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周宏俊 《建筑与文化》2016,(11):194-196
以日本的借景园林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整理借景园林的案例,分析空间及视觉层面的群体特征,并探讨所蕴含的设计理念。具体选取了32个典型的借景园林案例,以及其中"背山"的布局方式,基于景观视觉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借景意识与园林及其环境的空间特征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园林的借景意识与借景对象的视觉尺度间存在对应关系,借景园林往往基于借景对象而得以布局,并从中总结出了"小中见大"的空间及视觉特质。  相似文献   

2.
中日园林间渊源极深,"借景"可谓显见的共通术语之一,并为《园冶》所极力推赏。介于此,考察了"借景"术语的起源以及在中日园林间的流传,具体比较了"借景"在中日古代文献中的情形以及中日近代园林研究对"借景"的阐释,发现"借景"先于《园冶》肇始并早已传入日本,但在中日古代园林中皆未见多少回响,而近代园林研究则从《园冶》中再发现了借景。进而试图挖掘中日园林关联性的一个方面:中日园林智慧相通,但日本园林自有其鲜明特征,日本园林对"借景"的阐释亦渐受其独特性左右。  相似文献   

3.
山石云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与建筑相结合的最具代表性的设计手法,充分体现出中国古典造园"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理论精要,其广泛存在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活动中,但目前相关理论研究却几近于空白。本文在分析山石云梯产生的文化背景,梳理山石云梯发展的历史沿革基础上,结合现存古典园林实例总结山石云梯的设计理法,为保护、修缮古典园林奠定相关理论基础,也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滕杰  邱德华 《华中建筑》2020,38(2):127-130
该文依据对近年来博物馆建筑实践的观察与分析,选取了对仗、对比、借景三种传统园林空间营造手法进行深入的探析。并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从空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营造中传统园林空间营造手法的运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博物馆实例的分析,提出园林空间营造手法在博物馆设计中处理建筑与场地内外、建筑内部空间等方面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是以"得景"为目的。通过地宜条件和时宜条件等有利条件的创造与利用,以及对不利条件的转化,来强化人的"得景"感知,实现借景。得景方式的差异,取决于人感受外部事物的5种方式。按照人对园林景物的感知方式的不同,把借景手法分为因视觉借景、因听觉借景、因触觉(肤觉)借景、因嗅觉借景等4种方法。而计成在《园冶》中所论述到的近借、远借、俯借、仰借,大多属于因视觉借景。本文以"风"这一得景主题为例,探讨上述借景手法在园林中的应用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园林中“围绕借景开展的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园林借景理论的系统梳理和典型案例分析,系统地总结了园林中“借景设计”的目标、对象、原则和主要内容。理清这些基本问题对园林设计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借景设计方法研究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借景在传统园林中占据核心的地位,关于借景概念目前有不同的解释,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辨析.本文通过对借景概念历史起源和近现代发展演变过程的整理分析,结合基本字义和借景实例的辨析,借助“属加种差”的科学概念定义方法,分别对借景概念的“属概念”和与同层次种概念的本质属性差别的”种差“进行辨析,最后总结出借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借景概念的明确对正确理解借景、传统园林借景研究的深入开展和传统园林的继承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园林中“围绕借景开展的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园林借景理论的系统梳理和典型案例分析,系统地总结了园林中“借景设计”的目标、对象、原则和主要内容。理清这些基本问题对园林设计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借景设计方法研究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齐羚 《风景园林》2014,(6):45-49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探索中国传统园林生态智慧的目的在于对中国园林有多角度的认识,并在共同面对生态危机的形势下,与西方的先进方法技术多融并济。基于有机自然观的共同背景,中国传统园林具有“理一分殊”的生态智慧,“理一分殊”哲理的传统智慧具备历久弥新的价值,为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提供了价值观、哲理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从设计哲理与思维方法的智慧、与自然分形同构的智慧、空间布局、审美、适宜性的生态智慧等方面,结合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法和实践,并以西方分形理论的技术方法印证部分相关性,初步探索中国传统园林中需要关注和传承发展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前科技革命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新趋势,AI技术作为数字技术的前沿代表,演变为当下风景园林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AI如何结合风景园林空间、配合具体设计施工流程的实践是未来AI应用风景园林领域的重要内容。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中AI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兴起的新兴手段的应用实践为主要研究内容,梳理了AI技术与风景园林结合的发展进程,探讨了AI技术与风景园林领域结合的应用分类;并结合当前实践成果,对AI技术应用产生的新风景园林特征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AI技术应用场景路径,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以期为AI在风景园林领域的深度应用提供方法指引。AI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具备一定的潜力,但在未来的相关实践中,具体流程、作用机制、交互深度和跨学科合作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王思颖   《中国园林》2022,38(8):84
中国传统公共园林由士绅官员、文人墨客、地方民 众等历经千百年共同建构、感知,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的景 观偏好。以西南边疆云南省省会昆明的西山-滇池-大观楼传 统公共园林为例,整理描写其景观特征的330篇古代艺文, 通过Nvivo软件,运用扎根理论从五感角度分析艺文内容, 并对艺文景观偏好进行三级编码。研究发现:1)视觉景观 在艺文中出现的占比最高,听觉、触觉、嗅觉次之,分别为 99%、36%、24%、7%,视觉和听觉同时出现的艺文占比 高达35%;2)“山水楼”是中国传统公共园林重要的景观偏 好模式,蕴含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营造智慧和中国人集体景 观审美意识。昆明“山水楼”模式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在西 南边陲地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见证。  相似文献   

12.
周宏俊  张波 《风景园林》2016,(9):108-114
园林中的向外眺望是传统造园的重要环节,而关于眺望的景观视觉特征及眺望在园林布局中的角色等关键问题,尚未有充分研究。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将园林眺望置于现存园林与园林文学文献中加以分析解读。具体地,分析了园林眺望之求"远"的视觉特质以及"远"的审美意义;在童寯先生《江南园林志》中园林经营位置之定律的启示下,详细分析了不同园林类型中眺望之经营位置的不同特征,指出了城市地园林中将眺望置于园林深处的布局倾向;再从对此定律的解读中引出空间与景观转换的"变",并结合相关园林文献加以阐释。可以发现,园林眺望中隐含了"园林最深处、登高方眺远"的理想模式,同时这一理想模式交织于园林文学与营造现实之间,趋向于传统造园的一个符号。  相似文献   

13.
在回顾中国传统园林理论对西方园林影响的历史的基础上,从中国园林西渐历程“、中国热”时期对西方园林的影响等方面深入研究了中国园林在西方第一次传播与影响的过程与结果;进而从造园思想、园林布局、造园要素等方面的具体影响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来获取对中国传统园林更为客观、真实的认识与评价,以求能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巨大冲击的时候重新确立正常的交流心态,并结合当前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现状和中国传统园林对西方影响启示的总结,积极探讨中国风景园林现代化进程的未来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日园林人物及著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庭风 《中国园林》2003,19(9):76-78
对中日两国的园林人物及著作进行了比较。中国造园以画论、文论替代园论,故理论系统化晚于日本:而且中国造园家多为文人,日本的造园家则多武人和僧人。另外,中国造园家造园著作少,造园留名亦少。  相似文献   

15.
园林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通过对中日两国园林植物材料选择的分析,从植物区系相似性、美学意义、地域差别、造园者、园林行进和欣赏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植物材料对中日两国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造园以山地最佳,中国古代山地园林因地制宜,在选址和造景等方面独具特色。该文以中国传统山地园林规划设计的典范之一——清代乾隆时期的天津蓟县静寄山庄为研究对象,在遗址调研、样式雷《盘山行宫内外地盘总绘全图》及相关历史文献研究基础上,从相地、布局、划界等方面对园林规划进行分析,并依据山形和水势对景点选址进行分类,进而根据“功能-场所-意境”的分析框架。对静寄山庄的景点营造的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可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分析方法及当前山地环境中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况平 《中国园林》2006,22(11):33-36
由于文化和自然特点,重庆园林在历史上有其独特之处。在广泛调查重庆传统园林及相关要素的基础上,从园林类型、选址、建筑及装饰、理水、植物、山石与盆景等方面分析了重庆传统园林的特点,得出“重庆传统园林具有历史纪念性园林的特征,在造园上体现了园林与自然山地的结合,与自然山水的协调,因此,自然山水是重庆园林未来创作需要把握的总体特征,自然山水园是重庆园林发展的方向”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8.
沧浪情结     
刘庭风  徐锋 《中国园林》2004,20(8):14-15
春秋时代的一首沧浪之歌,引发了中国园林以至日本园林两千多年的不解情结.因文学文本的意境延展至园林景观的形态,这充分说明了文人园林把文学艺术与园林技术逐步整合的历程.沧浪景观的创作,最重要的是水.中国的沧浪歌不仅在中国演变为园林景观,又流传到了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