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Planning》2017,(7)
为提高轨道交通客流转移预测精度,以乌鲁木齐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SP调查(stated preference survey)数据为基础建立Nested Logit模型,考虑交通信息及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习惯等因素,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转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各交通方式之间相关性的Nested Logit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新增轨道交通后各出行方式的出行分担比例;交通信息准确度和出行者通常选择的出行方式显著影响着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交通信息及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习惯对轨道交通客流转移的影响;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建成后,预测可承担居民34.7%的出行。通常选择出租车出行的居民倾向于向轨道交通转移,常规公交和出租车的出行比例大幅减少,而私家车出行比例减少幅度最小。该研究为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常规公交线路调整以及交通结构优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城市社区交通资源供给、社区道路与停车组织、社区交通方式与衔接换乘、社区入口模式等的分析,以广洲市6个典型社区为例表征了城市社区交通的属性特征,阐述了广州城市社区交通的空间分异现象。结果显示,随着城市空间的外移,社区的类型发生着变化,社区外部公共交通资源供给减少而内部私有交通资源增加,道路与停车组织更趋复杂,居民出行的机动性更强同时换乘的方式增加,社区的入口数量减少而口径扩大。  相似文献   

3.
城市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调查及低碳出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珂  陈灏  王锡雄 《山西建筑》2012,38(14):1-3
以"广州典型社区居民交通碳排放"调查为基础,选取中等规模封闭式小区进行调查,总结出居民交通出行特征,出行意愿及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低碳交通出行策略,达到优化现有交通资源,降低交通碳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居住区空间模式对居住区内外交通运行以及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选取南京市封闭和半开放两种空间模式下的居住区进行对比研究.采取现场交通流量观测和居民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居住区内部、出入口和外部交通运行状况及居民出行方式比例等4个方面,对不同空间模式下居住区的交通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封闭式居住模式,半开放空间模式下的居住区内外交通运行更为顺畅,并能通过引入常规公交线路,提高居民公交出行比例和便捷程度.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低碳交通体系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市从低碳角度重新认识了交通发展问题,并在借鉴国际大城市经验的基础之上,于2009年7月颁布了《北京市建设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行动计划(2009-2015年)》,明确提出了要着力推进"公交城市"建设,主要目标包括到2015年公交出行比例要达到45%;城市正常运行货物的70%通过物流进行配送;在机动车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机动车的排放总量不高于2008年等目标,加快北京低碳交通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邓毛颖  谢理 《城市规划》2000,24(11):45-49
对比分析广州市 1 998年和1 984年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 ,通过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的时间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总结归纳出广州市城市居民出行的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针对广州市居民出行总量增长、出行距离加长、出行耗时增加、私人交通方式比重较高、过江交通量较大、高峰小时峰值强劲等特点 ,对广州市城市交通发展提出发展公交、就近就业、建设快速交通系统、交通需求管理及建设无障碍行人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瑞 《市政技术》2020,(6):41-4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由"以车为本"逐渐调整为"以人为本",居民日常生活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是慢行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出行体验。通过对小街区、密路网的概念和目的进行梳理,分析居民出行的载体街道的特性,归纳慢行交通出行的特征,总结慢行交通的设计要点,并以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为例,介绍了在小街区、密路网条件下的街道慢行交通的设计技术要点和设计内容,为今后的慢行交通设计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求的出行方式之一,也是一个城市品位的象征。毕节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规划以"烂漫都市.多彩慢行"为规划理念,在构建慢行交通网络格局的基础上,打造以"绿慢""紫慢""蓝慢""红慢""黄慢"为主题的特色廊道,组织城市慢行交通网络,满足市民休闲、健康、便捷的生活工作需求,促进城市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绿色交通旨在协调、优化各种运输方式,提高整体的交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促进环境与社会公平,其本质是可持续发展.慢行交通是最能体现绿色交通本质的交通方式,实现居民的短距离出行和接驳公共交通.慢行系统的规划方法可从街区尺度、慢行网络、公交衔接和设施景观设计等方面入手.涿州生态示范基地慢行系统规划对此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0.
《市政技术》2019,(6):162-165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是大城市居民出行不可替代的交通方式。为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需要构建高效、便捷的地铁车站交通接驳系统。因此,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交通功能、区域位置、服务对象、客流特征等进行分析,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交通接驳方式以及交通接驳设施规模的测算方法。经过实践检验,该方法对提高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交通接驳设施的规划和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性化交通是"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重要体现,在当前城市机动车快速增长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山地城市交通具有步行出行比例高、公交依赖性强和道路坡陡路窄的特点,所以人性化交通建设具有特别意义。研究从人性化交通视野,分析了山地城市的道路交通与居民出行构成特点,提出山地城市人性化交通建设中步行与公交并重的观点,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从安全、舒适和无障碍三方面提出了山地城市人性化交通发展的目标、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下的广州大学城交通规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州大学城是广州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的交通系统,是在绿色交通理念指导下建立的新型交通网络系统.大学城的出行特点以及出行方式、用地空间功能布局,都与绿色交通系统的构建耦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网络体系.笔者从绿色交通理念自身特征分析入手,对大学城交通网络体系进行深入探索,并着重分析了大学城公共交通系统、自行车、步行系统的发展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3.
祝烨 《重庆建筑》2015,(2):15-17
北碚组团位于重庆主城区西北部,一直以来具有组团内部出行比例高、慢行交通出行比例高的特点。该文从组团城市扩展与交通出行发展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城市面积扩展后对交通出行结构、居民出行距离等带来的影响。结合绿色城市、慢行城市的规划理念,从城市组团功能的划分调整入手,通过对组团的功能拆分,结合功能布局和交通走廊,重点布置以有轨电车、自行车系统相结合的慢行交通网络;对组团中心的集中步行区域,按照人车特性划分完全步行区、慢速区、普速区三个圈层,有效减小人车干扰,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中心区。  相似文献   

14.
未来20年的城市机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机动性强度、出行的动机和频率、交通方式以及在机动性的空间分配4个方面的发展演变出发,拟对未来20年的城市机动性特征做出简要的展望.虽然这一研究主要基于法国的调查,但笔者认为其主要特征可以作为欧洲各城市的基本参照.  相似文献   

15.
上虞市交通供需矛盾的状况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上虞市交通供需矛盾的状况,为缓解城市日益严峻的供需矛盾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上虞市开展居民出行调查和交叉口流量调查,制定路网改善的可靠方案。通过分析发现:整体路网级配结构不合理,居民出行的交通结构不合理。通过研究,制定的缓解交通供需矛盾的有效策略为合理控制和引导交通需求,调控交通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分布,扩大有效的交通供给,实施规划、建设与管理一体化战略,注重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捷  邵源  宋家骅 《城市规划》2015,(11):107-112
基于江南水乡古镇地区交通地理特征,系统梳理发展阶段古镇景区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结合游客交通意愿分析,提出一种可持续的水乡古镇旅游交通组织模式,通过构筑"中枢-终端"式旅游交通服务中心体系、提供多元公交服务、深化特色交通组织及打造旅游新镇等路径,兼顾游客、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者出行需求,促进旅游发展、本地社会发展和资源保护等多重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将居民出行调查所获数据转变为基于活动的微观交通需求模型,借助MATSim的活动出行仿真架构,不但能够实现对个体全天候多模式出行行为的动态模拟,而且精准记录了机动出行行为在真实路网环境中的"自由流"和"拥堵"状态。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的排放因子相结合,就能够精确计算出机动个体的实时交通排放量。研究使用了南宁市交通出行调查数据,在MATSim仿真平台构建南宁市居民的微观出行行为模型,并计算使用小汽车交通模式的排放数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可作为未来城市低碳空间规划策略和交通管理政策制定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10年上海世博会交通全过程需求管理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有关预测,上海世博会参观者将达到7000万人次以上.研究基于对世博会交通出行需求,针对不同类别参观者的不同交通需求特征,运用从产生源点出发全过程控制和转移交通的需求管理的方法,从设施供给、出行需求、运筹组织等方面分别提出相应的策略,为世博会交通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以及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提供一个基本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19.
作为深圳市第一个交通无障碍环境总体性的专项规划研究课题,首先从识别深圳市交通无障碍环境特征和主要受益群体出行诉求入手,以通用设计理念为核心,通过无障碍出行活动物质载体识别和发生区域判断,推演全市无障碍出行需求强度分布,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差异化的分区发展规划指引。其次,从宏观目标策略层面、中观分区发展规划指引层面、微观精细化设计指引层面把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交通枢纽、交通标识等各层面的无障碍设施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无障碍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国内若干城市自行车交通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探讨了城市自行车交通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城市居民自行车交通出行空间分布特征与城市居民总体出行空间分布特征的比较分析,求得城市自行车交通空间分布的合理出行范围及在不同规模城市交通结构中可能分配的比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