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采用Pd/C作催化剂,以碘值为考察指标,在超临界CO2状态下对三级大豆油进行氢化制备润滑油基础油,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催化剂用量0.06%,反应时间45 min,反应温度50℃,CO2压力5.5 MPa、加入氢气至总压力9 MPa,搅拌速度200r/min.在此条件下,所得氢化大豆油的碘值(Ⅰ)为88.20g/100g,黏度为9.89 Pa·s,过氧化值为5.6 mmol/kg,酸值(KOH)为0.68 mg/g.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质子转移膜式电化学氢化反应器,在低温(30-75 ℃)、常压和低电流密度下实施大豆油氢化反应,反应以稀甲酸钠溶液作为介质,通过电化学方法使甲酸根离子再生并作为电化学氢化反应媒质。考察电化学氢化反应条件反应温度、机械搅拌强度、EDDAB量和溶液组成对氢化油脂脂肪酸组成、碘值、反式脂肪酸含量、异构化指数和氢化反应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质子转移膜式电化学氢化法制备氢化大豆油的最适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60 ℃,机械搅拌强度850 r/min,3.0 g EDDAB /100 g油,溶液组成0.3 g/g,在此条件下获得碘值为82.73 g I2/100 g油,TFAs含量为13.3%,酸值为0.15 mg KOH/g油,过氧化值为0.070 g/100 g油的氢化大豆油产品。与传统气体氢化工艺相比,当完成相同程度氢化时,质子转移膜式电化学氢化可使反式脂肪酸含量减少71%。  相似文献   

3.
在超临界CO2状态下,用Pd/C作催化剂,对维生素E进行加氢反应以增加产品稳定性。以产品碘值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催化剂Pd/C(Pd含量为5%)用量0.15%,反应时间90 min,反应温度100℃,反应总压力9 MPa,搅拌速度300 r/min。在此条件下,所得氢化维生素E产品碘值(I)由106.2 g/100 g降至51.2 g/100 g,而维生素E含量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4.
负载型贵金属铂催化剂催化氢化大豆油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油脂氢化是利用还原性镍等金属作为催化剂,使氢加成到三酰甘油双键上的过程。但在氢化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异构化产物——反式脂肪酸(TFAs)。因此学术界一直研究如何降低氢化过程中TFAs含量的方法,尤其是对催化氢化中各类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的探究。通过制备二氧化锆(ZrO2)负载贵金属铂的催化剂,在工业条件下氢化大豆油并与雷尼镍催化剂对比其活性、反应选择性以及产生TFAs的含量。采用浸渍-还原法制备负载贵金属铂的催化剂,利用常用的表征手段如XRD、TEM、BET、ICP等对催化剂进行物理化学表征;同时在工业氢化条件下对大豆油进行催化氢化,对比各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以及TFAs的含量,且进一步对比氢化后油脂的品质指标如酸价、熔点。结果表明,ZrO2负载贵金属铂催化剂的活性极明显高于镍催化剂,且在碘值约为70时产生的反式酸含量为25.48 g/100 g大豆油,低于镍催化剂产生的反式酸(31.42g/100 g大豆油)。负载铂催化剂氢化后油脂的酸价稳定并且小于1.0 mgKOH/g;油脂的滑动熔点值显著上升,最终高达45.08℃。在工业氢化条件下,ZrO2负载的铂催化剂为典型的介孔材料,金属粒径小,金属分散性很好,具有高活性,低TFAs含量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在超临界CO2状态下,采用镍铝作为催化剂对溶剂油进行氢化,以脱苯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对氢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优氢化条件压力10.2 MPa、温度78 ℃、时间52 min、搅拌速率200 r/min、催化剂添加量4%,氢化后的溶剂油中苯含量小于100 μg/g。将常规氢化和超临界氢化的节能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超临界CO2状态下,以镍铝作为催化剂的氢化更节能。该方法有效的降低了溶剂油中的芳烃含量,拓宽了超临界氢化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6.
以机榨大豆油为原料,在超临界CO_2体系中,选取Pd/C作为催化剂催化极度氢化反应,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催化剂添加量、氢气压力、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搅拌速度的最适量。在最优条件下制备出极度氢化大豆油的碘值为2.6 gI_2/100 g,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23%(可看作零反式脂肪酸含量),VE含量186.7 mg/kg。与常规极度氢化反应相比,反应温度降低了70℃,反应时间缩短了60 min,提高了极度氢化油的质量。Pd/C催化剂可回收重复使用6次,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CO2状态下小麦胚芽油加氢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胚芽油在超临界CO2状态下的氢化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Pd/C作催化剂,通过单因素与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催化剂用量0.08%,反应时间40 min,温度80℃,总压力8 MPa,搅拌速度200 r/min.在此条件下,所得氢化小麦胚芽油的碘值(Ⅰ)为72.6 g/100 g,VE含量为2.453 g/kg.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大豆粉末磷脂产品的储藏稳定性,对大豆粉末磷脂在CO2 超临界状态下的氢化工艺进行深入研究。采用Pd/C 作催化剂,无水乙醇与二氯甲烷(1:3,V/V)为溶剂,进行加氢反应。最终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催化剂用量4%、反应时间60min、总压力10.5MPa、反应温度70℃、搅拌速度250r/min。所得氢化大豆粉末磷脂的色泽淡黄,碘值27.81g I2/100g,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Pd/C做催化剂,在CO2超临界状态下对一级大豆油进行氢化反应研究,拟用来作润滑油基础油,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催化剂用量0.06%,反应时间45min,温度50℃,总压力9MPa,搅拌速度200r/min。在此条件下,所得氢化大豆油的碘值为84.77gI2/100g;黏度为7.85Pa.s;过氧化值为0.83mmol/kg;酸值为0.15mgKOH/g。产品可代替3%传统的矿物油基础油,是一种无污染,可再生,绿色环保的新能源。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油脂氢化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本实验以自制的Pd/碳纳米管(Pd/carbon nanotubes,Pd/CNTs)为催化剂,在催化转移氢化体系中氢化大豆油,通过响应面试验以大豆油碘值为响应值摸索最优工艺条件,同时对催化转移氢化大豆油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氢化温度84 ℃、催化剂添加量0.20%(以体系质量计)、甲酸铵供体浓度0.33 mol/50 mL、氢化时间90 min,产品的三烯酸、二烯酸和单烯酸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4.9×10-2、8.7×10-3和8.31×10-4,氢化亚麻酸和亚油酸的选择性高达5.63和10.47,氢化后大豆油碘值为95.3 g/100 g,反式脂肪酸相对含量仅为10.2%。采用催化转移氢化的方式进行油脂氢化,对制备低反式氢化油脂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也可为油脂氢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一级大豆油为液相、Pt/C催化剂为固相,釜体为圆柱体,釜体高度为180 mm,内径为120 mm,液面高度为130 mm,利用FIUENT软件对大豆油氢化反应釜进行液固两相数值模拟,发现倾斜式搅拌桨距反应釜底部高度80 mm、桨叶直径40 mm、搅拌速率300 r/min时流体流动及催化剂分布最佳,并以模拟的主要参数制备了高压反应釜。高压反应釜内一级大豆油添加量90.0 g、Pt/C催化剂添加量0.15%(m/m),充入8 MPa的CO2气体,后充入H2保持反应釜内总压为12 MPa,通过优化得出最佳反应温度97℃、反应时间87 min、搅拌速率285 r/min时,氢化后大豆油的碘值为79.50 g I2/100 g,说明模拟准确,为展示大型设备油脂氢化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CO2超临界状态下,采用Pd/C做催化剂,对三级米糠油进行氢化反应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催化剂用量0.07%,反应时间40 min,温度75℃,总压力7.5 MPa,搅拌速度200 r/min。在此条件下,所得氢化米糠油的碘值为53.2 g/100 g,产品颜色为乳白色,免去了油脂脱色步骤,保留了原有的营养物质,成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使其成为优质的人造奶油基料。  相似文献   

13.
唐克华  寻勇 《食品科学》2010,31(24):115-119
采用超临界CO2 设备萃取火棘籽油,运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与萃取相关的压力、温度、时间等因素对火棘籽油萃取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火棘籽油超临界CO2 的较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釜压力40MPa、萃取温度38~46℃、分离釜Ⅰ压力10MPa、分离釜Ⅰ温度35℃、分离釜Ⅱ压力5MPa、分离釜Ⅱ温度31℃、萃取时间180min。在较佳工艺条件下,火棘籽油的萃取收率为88.96%。超临界CO2 萃取的火棘籽油富含天然VE,主要由亚油酸和油酸组成,几乎不含亚麻酸。  相似文献   

14.
大豆胚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玉卿  于殿宇  张晓红  张智 《食品科学》2007,28(10):293-297
通过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大豆胚芽油的实验,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流量对大豆胚芽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的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120min、CO2流量25kg/h,在此条件下萃取率为91.38%;超临界CO2法得到的大豆胚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4.2%,其中亚麻酸和亚油酸占74%,碘值为152gI/100g。  相似文献   

15.
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了黄瓜籽油。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CO2流量对黄瓜籽油收率的影响。利用GC-MS分析了所得黄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影响黄瓜籽油收率的顺序为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2流量;最佳萃取条件为压力35 MPa,温度35℃,时间120min,CO2流量45 L/min,在此条件下出油率可达26%。黄瓜籽油中含有4种脂肪酸,亚油酸含量高达77.81%。  相似文献   

16.
湘西产枳椇籽亚麻酸超临界CO2萃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索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湘西产枳椇籽亚麻酸的最佳条件,并对枳椇籽脂肪酸提取物进行了理化检测。研究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45℃、压力36MPa、时间120min、分离釜Ⅰ压力10MPa,此条件下提取脂肪酸得率为8.1%,α-亚麻酸相对含量为37.90%。GC-MS分析显示超临界CO2萃取的枳椇籽油主要脂肪酸组分为α-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为74.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