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胡斌  许文宇  陈蔚 《建筑技艺》2021,27(4):97-99
以"中柱—火塘"为核心共同建构的住屋空间原型是藏彝走廊地区氐羌民族建筑文化共享基质之一.以藏彝走廊地区重要的氐羌系族群之一——彝族为例,从住屋平面形式层面出发,通过建筑原型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彝族在"中柱—火塘"原型空间建构下对其个支系屋住平面形式衍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聚居于川西高山峡谷地区的藏羌民族,处于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互相冲撞又互相整合的"藏彝走廊"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上的民族交融,使其民居聚落与民居建筑强烈地表现出其民族地域属性,成为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文化景观。"5.12"地震之后的灾后重建中,如何传承当地独特的地域建筑景观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理县甘堡藏寨重建案例入手,站在地区建筑学的立场上进行反思,试图阐释尊重文脉,尊重本土精神,尊重民族习俗的方法和通道,期望对于我们今后的民族村落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黄凌江  刘超群 《华中建筑》2010,28(5):134-137
西藏传统建筑与聚落是西藏宗教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物质空间与宗教文化结合的范例。通过对西藏传统建筑与聚落的实证与西藏宗教文化的分析,运用"意"与"象"的概念,详述了西藏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中心性,转及内部空间的宗教象征意义与内涵,并探讨了风格与非宗教含义在建筑上的融合。指出西藏传统建筑与聚落空间形态与西藏宗教文化具有同构性质,并归纳了宗教含义在建筑空间中的体现方式,揭示了西藏传统建筑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宗教文化底蕴,以期对地域建筑创作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综合生物学遗传基因"碱基配对"与"DNA序列组合"原理,系统建构了从地文区域、聚落体系、聚落单元、建筑组群、建筑单体五重尺度和"空间基因""文化基因"两大系统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进行"多尺度"识别和"双系统"解译的研究方法,并分别拟定了包括地理分布、环境格局、簇群形态、街巷空间、建筑特色和职能导向、营造观念、价值信仰、社会约俗在内的传统聚落空间、文化基因识别要素。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川西传统羌族聚落为实证案例,系统识别、提取出其33项"空间基因"与21项"文化基因"因子,并就其与汉地聚落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特征、要素识别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传承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宗族、风水文化和宗教文化对西江苗寨传统建筑与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作用,指出西江苗寨传统建筑与聚落空间形态民族特征性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结果,而是由多种因素约束影响而成,其中作为非物质的隐性社会文化因素需要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6.
余慧  邱建 《中国园林》2012,28(7):87-91
西南丝绸之路作为历史上蜀地与外界沟通的主要纽带之一,对四川省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条功能性的交通线路,而且还是一条丰富的"文化走廊"。以古道这一交通线路与文化走廊为线索,对沿线聚落进行比较研究,并以典型聚落——宜宾、会理、芦山等为例,探讨古代交通方式对聚落选址、聚落分布以及聚落形态的形成等方面的作用。结果发现在西南丝绸之路上作为交通要塞的传统聚落具有特别的空间格局、景观形态与民族文化特色。通过对传统聚落发展变化的适应性分析,揭示了这些城镇村落生长与演变的内在动因和规律,为城镇的有机更新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乡土聚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丰富了宏观的地域景观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赫哲族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特征及基因进行研究具有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双重意义。文章提出"物质—非物质"的文化基因分类方法,首先确定赫哲族所属的聚落整体——东北渔猎少数民族聚落的景观特征;其次与赫哲族本身具有的文化特质基因相融合,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为典型研究对象,制定四排赫哲族乡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识别确定赫哲族的文化景观基因,以期为四排赫哲族乡乃至其他类似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潘莹  黄悦  施瑛 《南方建筑》2022,(2):55-63
西京古道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古代交通要道,也是民族民系迁徙、融合之路。西京古道乐昌段位于湘粤两省交界,沿线聚集了大量来自江西、湖南、福建的移民聚落。以西京古道乐昌段沿线的湘赣籍和福建籍移民聚落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迁徙源地、路线、时段、迁移方式进行考察,并运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分析移民聚落空间形态与民居形制,通过比较不同原籍的移民聚落形态差异,探讨移民在家园再造时受到的原乡文化影响以及在他乡产生形态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湘赣籍聚落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南北两个片区,北片区聚落形态与原居地湘南、赣中地区聚落相似度高,南片区和福建籍聚落形态接近且具有明显的客家风格特点。从而总结出移民聚落形态的形成机制不仅与移民迁徙历程有关,还包括迁出地、途经地文化的影响、对新居地环境的适应以及与周边族群的文化融合,并且反映在与方言文化现象上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的血缘型聚落因其民族地域特色和稀缺性,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文章以汉族血缘型聚落为参照,对汉彝两族血缘型聚落在聚落演化、空间层级、聚落形态与分布上进行对比性研究,并发掘其背后社会、宗教、文化及自然环境等重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彝族血缘型聚落形态特征能够进一步指导我们对传统聚落的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地处藏彝走廊的滇西北地区是我国民居建筑最具多样性的地区之一,井干式建筑则是其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的类型之一。本文以该地区怒、傈僳、普米、独龙、藏、白、纳西(及摩梭)、彝等民族的井干式民居建筑为对象,从空间布局、建造体系、文化象征3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多民族之间的比较分析。这3个维度以各自不同的形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滇西北井干式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形式,也体现出了不同民族的居住文化和人居智慧。  相似文献   

11.
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保安族吸收融合西北河湟民族走廊回、藏、土等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与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具有典型当地民族特征的聚落和民居建筑。该文在对保安族聚居地大墩村调研测绘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探寻和思考聚落格局特征及其文化遗产价值;在分析传统村落更新保护中面临困境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保安族聚落保护与更新适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杨涛  朱军 《山西建筑》2011,37(29):19-20
指出传统聚落及民居建筑是区域文化的物质载体,生动折射着族群的历史、文化、习俗,以及鲜明的经济、政治、宗教特点,通过对喀什聚落的价值及现状分析,探索了当代聚落营建的转换途径,进而使城市文脉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3.
"文化景观"概念提出于19世纪并在地理学界普遍使用,1992年"文化景观"作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的代表,成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梳理"文化景观"、"村落文化景观"概念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贵州省白水河流域布依聚落群的文化景观特征,其中包括空间景观特征、空间与地域文化的共同建构两方面。研究认为白水河流域布依聚落是在高原喀斯特山地环境、战乱多发的历史背景、农业种植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以及独特的布依民族文化条件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山地民族人居环境的一个典型范例,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青海地处西北游牧与农耕的交汇处,民族文化多元,是我国中原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融合交流的典型地区。通过对青海乡村环境的调研及民居测绘,系统分析了青海多元民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多样性,总结出各民族聚落及住居空间形态特征。指出建筑文化多样性源于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模式及民族宗教文化自然与人文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梳理了沙溪寺登、喜洲、周城、束河各地"四方街"的空间形态和发展历程,得出大理丽江地区"四方街"广场的形成演变特征:"四方街"的空间形态除受公共活动内容影响外,还受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制约;具有一定的自我延续性和适应性,活动内容的变化是对空间的重新利用和定义;公共空间中举行的社会文化活动不仅是聚落日常经济生活的反映,更是民族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信仰、马帮经济高度融合的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16.
王瑾瑾 《建筑师》2005,(3):74-77
民居里的堂屋是民居建筑里的“神圣空间”,在我们阅读这种神圣空间的同时,我们不仅能够读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观念,而且可以读出中国文化里的思维模式,以及中国文化的结构体系。而这些与中国民居建筑手法融合,使得民居的“堂”成为中国文化中典型的神圣“话语”符号。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传统聚落、佛殿、住宅共同存在"双中心"空间特征,根据"寨心与寺心""双中柱""主人柱与女柱"在不同仪式场景中所表达的涵义,论述傣族以"圣与俗""上方位与下方位"为核心的传统空间感知观念,并从社会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方位体系和象征意义3方面解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18.
以一座典型藏族村落为例,讨论了"地方神"文化对于藏族聚落的显性和隐性作用:除了影响到聚落的规模,塑造了聚落"双核"的空间形态外,还具有凝聚群体、心理慰藉和建构身份等潜在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实例的实地调查和测绘入手,剖析中国东北地区与西南地区传统聚落的生成内因与制约要素,对比挖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聚落形态与建筑形态的典型特征,揭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是人地关系、生产力水平以及民族风俗的重要文化景观集成,是人、自然、建筑三者之间的有机共生。为中国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特别是中国东北与西南地区传统聚落在新形势下的基本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清水河谷地处甘青民族走廊的腹心地带,这里民族多元、地貌多变、气候多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当前多民族聚居地区空间格局正发生巨大变化。本文首先解读清水河谷的地域自然环境与多元民族文化;其次对多民族聚落的景观空间格局、族群分布、文化空间、生产用地等空间要素进行剖析;最后研究归纳了清水河谷多民族聚落和谐聚居的传统共生智慧。本文研究对我国多民族地区人居环境建设以及创建民族互嵌型社区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