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航空装备保障性试验与评估技术,针对目前航空装备保障性试验与评估的类型和要求、试验方法、评估方法及其注意的内容等进行分析,为后续航空装备保障性试验与评估技术的发展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2.
导弹武器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战术导弹技术保障过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该文依据导弹武器实际运用情况,用框图建模方法描述战术导弹从储存到发射技术保障全过程,利用OpenBlock仿真环境评估战术导弹的使用可用度及保障系统的任务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战术导弹维修保障信息元数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规范战术导弹维修保障信息描述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战术导弹武器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元数据的描述方法.通过对我国战术导弹维修保障工作的分析,总结维修保障信息的特点,借鉴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和ASD S1000D中数据模块的元数据,提出了一种战术导弹维修保障信息元数据的描述方法.  相似文献   

4.
石全  康建设 《计算机工程》1999,25(2):29-30,67
立足于缩短装备研制周期,尽可发现装备设计缺陷,实现保障性增长,提出了一种运用可视化工具与VR技术评估系统系统保障性的实现方法,以及软件集成系统(VR&VTAS)实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
固定点平滑技术在惯导系统对准精度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惯性导航系统动基座对准是机载或舰载战术导弹发射前必须完成的程序.利用最优平滑技术对惯导系统动基座对准效果进行评估,是分析导弹系统的制导精度和惯导系统自身器件性能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针对固定点平滑算法所适应的对象和平滑算法的特点,推导了利用卡尔曼滤波扩维方法来导出固定点平滑算法的方法,并分析了其特点.该平滑算法在某型弹载惯导系统空中对准精度评估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沈仲针 《物联网技术》2014,(2):56-57,60
为了对区域管制模式下雷达信号传输系统的保障性进行定量评估,采用建立雷达信号传输可靠性数学模型的方法,并利用当前雷达信号传输保障数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测算,从而得到了提高雷达信号传输可靠性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战术导弹自动测试系统研制的实际体验出发,论述了以VXI总线为核心的体系结构是当前战术导弹自动测试系统的最佳选择,建议在国内该领域内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多型号战术导弹自动测试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介绍了一套最新研制的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多型号战术导弹自动测试系统;详细论述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硬件配置、虚拟操作界面设计以及实现方法,在我军首次实现了战术导弹测试的多型号统一、测试仪器便携式小型化以及操作界面友好虚拟化;实际使用表明该系统容错能力强,通用性好,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相似文献   

9.
对潜空战术导弹的水下和空中运动分别建立了纵向质心运动方程,分析了出水前后的弹体纵向特性并完成了经典方法的控制系统设计,最后分别给出了Simulink质心弹道和六自由度弹道对比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潜空导弹质心运动方程可简捷有效地设计期望弹道和分析弹体特性,据此设计出的控制系统可以顺利实现对潜空导弹的全程控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潜空战术导弹纵向特性分析方法和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战术导弹自动测试系统研制的实际体验出发,论述了以VXI总线为核心的体系结构是当前战术导弹自动测试系统的最佳选择,建议在国内该领域内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武器装备战时备件保障能力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备件保障在武器装备作战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战时备件保障的评估指标,建立了战时备件评估的数学模型并介绍了模型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美国"战斧Ⅳ"巡航导弹可以用于打击地面战术目标和移动目标,扩展了战术打击能力.针对具备类似作战能力的导弹,为了能够给战术指挥员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支持,以便对飞行中的导弹进行战术调整和目标重新瞄准,讨论了基于效能评估来辅助战术决策的思想和方法.首先从分析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应具备的功能入手,建立了导弹武器系统效能的评估指标体系,并详细描述了战术机动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战术想定和作战模拟验证,得到的结论是,采用这种辅助决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导弹的作战效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SVR的反舰导弹作战效能探索性评估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明辉  杨峰  王磊  吴红 《计算机仿真》2009,26(8):9-12,44
在反舰导弹的使用过程中针对动态的战场环境和对抗条件,选取最优的战术方案来获得最大的作战效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将统计学习理论中的支持向量回归机(SVR)方法引入对抗条件下的反舰导弹效能探索性评估,提出了基于SVR的反舰导弹作战效能探索性评估方法.在分析影响反舰导弹作战效能的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SVR的反舰导弹效能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反舰导弹的作战效能进行拟合和预测.仿真实验表明:SVR模型具有运算速度快,预测精度高的特点,将SVR支持向量回归机应用于反舰导弹效能评估是有效可行的.为反舰导弹的效能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针对防空导弹垂直发射姿态调转时的快速性要求,研究了快速姿态调转的控制问题.首先基于一类多输入多输出高阶非线性系统的Teminal(终态)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对垂直发射防空导弹的滚动和俯仰、偏航通道所呈现的非线性、强耦合性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一种新型滑模控制器.控制器设计方案消除了滑模控制的到达阶段,系统的初始状态始终保持在滑模面上,确保了系统的全局鲁棒性和稳定性,且能在有限且可控时间内使跟踪误差趋近于零.最后通过数字仿真验证了系统在不确定因素情况下具有强鲁棒性和适应性,可用于防空导弹短时间姿态调转控制.  相似文献   

15.
王琦  崔立君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7,15(12):1756-1757,1765
某型面对称布局飞航导弹采取BTT控制方式,可以使战术导弹在各方面获得良好的性能.但由于其横侧向通道之间具有强烈的耦合,传统的STT导弹采用的控制系统及其综合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BTT导弹,一个具有运动学耦合,惯性耦合,以及控制作用耦合的多自由度的系统综合问题被提出;应用变结构控制理论,结合经典的双回路飞行控制系统方案分别设计了偏航和滚动通道自动驾驶仪;仿真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设计的飞行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克服横侧向通道间的耦合以及参数摄动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战术导弹自动驾驶仪变结构控制设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战术导弹自动驾驶仪对导弹的内在参数变化等因素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鲁棒性片保证系统能够达到期望的性能指标要求,根据变结构理论对其进行了重新设计.先把战术导弹的典型自动驾驶仪回路简化为二阶线性变参数模型,并根据一条弹道上的导弹自动驾驶仪参数计算出其参数的变化范围.经严格推导了系统存在滑动模态的充分条件下设计了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对其进行控制.结论是,变结构控制方法对导弹内在参数大范围剧烈变化和外在环境扰动等因素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鲁棒性.通过数字仿真验证了所设计的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某型电视制导空地导弹全数字模拟,从而达到该型导弹经济、安全以及经常性训练的目的,根据该型导弹实际的工作原理和过程以及弹道性能参数,建立了该型导弹的弹道数学模型、碰撞检测模型和"人在回路"模型,实现了该型导弹对地攻击全过程仿真,补充了某型模拟器的战术模拟性能,有利于增强空军的空对地精确打击能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导弹系统多性能退化中的各性能参数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种评估导弹多性能退化可靠性的数学模型.根据多性能退化失效机理,建立了多性能退化可靠性模型,利用引入的Copula函数描述各性能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Copula函数的多性能退化可靠性评估模型,并通过实例仿真对导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模型在保证准确可信的基础上,有效减小了计算量,为评估系统多性能退化可靠性模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较好的推广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导弹总体方案设计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提高导弹研制效率,研究了支持导弹总体方案设计软件构造的建模方法和软件实现技术,开发了相应软件系统。针对多方案设计过程中任务组织和数据交互动态变化的特点,采用一种通用的建模方法,以5类模型表达基本设计活动及数据结构,可使层次式模型管理策略实现全局组织和调度。依据此建模方法和多方案设计需求,设计了面向对象的模型数据结构和知识库接口方案,解决了软件实现关键问题。在VS.net环境下发展了一套战术导弹设计软件MCDesign,初步应用表明,提出的建模方法和软件设计思想可较好地支持战术导弹的多方案选型。  相似文献   

20.
战术弹道导弹的弹道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战术弹道导弹(TBM)的弹道运动可以看作是导弹绕地心质点的二体运动,因此进行TBM弹道仿真的关键是根据发射点和落点的经纬度计算弹道轨道根数。考虑导弹运动过程中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落点经度的变化,研究建立了弹道轨道根数的求解方法,通过坐标变化方法对轨道根数进行了校验,并采用二体椭圆轨道运动理论实现了TBM的弹道仿真,仿真得到的发射点落点位置与给定的位置完全重合,从而对轨道根数进行了进一步的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