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冯维波 《华中建筑》2014,(1):150-153
该文在分析探讨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营建理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聚落的空间特征:民居平面型制的多样化特征、依山傍水的山地特征、耕地至上的环农特征、群—序—拓扑结构的形态特征,主要存在自由散点式布局和集中簇群式布局两种聚落空间形态。最后分析了聚落空间的成因,认为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特征只是在汉族传统院落民居的基础上,由于受到当地特殊地形条件的限制而进行的修正。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渝、 湘、鄂、黔边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文 化传统造就了富有地方及民族特色的 民居聚落。通过对酉阳土家民居聚落 的形成历史、发展特点的分析,从民居 建筑、文化艺术、人文地理、工程技术 等角度总结土家聚落的地域特征。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 市东南,距重庆市区500公里,地处 武陵山区腹地,与贵州沿河、湖南龙 山、湖北来凤及重庆彭水、黔江、秀 山等县交界。2000年全县总人口67万 人,其中土家族34万人,苗族11万人, 汉族27万人,民族自治政府成立于 1985年。  相似文献   

3.
<正>武陵山区位于华中腹地,主要指武陵山脉及周边区域,绵亘湘、鄂、黔、渝四省,地处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过渡段。武陵山区历史悠久,土家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在此聚居,少数民族数量众多,地区文化丰富多彩,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无论是社会生产还是民居建造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地域特征十分明显。其中的湖北恩施就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里乡土村落众多,民居建造大多采用南方民族常用的干栏式建筑形式,本文介绍的恩施州咸丰县小腊壁村,即是坐落于树林山谷之间的干栏式民居聚落。  相似文献   

4.
祁剑青 《华中建筑》2020,38(8):109-112
该文选取湖南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运用建筑类型学方法与文化地理学方法进行分区分类研究,分析了湖南传统民居的地域分异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独栋正堂式、天井院落式以及"丰"字形大宅主要分布在湘北湘中区;窨子屋、土家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石板屋、土砖屋、土家族主屋、土家族冲天楼、北侗火铺屋主要分布在湘西区;"四方印"式大宅、"王"字形大宅、瑶族合院、瑶族吊脚楼主要分布在湘南区。在湘北洞庭湖冲积平原、湘中诸盆地以及湘南诸山间盆地,民居的平面布局较为自由;在湘西北武陵山地、湘西南雪峰山地、湘南南岭山地、湘赣交界诸山地以及湘中湘东北丘陵地带,平面布局适应地形。石板屋、土砖屋以及吊脚楼充分体现了就地取材这一基本原则。湖南传统民居的屋顶、平面布局,有效地起到了排水、隔热以及通风的作用,是适应区域气候之作。  相似文献   

5.
乡村聚落景观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深远的文化传统。重庆渝东南地区由于多民族的栖息和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乡村聚落景观更是独具地域特色。本文以渝东南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为例,提出就地保护和异地搬迁保护这两种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传统民居是我国古建筑文化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建造经验。武隆县地处气候湿热的渝东南武陵山区,是重庆亚热带山区气候的典型代表。该地区的土家族传统民居在适应气候方面积累了许多传统技术经验,特别是应对夏季湿热的气候,这些经验符合被动式建筑设计的原则。文章以典型的渝东南土家民居聚落——土地乡犀牛寨为例,利用CFD软件对传统民居堂屋空间的自然通风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得出较早的传统堂屋做法更有利于通风且有利于与堂屋间接联系的房间的通风。  相似文献   

7.
孙雁  李欣蔚 《室内设计》2016,(2):96-101
渝东南土家族人民生活在气候湿 热的武陵山区,当地土家族的聚落在选址 布局、空间形态中反映出利用自然通风进行 除湿、降温的技术策略。本文以典型的渝东 南土家民居聚落——黔江后坝乡为例,利用 Ecotect与CFD软件进行通风模拟研究,分 析其利用自然通风进行除湿、降温的技术 经验,提出有利于组织通风的典型聚落空 间形态,以及其中典型单体——“吊脚楼” 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8.
建筑景观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面临着景观特色流失的问题,因此对聚落建筑景观基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某一民族地区内建筑景观的空间差异,以湘西多个苗族传统村落为考察对象,基于景观基因图谱探究不同地域苗族建筑景观的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于环境适应性,湘西苗族建筑景观主要有岩溶台地深苗区土石建筑、熟苗区砖木建筑、岩溶谷地深苗区混合建筑和浅苗区多开间木质建筑4种类型。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环境要素、经济基础要素和文化交流要素等是导致苗族传统建筑景观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地处湘黔渝三省交界处的舒家塘古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以传统堡寨聚落景观形态认知为基础,结合当地地理及人文环境对古堡聚落景观形态的生成、变迁进行研究。针对舒家塘古堡寨聚落的独特性,从园林景观角度出发,重点分析舒家塘堡寨聚落的防卫空间景观形态特色,同时结合古堡寨所处的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及历史背景来解析其景观要素及发展变迁,并针对性的从区域景观和聚落景观角度对舒家塘古村落景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黔渝地区土家族与苗族民居属于干栏式民居,本文从建筑空间形态、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建筑装饰及细部特征出发对苗居、土家民居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它们的异同性,从而深入了解黔渝传统坡地民居,为现代山地城市建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由汉、黎、苗等民族民系聚落构成的多元化地域景观是海南岛乡土景观的有机组成方式。语言是民族民系文化区划的重要标识,基于海南岛的语言分区,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选取各语言分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的关键指征,结合GIS技术对其进行信息叠加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海南岛民族民系传统聚落景观3个显著的分异特征。1)在选址偏好上具有汉族聚落海拔低、黎苗聚落海拔高的特点;在聚居地规模上具有汉族聚居地规模大、黎苗聚居地规模小的特点。2)在用地布局上汉族多采用集约式布局,黎苗则为分散式布局;在街巷肌理上汉族聚落较为规整,黎苗趋向自由。3)在民居组织方式上汉族为围合式,黎苗为开放式;在建筑平面形制上汉族为合院式,黎苗为独栋式。海南岛的聚落景观多元化是建构在岛屿本身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可成为海南岛保护与开发的出发点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硇洲岛作为中国第一大火山岛,是中国南海生态景 观和传统文化景观保留较好的岛屿。岛内传统聚落数量众多, 对其进行保护和研究对可持续性岛屿景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风景园林学、人文地理学、海洋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 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和GIS对硇洲岛101个聚落进行落点,结 合传统时期聚落的产业属性,分析海岛产业的开发时序。选取 “滨海距离”“火山地质地貌”“岛屿土壤类型”“地下水资 源”“岛礁空间分布”为敏感因子。探讨主要因子对聚落空间 分布的机制,总结归纳出海岛聚落的景观格局特征。试图通过 对硇洲岛传统聚落景观的分析,解析海岛先民是如何适应海岛 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适宜的海岛产业景观,并建立较为 宜居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3.
孙鹏  王乐君 《山西建筑》2014,(20):33-34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更新传统聚落,将研究对象置于具有突出苗文化、世界苗族发祥地的黔东南苗族聚落,通过对苗族聚落景观的历史特点的分析来还原自然,以期引起社会对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的关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潘莹  方逸真  施瑛 《风景园林》2020,27(1):83-89
粤北古驿道沿线传统聚落是古驿道"文化线路"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学者已开展沿线传统聚落的研究,但未从景观视角确立聚落中的观测指征。结合Google earth和ArcGis软件以及实地调研,对粤北古驿道中的连州丰阳-东陂古道、西京古道、梅岭古道沿线的传统聚落进行定点采样和定量分析。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其宏观层面的聚落高程、聚落规模,中观层面的聚落景观格局、居住地内部肌理、坑塘布局特点以及微观层面的民居平面形制。结合移民史和地方志等史料进行环境作用机制分析,得出不同层面的聚落景观差异分别受不同的主导因子影响,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影响其宏观层面,民族民系与移民文化主要作用于中观、微观层面。通过对比研究,明确粤北不同古驿道沿线聚落景观资源的差异,以期为各条古驿道保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曹子旭  马明 《中国园林》2023,39(3):72-77
立足于“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聚焦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以文化地理学“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人工营建与草原环境相协调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时间-空间-文化”三维耦合的景观基因识别、提取方法,解译出“逐水草居、农牧结合、聚散有致、内生植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共融开放、热情豪迈”八大景观基因。从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过程、景观感知3个维度总结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景观空间格局的地域系统性、景观过程的历史演化性、景观感知的民族融合性。拓展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辨析和传承保护的理论视野,为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6.
鲍帆  谢飞  龙亮 《华中建筑》2010,28(7):162-164
该文从大的山水环境,聚落节点空间与民居建筑等三个方面入手初步分析了上郎德苗寨的景观特征,其中引入了与建筑学相关的聚落、营造、历史、审美与民族心理分析等内容,在不同层面上了上郎德苗寨景观的涵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风景园林》2020,27(3):103-106
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蔚  梁蕤 《风景园林》2021,28(2):109-115
民族聚居区"圣–俗"文化景观是历史上长时段层叠累积、相互融合的宗教形态和宗教文化心理以及神圣空间生产方式的外化,是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最完整的视觉表达。以藏彝走廊氐羌族群"纳–槃木系"及其分支的聚居地为研究对象,从因人口迁徙、生存空间差异、历史政治和宗教文化植入等因素干扰所导致的聚落与建筑文化景观形态差异现象入手,指出不同族群通过对"神山—聚落"关系、"神圣景观—聚落"关系的建构以及对神圣路径的演绎行为建立自身的族群身份与边界,并在建筑空间中以"中柱通天,火塘驻祖"的观念再现聚落中的"圣–俗"观念。归纳出"神圣中心""人—署分界"和"多元融合"等"圣–俗"文化景观模式,深化对藏彝走廊多民族聚居区文化景观"同源—异形"发展历史与演化规律的认识以及民族之间"和而不同"文化景观多样性和生态文明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han ethnic group in Myanmar within the context of South-east Asian architecture. The purpose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ttlement system, village and houses that together form th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river valleys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The fieldwork is comprised of an architectural enquiry through geographic surveys of settlements and measurements of houses, and a social enquiry, including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about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architecture. The detailed spatial analysis embraces three tiers, namely settlements, villages and houses, together identi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underlying concepts of Shan architecture, meanwhile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olis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ethnicity, geography, social system and the production of dwellings and cultural geographies of South-east A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