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识别山岳风景特质对中国山岳风景遗产的传承、保护地域风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首先,将山岳风景遗产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自然与文化要素进行风景特质识别,完成风景特质分区;其次,从时间与空间完整性维度进行赋分评价,总结出管护分级区域;最后,基于风景特质识别与评价结果提出保护模式。【结果】1)泰山城景表现为“自然山川基底—史前人类聚居—宗教山岳崇拜—城山风景融合”的演进过程;2)将泰山地域划分为20种典型的风景特质类型和43个风景特质区域,归纳出3类特质类型(历史遗产、自然生态、村镇聚落);3)基于时空完整性评价标准,将泰山风景遗产划分为3级管护单元(一级管护、二级管护、一般管护);4)提炼山岳风景遗产的保护模式,总结了9种不同模式的保护等级、保护对象和保护价值。【结论】定义了山岳风景遗产的内涵,提出了时空完整性视野下的山岳风景遗产保护方法,为保护地域风景、优化自然保护地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文化遗产空间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目前针对新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空间保护体系构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方法,可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文化遗产空间保护和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以天津市为研究区域,对天津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原保护体系在新时代的局限性,并以文化遗产空间理论为支撑、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从市域层面构建文化遗产空间保护体系。【结果】通过识别遗产价值,形成保护区划,建立“点—线—面”保护体系,实施管理机制保障措施,构建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天津市遗产保护的总体框架。【结论】探索了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方法,并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文化遗产空间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出4条建议:补充多维度价值判断;加强遗产保护整体性;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实施动态监督管控。  相似文献   

3.
风景道作为一种绿色基础设施,其所具有的多重功能近些年来逐渐被重视,并广泛运用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但目前研究缺乏风景道客观、综合的识别体系。提出寻常风景的概念,从空间格局、空间质量和空间多功能性3个维度重新定义乡村景观,并将其融入现有的风景道识别体系中,以空间视觉评价、景观空间综合质量评价、游憩吸引力评价、潜在生态性评价为一级指标,以景观空间多样性、聚落风貌、交通可达性、潜在生态廊道等为13个二级指标,形成乡村风景道综合识别体系。同时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在保护乡村自然基底的基础上较为客观地识别现有道路所具有的风景道构建潜力并对其做出初步规划,对同类型区域的风景道识别与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是基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乡村体系建设规划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坚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建立以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依据和指导的镇、乡和村庄规划编制体系具有统筹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其编制内容包括明确乡村体系、划定乡村居民点管控边界、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分区分类制定村庄整治指引等。  相似文献   

5.
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村庄分类发展指引的双重背景下,村庄规划迎来一系列的革新。本文结合规划编制在定位、要求、方向、思路等方面的重要变化,梳理出新一轮规划编制中值得注意的工作重点,并以安徽省级试点——合肥市庐江县长冲村为例,针对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编制进行系列探索,为安徽省后续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全球城镇化背景下,区域生态环境逐渐破碎化.目前的自然保护地系统因行政边界限制等原因,难以确保区域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面向区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目标,构建包括风景特质识别和生态完整性评估2个阶段的风景特质评价方法,为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提供基础依据.以青海省湟水谷地为例进行风景特质评价实践,获得风景特质类型、区域...  相似文献   

7.
乡村地区作为城乡规划管理较为薄弱的区域,在规划编制方法、规划落地实施等方面往往聚焦于单个村庄的编制,缺乏从区域层面审视乡村地区发展的实践探索,尤其是缺少统筹协调生态保护、土地利用等各要素的多规合一型规划,使得规划的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不足。浙江省杭州市从城乡融合、区域统筹的视角出发,编制面向区域层面与操作层面的郊野单元规划,在空间范围上实现了开发边界外乡村地区全覆盖,在规划类型上具有多类型、多层级特征,存量规划、实施性规划特色显著。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村庄规划体系,在规划内容方面更是体现了高效利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要求,尤其是促进了规划实施与规划编审程序深入对接,推动了城乡要素深度融合、城乡空间全域管控,是对乡村振兴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模式与技术方法的成功探索,对于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晨  陈徵羽 《风景园林》2023,30(10):96-102
【目的】在《世界遗产公约》颁布51周年之际,识别世界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点议题,梳理自然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实践脉络,分析数字化保护的国际动向,解读数字化转型为世界遗产体系带来的变革性影响。【方法】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图书馆和世界遗产咨询机构数字档案等资源进行系统解析和知识图谱构建。【结果】识别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阶段和重点议题,归纳总结了以世界遗产记录与档案、监测与管理、阐释与展示、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等四大技术主题、12类技术方法和62个技术工具为核心的数字化保护技术体系。【结论】提出景观遗产数字技术集成与创新、遗产保护数据标准、数字行动规范、数字化可持续能力建设等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为中国深入开展世界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徐锡宁 《风景园林》2023,(S2):56-61
【目的】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UL)理念自2005年提出至今已有近20年时间,国内外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理论研究仍在持续推进,探索HUL认知、保护与变化管理的理论内涵对当代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绘制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分析图谱,结合代表性文献的精读,梳理国内外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领域、研究重点、研究趋势。【结果】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可看出,城市历史景观的内涵与价值、价值特征要素、层积、周边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国外研究集中于在全球试点城市总结和践行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的实施步骤与实施工具,国内研究则从早期的概念引介转变为对城市历史景观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于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实践的不断探索。【结论】作为“概念”的城市历史景观是遗产保护的对象,其认知与保护已形成清晰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从过去到现在的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历史遗产景观变迁认知的研究范式。作为“方法”的城市历史景观是遗产保护的方法,对于从现在到未来的景观变化管理研究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其理论方法探索能够指导城市更新设计和遗产资源的保护管...  相似文献   

10.
周游  周剑云 《城市规划》2015,(8):92-100
芦湾村处于城市规划区内,没有农田和农业,但村民保留着农村户口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乡村聚落形态特征明显。这类处于城市规划发展的核心区域、没有农业和农业用地,仍然保持乡村聚落的村庄是珠三角城市化区域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村庄类型。芦湾村的特殊性使得这类村庄规划既不适用于现行城乡规划体系中的村庄规划,也不适用于市镇详细规划,需要引入新的规划工具--综合社区规划。本文以芦湾村为例深入分析了芦湾类型村庄规划的困境,提出应以区域发展目标来指导村庄规划类型的选择,并在芦湾村乡村规划实践中试图避免重复"城中村"发展途径,倡导村庄发展应渐进有序转型为城市社区的价值观,保持和强化村庄物质空间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规划思想,以及结合城市绿地布局保留村落的自然景观格局的规划方法,以此探索城市化区域乡村规划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赵耀  龙彬  张菁 《中国园林》2023,39(9):67
传统村落是乡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构建 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尺度传统村 落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综合风景园林、城乡规划、 景观生态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以文化遗产安全、自然生态安 全和休闲游憩适宜为目标,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和最小累积 阻力模型,识别构成要素、建立网络体系,形成区域尺度下传 统村落景观安全的一种新研究范式,进而以腾冲市传统村落 集中连片区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景观 安全格局包含节点、廊道、环境3个关键要素,并可划分为不 同的安全等级;2)通过节点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 环境划分、优化与联系等步骤,建立由4级节点、2级廊道和 3级环境组成的腾冲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3)基于获得的景 观安全格局,提出对应“村落-廊道-区域”的分级、分区保护 策略。以期为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提供参考,并为区域 性文化遗产及其相关自然和人工环境的保护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章榕  宋尧佳 《园林》2021,(5):74-82
重庆城郊四山管控条令制约下,其管控范围内的乡村建设行为受控,造成配套设施欠缺、产业发展低效、传统文化流失等现实问题,如何统筹四山保护要求和乡村发展诉求,成为四山保护的紧迫课题。旅游产业发展是四山地区村落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其适宜性建设途径和创新运营机制探索是协同四山生态保护与村落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北碚龙王村为例,提出生态保护格局建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生态化产业规划、乡土传统景观营建等景观规划路径,以期为四山保护背景下村落发展规划实践提供借鉴,为协调城郊乡村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适宜性方法提供理论补充。  相似文献   

13.
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地域性与复杂性 影响,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表达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 方的根本差异性所在。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避免“千村 一面”,以陕西关中地区现已公布确认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 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村落 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内涵、分类体系和提取路径。从大地 格局景观、选址布局景观、空间形态景观、街巷格局景观、 院落布局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6个方面,开展关中地区传统村 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提取与谱系生成,从而构建起传统村落 景观“人-地”关系语境下的知识网络,使其具备探索、分析 和解决“在地性”风景营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北方平原地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乡村景观的现状及景观规划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原则,应用这些原则,以单个村庄的景观规划为例,对其具体的实施要点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强调中国大地上广大传统村落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维持人地关系和谐,以及保障中华民族草根信仰持续稳定的细胞,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如何保护好村落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维护草根信仰体系,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将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笔者应用景观安全格局的理论和方法,以广东省顺德市的马岗村为例,把村落看作是大地生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判别和完善对村落的生态、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局部和空间关系,建立景观安全格局,来保障村落的生态、历史和社会文化之生命在快速的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识别闽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特征,以闽江流域11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对象,基于景观基因相似度理论,依据其民居景观特征将闽江流域划分为客家合院区、邵将合院区、闽中合院区、闽中围楼区、闽东合院区、闽东围楼区、闽东混合区、闽南合院区、闽北合院区9大景观区系,以期为整合区域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凸显区域景观特色,提升区域旅游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指导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从分类与评价两方面,构建一套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指标体系.首先,以价值中立为导向,基于尊重文脉地脉的人地关系理论,从自然地理区划与文化地理学视角出发制定体系构建原则,筛选景观特征要素,根据不同尺度的乡村景观拟定针对性方法范式,构建多尺度多层级嵌套式的乡村景观资源特征...  相似文献   

18.
广西龙胜梯田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为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且梯田的地形地貌特征已融入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地农业生产生活高度的融合。广西龙胜梯田除龙脊核心区域外的其他村落,因地处相对偏僻、梯田面积相对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等原因而被遗落在前一阶段的乡村振兴建设中未能对其农业遗产价值进行充分评估和保护利用,村落农业文化景观未被充分激活,现处于相对贫困状态。本文以上述村落样本——广西龙胜洋湾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农业文化遗产思维下,广西龙胜梯田非核心区域的民族传统村落梯田景观的保护与活化,探寻村落在乡村振兴建设背景下保护与活化发展之路径。  相似文献   

19.
“松塘小八景”的审美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孟宏  唐孝祥 《风景园林》2017,24(6):105-111
"松塘小八景"是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的文化景观遗产之一,也是研究广府村镇文化环境变迁与审美文化价值的重要依据和线索。在剖析其生成的文化背景和必要条件基础上,结合松塘村的物质空间环境形态,从"联络对称"的物象组织规律、"清淡迤逦"的意象群体特征、"君子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念三个层面来概括其审美文化特征,为延续、修复、重塑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的"诗性意味"提供理论支撑,也为研究不同地域的小八景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Since the 1960s, improving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in rural Japan have led to the rise in man-made or man-shaped landscapes, which has in turn resulted in formerly abundant species becoming endangered. In order to conserve biodiversity in rural areas, former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must be conserved. The problem is that ecologically appropriate landscapes are not always compatible with the needs of local residents or land owners. Prior to carrying out any particular conservation measures, regional landscape management must consider both ecological and social approaches and present acceptable approach-specific management goals in an open and transparent manner. This study, undertaken in the Ohaga district of southwestern Japan, a typical rural area with terraced paddy fields, sought to develop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regional resources from a landscape ecology perspective. Monitoring the temporal change of landscape structures and vegetation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habitats, such as the pine forest and grasslands bordering the rice paddies, which harbour specific plant species or populations, some now endangered. From a social standpoint, questionnaires revealed that local inhabitants wanted landscape management options which would conserve the pine forest, paddy fields and levee grasslands. Local farmers thought that the landscape should be used and managed as a rural park, rather than for agricultural purposes. These desirable landscape element types can serve as targets for conservation, but ultimately a new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ust be developed to sustain the rural landsca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