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苹果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苹果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功效酶及抗氧化能力的动态变化,并对总酚、总黄酮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抗氧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苹果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在发酵60 d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16 mg/mL和0.45 mg/mL;SOD、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酶活在发酵90 d时达到最高,分别为42.12 U/mL、23.34 U/mL、10.03 U/mL、6.15 U/mL和2.14 U/mL;DPPH·、O2-·、·OH、ABTS·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吸光度值)在发酵60~75 d时最高,分别为85.29%、78.85%、65.06%、59.04%和1.93。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与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S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苹果酵素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植物酵素发酵过程中SOD、纤维素酶、蛋白酶几种功效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植物酵素的减肥功效。分别测定了植物酵素发酵过程中SOD、纤维素酶及蛋白酶的酶活力,并构建大鼠减肥模型,通过测定各组大鼠的体重增加量、体脂质量、脂肪/体重比及食物利用率考察酵素对大鼠的减肥功效。实验结果表明,植物酵素发酵过程中SOD活力先上升后下降,最终活力为(49.29±2.02)U/mL,纤维素酶活力在发酵的前42 d活力极低,但在第(42~49)天时活力迅速提高,发酵终点时活力达到(319.71±8.19)U/mL,蛋白酶活力变化较复杂,在发酵结束时其活力为(12.51±1.31)U/mL;在酵素减肥功效评价方面,实验组大鼠的体重增加量、体脂质量及脂肪/体重比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植物酵素对肥胖大鼠具有明显的减肥功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红曲发酵过程中产生的5种消化酶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红曲发酵第(1~90)天样品淀粉酶、蛋白酶、糖化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酶活力。结果:淀粉酶、蛋白酶、糖化酶和脂肪酶活力在发酵第75天时达到最高,酶活力分别为2.25、137.5、400.1、2.996 U/g。纤维素酶活力在发酵第22天时达到最高,酶活力为34.85 U/g。结论:固态发酵红曲发酵过程中产生的5种消化酶存在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水果酵素中多种功效酶的活性。方法:借助分光光度计,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福林法、铜皂法和邻苯三酚终止法分别对液状水果酵素中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进行测定。结果:液状水果酵素中淀粉酶活力为1.968 U/mL,蛋白酶活力为5.421 U/mL,脂肪酶活力为1.106 U/mL,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为10.758 U/mL。结论:液状水果酵素中SOD酶活性最高,蛋白酶次之,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较低;后续实验中可优化发酵条件来提高其中的淀粉酶与脂肪酶活力。  相似文献   

5.
在腐乳前发酵试验中对蛋白酶、α-半乳糖苷酶、纤维素酶、脂肪酶、α-淀粉酶、谷氨酰胺酶、糖化酶、果胶酶活的研究.结果表明:MHC-7摇瓶发酵培养最佳时间是34~38 h,MHC-7在豆坯上发酵培养最佳时间是32~34 h.在腐乳后发酵45天左右,各种酶活力不断下降,而谷氨酰胺酶酶活力持续增长使腐乳鲜味一直增长.当蛋白酶(65.4 U/g)、α-半乳糖苷酶(35.8 U/g)、脂肪酶(50.1U/g)、α-淀粉酶(57.3 U/g)时腐乳已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6.
冉春霞  陈光静  阚建全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8):227-231,244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全豆腐乳前期发酵条件,即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菌种接种量为影响因子,以腐乳毛坯上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以及α-淀粉酶活力为响应值,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全豆腐乳前期发酵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54h、发酵温度30℃、菌种接种量10.3%(以全豆腐乳白坯重量计,孢子悬浮液的浓度约为0.5×107个/mL)。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全豆腐乳毛坯上蛋白酶活力为208.292U/g,脂肪酶活力为95.835U/g,纤维素酶活力为62.479U/g,α-淀粉酶活力为202.215U/g,各酶的酶活均达到相对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麦麸为基础培养基,研究了发酵时间和培养基营养物对冠突散囊菌产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探明该菌产消化酶的能力。结果表明,冠突散囊菌产脂肪酶的活性在发酵6d时达到11.42U/g,淀粉酶的活性在发酵5d时达到254U/g,而在最适培养基条件下发酵7d产中性蛋白酶的酶活力达到237U/g,产碱性蛋白酶的酶活力达到236U儋。  相似文献   

8.
阙斐  黄涵年  赵粼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16):290-293,303
以香蕉为材料,分别通过自然发酵、酵母菌发酵、植物乳杆菌发酵制作香蕉酵素,测定酵素在发酵过程中组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自然发酵和酵母菌发酵、植物乳杆菌发酵的香蕉酵素其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长,DPPH自由基最高清除率分别可达到48.97%、79.54%和69.79%,羟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分别达37.68%、49.97%和45.38%。酵母菌发酵、植物乳杆菌发酵的香蕉酵素SOD和碱性蛋白酶活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达到最大值后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自然发酵的香蕉酵素多糖含量达到最大值后呈逐渐减弱趋势,三种酵素SOD最高酶活力分别达到89.5、86.79和48.35 U/mL,碱性蛋白酶的最高酶活分别为67.90、66.58和32.28 U/g。酵母菌和植物乳杆菌发酵的香蕉酵素多糖的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出现先增加后稳定的变化趋势,最大含量为20.45 和19.9 mg/g,而自然发酵的香蕉酵素达到最大值17.31 mg/g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自然发酵的香蕉酵素各项指标均低于酵母菌和植物乳杆菌发酵的香蕉酵素,并且接种酵母菌的酵素各项指标都高于接种植物乳杆菌的香蕉酵素,但差异不明显,说明这两种菌均可用于接种香蕉制作酵素。  相似文献   

9.
酵素食品微生物指标与主要功效酶及有机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9):195-200
为了解不同原料自然发酵酵素食品中微生物组成,评价市售酵素食品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主要功效酶活力和有机酸组成,对23份发酵期酵素样品进行酵母菌数、乳酸菌数和醋酸菌数测定,对4种市售酵素食品进行总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微生物指标及蛋白酶、脂肪酶、α-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测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有机酸的种类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期酵素中广泛存在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市售酵素食品的功效酶活力偏低,主要有机酸为草酸、苹果酸、乳酸和乙酸。结论:市售酵素食品质量参差不齐,功效酶活力较低,与其宣传功效不符。该研究为了解酵素食品品质、正确看待酵素食品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大球盖菇为主要原料,采用自然发酵、酵母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嗜热链球菌先后顺序接种发酵、酵母菌-长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先后顺序接种发酵3种工艺制备大球盖菇酵素,并对酵素产品的3种清除自由基能力、蛋白酶、纤维素酶、脂肪酶、淀粉酶和有机酸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酵工艺制得的大球盖菇酵素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性,人工接种2种工艺发酵制备的酵素工艺更加稳定,清除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能力要强于自然发酵,清除自由基总能力最高的是2号发酵工艺;人工接种发酵的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力分别提高了100%和85%;并且丰富了酵素中有机酸的种类,但2和3号人工接种发酵制备的酵素中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力及总酸和乳酸的含量低于自然发酵。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茅台镇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大曲及从中分离的霉菌为研究材料,分析茅台镇酱香白酒5个酒厂酿造大曲的理化指标、水解酶活及其霉菌水解酶组成及酶活,以进一步解析酱香大曲霉菌与大曲功能的关系。结果显示,酱香型大曲间糖化力86.91~535.06 mg/(g·h)差异较大,其它理化指标无显著差异,且5种大曲中都能检测到多种水解酶酶活,但液化酶、糖化酶、纤维素酶、脂肪酶、植酸酶差异较大,可能与大曲中的霉菌种类有关。此外,分析从大曲中分离霉菌产酶活性,发现分离霉菌能产多种酶,且霉菌产糖化酶酶活(0~1724.56 U/g)和中性蛋白酶酶活(0~2671.00 U/g)差异较大。曲霉主要产糖化酶、蛋白酶、果胶酶等,毛霉主要产糖化酶和蛋白酶,根霉主要产糖化酶,青霉主要产脂肪酶和果胶酶,说明霉菌对大曲中酶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固体发酵法生产饲用复合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啤酒厂的副产物麦糟为培养基进行固体发酵,在30℃经24h发酵后,复合酶中纤维素酶、糖化酶、中性和酸性蛋白酶的活力分别为42.8U/g,582.8U/g,353.0U/g,237.7U/g,可作为饲料用复合酶制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山药果蔬乳酸菌发酵液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酶活性、抗氧化性及抑菌活性的测定,研究其发酵过程中组分和生物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pH值和总酸含量在2~4 d变化最快,8 d后趋于稳定;总糖含量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又下降,12 d后达到最低并趋于稳定;亚硝酸盐含量第4天最高,10 d后降至最低;前6 d是微生物主要增殖期,随着时间延长,乳酸菌逐渐成为优势菌种,并抑制其他杂菌生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随着时间延长,活性逐渐增强,SOD活性最高,脂肪酶活性最低;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活性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强,10 d后最高且趋于稳定;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强,12 d后最高。本研究为果蔬乳酸菌发酵的工艺和功能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During the course of a Chinese liquor fermentation, the enzyme activities in the fermenting grains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ester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six kinds of major hydrolases (including amylase, glucoamylase, protease, cellulase, pectinase and lipase) and the production of esters (including total esters, ethyl acetate, ethyl butyrate, ethyl caproate and ethyl lactate) were measured in the fermenting grain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enzyme activities and ester production was calculated 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path coefficients of enzyme activities on ester production were obtained by path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nzymes had not only direct effects, but also indirect effects via other enzymes on ester produc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origin and composition of the enzyme effects on ester production were specific. Copyright © 2014 The Institute of Brewing & Distilling  相似文献   

15.
大曲酶系在白酒生产中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曲酶系主要有糖化酶、液化酶、酸性蛋白酶、酯化酶、脂肪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单宁酶、果胶酶等酶类组成。该文对这些酶的作用机理及主要酶类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并阐明了大曲酶系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葡萄糖与红糖在猴头菇液体发酵过程中对菌丝多糖分泌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筛选出猴头菇的最适碳源。方法 分别以葡萄糖和红糖为碳源进行猴头菇菌丝液体培养, 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发酵时间猴头菇的总糖、还原糖与多糖含量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与果胶酶活性。结果 两种碳源对猴头菇液体发酵的影响较大, 除菌丝生物量影响不显著外, 其他指标均呈现显著差异(P<0.05)。其中, 以葡萄糖为碳源时, 发酵液始终为酸性, 并且pH随发酵时间延长显著降低, 最低可达4.36; 总糖与还原糖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显著降低; 纤维素酶活力在发酵第11 d时显著升高并达到最高值(392 U/L), 木聚糖酶活性在发酵至第7 d时显著升高至最大值(1809 U/L), 但第11 d时显著降低, 果胶酶在发酵至第3 d时活力最高, 可达7349 U/L, 3种胞外酶的活性最高值交错出现。以红糖为碳源时, pH先升至7.28, 后降低至弱酸性(5.88); 总糖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无显著变化, 还原糖含量显著下降(P<0.05), 而多糖含量升高极显著; 纤维素酶活性随发酵时间延长显著降低, 但木聚糖酶及果胶酶活性无显著变化, 3种酶活性最高值均低于以葡萄糖为碳源的酶活性最高值。结论 以葡萄糖为碳源培养猴头菇, 猴头菇3种胞外酶的分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使其可以迅速分解果胶, 然后为木聚糖, 最后大量利用纤维素, 而以红糖为碳源有利于猴头菇胞外多糖的分泌, 为猴头菇液体发酵后续药理作用研究与生产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浏阳豆豉发酵过程中分离产高酶活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并对其产蛋白酶、脂肪酶及纤维素酶的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3株菌(编号为000、5132、621)均被鉴定为溜曲霉菌(Aspergillus tamarri)。3株菌的蛋白酶、脂肪酶及纤维素酶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621蛋白酶活性最强,为(207.98±3.20)U/mL;菌株5132的纤维素酶活性最强,为(3.40±1.40)U/mL;菌株000的脂肪酶活性最高,为(90.7±0.64)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