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电子束辐照灭菌对昭通酱品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昭通酱的感官评价、部分营养及理化成分为评价指标,研究电子束辐照剂量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子束辐照剂量为3.68 kGy时,昭通酱感官综合评价较好,真菌、大肠杆菌达到卫生标准,脂肪含量未显著下降(P>0.05),过氧化值未显著上升(P>0.05),6种大豆异黄酮含量未显著下降(P>0.05),必需氨基酸(EAA)、总氨基酸(TAA)、呈味氨基酸(DAA),条件必需氨基酸(CEAA)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表明该剂量对昭通酱营养成分、理化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小,且微生物指标达到卫生标准,是昭通酱电子束辐照灭菌的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昭通酱自然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通过气味活度值(OAV)筛选昭通酱关键香气成分,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昭通酱在自然发酵过程中共检出60种主要挥发性有机物,包括烷烯类12种、酯类14种、醇类12种、酮类1种、酚类4种、醚类3种、醛类2种、其他类12种。发酵过程中酯类、酮类和醚类物质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烷烯类物质呈上升趋势,醇类、酚类、醛类和其他类物质呈下降趋势。通过气味活度值(OAV)的计算,共筛选出40种OAV≥1的挥发性香味成分,这些关键香味物质共同构成了昭通酱的香气特性,使昭通酱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3.
电子束辐照对泥蚶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电子束辐照对泥蚶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方法:以泥蚶为原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后泥蚶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1)经1~9kGy剂量辐照,泥蚶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由46种分别增至55、57、52、58和66种;各剂量组羰基化合物含量最高,是泥蚶肉的主体风味成分;酮类赋予泥蚶肉甜花香,醛类则赋予泥蚶肉的脂香及瓜果香味。7kGy组泥蚶肉的异味可能与其高含量的挥发性羰基化合物有关。2)3kGy、5kGy组泥蚶肉的挥发性醇类相对含量增加,其中烯醇类化合物可赋予肉品柔和的香味。辐照后部分烯烃含量降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泥蚶肉的腥味。3)辐照后杂环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有所增加,其中呋喃类物质赋予泥蚶多种果香味,而吡啶、噻唑等贡献泥蚶炸肉、坚果等风味。5kGy组泥蚶肉中芳香族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其中苯甲醛具杏仁香,可改善泥蚶固有风味。结论:3~5kGy辐照剂量对泥蚶肉原有风味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风味。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酵母浸膏辐照后的挥发成分。结果表明:未经辐照的酵母浸膏萃取得到13 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含酸类1 种、醛类2 种、醇类2 种、烯烃类1 种、含氮化合物3 种,主要成分为乙酸、吲哚、2-乙基己醇。辐照后的酵母浸膏萃取得到35 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酸类1 种、醛类7 种、醇类2 种、烯烃类4 种、酮类2 种、含氮化合物14 种、含硫化合物2 种、酯类1 种、苯类2 种。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酵母浸膏辐照后的挥发成分。结果表明:未经辐照的酵母浸膏萃取得到1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含酸类1种、醛类2种、醇类2种、烯烃类1种、含氮化合物3种,主要成分为乙酸、吲哚、2-乙基己醇。辐照后的酵母浸膏萃取得到3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酸类1种、醛类7种、醇类2种、烯烃类4种、酮类2种、含氮化合物14种、含硫化合物2种、酯类1种、苯类2种。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高能电子束辐照剂量方式对白酒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高能电子束不同辐照剂量方式处理浓香型白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单圈8 kGy剂量的辐照处理,白酒挥发性成分由76种增至83种,其中酯类增加4种,相对含量由82.2%降至81.13%,酸类种类不变,相对含量由4.03%增至4.21%,这与其他浓香型白酒熟化过程中变化趋势一致,对其具有催陈效果。保持白酒总的辐照剂量不变,分别降低单圈辐照剂量至4 kGy、2 kGy、1 kGy,白酒的挥发性成分由83种分别降至82、74、52种,相对含量由95.54%分别降至83.89%、75.58%和68.16%,除烃类物质增加外,酯类、酸类、醇类、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均显著降低。采用单圈辐照剂量处理的方式有助于浓香型白酒熟化,提升了品质。  相似文献   

7.
鹌鹑蛋是我国一大类蛋制品,一般加工成休闲类蛋制品食用,由于其营养丰富,制品一般需要高压灭菌进行杀菌保质,对产品口感有较大影响。通过对经不同辐照剂量及高温灭菌处理后的休闲卤制鹌鹑蛋进行细菌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p H值、以及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研究对休闲卤制鹌鹑蛋进行辐照保质的合适剂量。结果显示:产品经贮藏后,辐照剂量在10 k Gy以上的细菌菌落总数与高压灭菌产品接近,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变化不大,而辐照强度在4 k Gy及以上p H值与对照样相近。挥发性成分分析发现,共检出13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18种、醇类30种、酯类7种、酮类7种、酸类9种、烯烃类10种、烷烃类24种、其它类25种,三种方式共性挥发性成分14种。经高温高压处理的样品中的酸、醇类明显要高于经辐照处理的样品,由于产品水分含量较高,不同处理方式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采取10 k Gy剂量辐照处理鹌鹑蛋产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的方法对鹅肉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提取,然后采用气质联用的方法进行测定,研究了腌制时间和金属离子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鹅肉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醛类、酯类等,并且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醛类、呋喃类和烷烃类物质的相对百分含量逐渐升高,而醇类、酸类和烯烃类物质的相对百分含量逐渐降低,吡嗪类和噻唑类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失。在加入金属离子进行腌制时,不同的金属离子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各不相同,加入Ca~(2+)、Mg~(2+)会显著的降低醛类、酰胺类物质的含量,而酯类和烷烃类物质的含量却显著的升高,Zn~(2+)的加入使酸类、酚类和烯烃类物质的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粮食与油脂》2016,(8):68-70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GC–MS联用技术,对比小麦麸皮和热处理小麦麸皮中挥发性物质,研究热处理对小麦麸皮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样品中共检出36种挥发性物质,包括烃类、醇类、醛类、酯类、苯环类、稠环类、杂环类和酮类。原麸皮中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烃类,热处理后麸皮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酮类、醛类和烷烃类。麸皮热处理后,烷烃类和烯烃类大幅减少,醛类和酮类大量生成,杂环类物质种类增加了2种,对风味有负作用的稠环类物质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0.
舒晓燕  周鑫  蒋维  任玲  谢晓婷  侯大斌 《食品科学》2022,43(18):243-250
为探究高能电子束辐照对白芷挥发性成分的影响,设置不同辐照剂量处理白芷样品,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其辐照前后主要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白芷经高能电子束1、3、5、7、10 kGy剂量辐照处理后,分别鉴定出54、64、59、53、58 种化合物,对照组(0 kGy处理)样品检测出17 种化合物。辐照处理使样品挥发性成分增多,主要贡献风味的物质为醛类、酯烃类,同时辐照后样品产生了酮类化合物,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醛、酮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利用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统计分析数据,将辐照样品分为0~3 kGy和5~10 kGy两类,即不高于3 kGy剂量的辐照处理对白芷气味无明显影响,高能电子束不同辐照剂量对白芷挥发性成分影响不相同。为高能电子束辐照处理白芷样品对其品质所产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也为高能电子束在食药两用资源方面的辐照应用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原料(大豆)不同预处理工艺对昭通豆酱风味的影响,对115 ℃分别蒸煮10 min(S-10)、15 min(S-15)、20 min(S-20)、25 min(S-25),180 ℃分别翻炒5 min(F-5)、10 min(F-10)6种不同的原料预处理工艺制作的昭通豆酱中氨基酸和挥发性物质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原料预处理工艺制备昭通豆酱的感官评分、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存在明显差异,F-10处理的昭通豆酱评分最高,为89分,氨基酸总量最高为S-15处理组,为29.314 mg/g,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14.196 mg/g,呈味氨基酸含量15.082 mg/g;其次为F-10处理组,氨基酸总量为28.570 mg/g,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13.047 mg/g,呈味氨基酸含量17.949 mg/g,而且F-10处理组中鲜味氨基酸含量为15.067 mg/g,明显高于其它处理组。不同预处理的昭通豆酱在挥发性成分含量与分布之间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昭通豆酱中挥发性物质主要以烯烃类、醇类和酯类化合物组成,蒸煮组中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最高为S-10组17.29%,炒制组中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且产生了酚类化合物,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是F-10组为12.74%,比其它组高了3.72%~6.91%。所有样品中共检出12种共有成分,其中茴香脑对风味贡献最大,其相对含量占50%以上,其次是(+)萜二烯、γ-松油烯、桉叶油醇、正十五烷、芳樟醇、乙酸芳樟酯、乙酸松油酯、α-松油醇、4-甲氧基苯乙烯、茴香脑、苯乙醇和对异丙基苯甲醇,这些物质主要呈现出香料香、甘草香、果香和花香,共同作用形成了昭通豆酱共有的基础香味成分。该文对不同原料预处理的昭通豆酱风味品质进行了对比,为改进地方豆酱行业发展以及推广当地高原特色农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对甲氧基苯甲醛作为内标物,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宝泉大豆酱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根据因子分析对大豆酱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宝泉大豆酱中共鉴定出4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17种、醇类7种、酸酚类7种、酮醛类4种和其他类10种,发酵初期和发酵后期挥发性成分总量差别很大,发酵到34 d时最大为941.91 ng/g,是发酵初期的6倍,其中酯和醇含量最大值分别为62.76 ng/g和801.20 ng/g。根据因子分析显示:醇类、酯类及其他类化合物对宝泉大豆酱香气贡献较大,酸酚类和醛酮类贡献较小;其发酵到34 d时,香气品质最佳,与实际生产感官评价相一致,这些结果为更好地工业化生产大豆酱并促进其香气的形成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采用辐照技术处理新酿酱香型白酒,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MS)分析辐照前后样品中香气成分变化,探讨辐照对酱香型白酒的影响。辐照处理后,酱香型白酒样品中杂醇含量明显降低。当辐照剂量达到3.203 kGy时,异戊醇、异丁醇、丁醇、己醇和戊醇的含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20.11%、57.65%、23.14%、90.13%和71.42%。辐照处理会显著降低酱香型白酒中糠醛的含量。在2.93 kGy和3.203 kGy辐照处理下,糠醛的含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4.48%和68.07%。在辐照吸收剂量在1.347 kGy和3.203 kGy之间时,白酒中酯类物质的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乙酸丙烯酯除外)。但是,高剂量的辐照处理会造成酱香型白酒中挥发性酯类的含量出现明显下降,风味及回味变差。在吸收剂量为5.59 kGy时,乳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戊醇、辛酸乙酯和乙酰丙酸乙酯的含量相较于对照组分别下降了8.73%、13.52%、23.58%、44.01%和67.54%。辐照处理对酒中有机酸、酚类、醚类、吡嗪类物质影响较小。辐照剂量在2~3 kGy之间时,辐照处理酱香型白酒既可快速降低酒中杂醇和糠醛的含量,又不会引起酒中酯类物质的降解,有助于提升酱香型白酒的顺口性和香味协调性。因此,酱香型白酒辐照处理剂量应控制在2~3 kGy之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分析宝泉大豆酱和农家酱香气成分的差异。方法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成品宝泉大豆酱及农家酱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内标法计算各组份含量。结果 在宝泉大豆酱中和农家酱中共检出42种香气成分,含量分别为939.19ng/g、251.41ng/g,其中20种香气成分为其共有的。宝泉大豆酱中主要的酯和醇为亚油酸乙酯(387.05ng/g)、棕榈酸乙酯(207.46ng/g)和苯乙醇(25.05ng/g);农家酱中主要为亚油酸乙酯(87.80ng/g)、油酸乙酯(41.21ng/g)、2,3-丁二醇(14.19ng/g),这些醇酯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的不同,造成了这两种大豆酱的香气存在较大的差异。结论 综合气质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宝泉大豆酱的香气品质较优于农家酱,更符合东北人对大豆酱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该实验通过在黄豆酱发酵过程中添加酸性蛋白酶,考察不同酸性蛋白酶添加量对黄豆酱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酸性蛋白酶可促进黄豆酱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水解,提高黄豆酱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其中0.05%添加量的提升效果最好,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添加酸性蛋白酶显著提高了酱醅中挥发性酯类、醇类和酸类成分含量(P<0.05)。但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含量并未随着酸性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多。此外,添加酸性蛋白酶的黄豆酱感官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P<0.05)。因此,酸性蛋白酶可促进黄豆酱发酵并提高其品质。  相似文献   

16.
试验研究了不同辐照剂量对杭白菊杀菌保鲜效果及对功能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菌效果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对绿原酸、总黄酮、挥发油的含量未发现明显影响,但当剂量达到10kGy时,对感官品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产生日晒味。综合考虑,杭白菊的辐照杀菌合适剂量为4kGy-6k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