产植物,出版巨著《中国植物志》,为植物园打下"引种、驯化"的分类学基础,贡献很大。后期为"生物多样性"的号召而为保护物种、迁地保护的任务作出应有的努力,尤其在现代化城市中,植物园已经成为丰富多彩的科学普及园地。  相似文献   

19.
《风景园林》2014,(4):90-99
位于西湖之畔的杭州植物园始建于1956年,是一个兼具公园外貌和科学内涵,集游览、休憩、科研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由于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风景、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植物生长条件,杭州植物园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植物园之一。然而,历经60年的变迁,杭州植物园也面临非常多的问题——园区被城市道路划分成几个部分,水系逐渐淤塞,植物因长期生长而越来越荫蔽且杂乱,不少区域基础设施老化,道路系统混乱,又缺乏与时俱进的科普和配套服务设施。这些问题使杭州植物园逐渐失去原有的特色和地位。  相似文献   

20.
尹豪  邢雨 《风景园林》2016,(9):44-51
位于英国康沃尔地区的伊甸项目,建设模式不同于传统植物园。建设重点不是仅以植物收集展示为中心,而是以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为主导。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植物园的建设基址选定在废弃矿坑,建造技术和材料恪守生态的理念,建筑、雕塑艺术等紧紧围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伊甸项目以经济植物学和民族植物学为理论支撑,规划与建设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专类园主要收集展示各种专门经济用途的植物和地域特色的植被类型。借助丰富的娱乐活动和多层次的科普教育,保持了项目持久的吸引力。以生态环保为中心、以大众服务为导向、以社会价值为追求的建设理念,对当前植物园的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