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冰桐  朱华 《辽宁丝绸》2020,(1):40-41,43
满族旗袍源于古代深衣,肃慎时期衣皮为主,挹娄时期学会以麻制袍,勿吉时期兽皮与布帛并用,女真时期袍以皮、麻、丝为之。满族在旗故称旗袍,以丝绸为尚。旗袍作为这个民族特有的服饰不仅凝聚了满族的文化,也顺应了华夏民族的审美思想,伴随时代的变迁,满族旗袍也在不断地发展变革,其鲜活的符号意义代代传承。其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并且在当今民族文化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对满族旗袍的文化属性、商品属性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提炼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深衣”在域外的传播与发展,针对“深衣”在朝鲜传播和推动的成因以及制作与使用问题,探索中国服饰文化在东亚文化圈的影响力。基于艺术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跨学科研究,结合国内外文献与文物资料,采用二重证据、物质文化研究的方法深入探究深衣在朝鲜的传播与发展。研究表明,“深衣”在朝鲜的制作应该是以遵循《家礼》中的“深衣制度”为主,基本是按照其制度来执行与使用,并成为朝鲜儒士对形象塑造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现代风格的传统服装正在复兴,深衣作为楚国的国服,至今仍对中华服饰文化有着深刻影响。"深衣"的形制特点具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服装造型结构,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深衣和"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已相识千年,是不谋而合的契机。对于中国传统服饰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重要意义与传播方式进行研究,在"一带一路"项目不断推进的当下对于加深楚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有积极作用。文章以深衣形制上的特点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一带一路"沿线服装设计中的延续与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4.
《丝绸》2017,(3)
运用考古学、文献学的观点和实物、图像、文献互证的研究方法,对唐代"襕袍"的起源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资料主要为石椁壁画、浮雕绘画及出土实物等。研究发现,关于"襕袍"起源有两种主要的也是最权威的观点——北周宇文护说、唐代长孙无忌说。经过对前人说法进行研究、比较之后,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就前两种说法而言,宇文护说较长孙无忌说更为可靠。而研究认为,也许"襕袍"并非起源于中国,而是源自于古代中西亚地区的"西来之物"。然而,无论哪一种说法成立,"襕袍"更像是胡服与传统意识形态领域中汉服——"深衣"的"折衷体"。  相似文献   

5.
宋代以后,"深衣"在域外的传播与使用问题几乎很少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以朝鲜通信使文献为中心,围绕朝鲜使臣与日本人之间的笔谈酬唱资料,对后世域外"深衣"问题进行探讨,以此管窥中国的"深衣"在域外的影响,以及朝鲜通信使文献在域外"深衣"研究方面所体现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朱华 《四川丝绸》2008,(3):52-54
深衣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服饰,在当时男女、文、武、贵、贱皆穿,至于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色彩及图案上,“深衣”之名的来源除“被体深邃”以外,其“深衣”二字亦隐含了“深意”之意。  相似文献   

7.
朱华  陆鑫  贾天杰 《辽宁丝绸》2013,(1):44-47,38
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改革,生动活泼,盛况空前,每一个章节都有很多新的课题,在这些课题当中又有代表性的课题,《中国服装史》教材第一章先秦服饰中的“深衣”,是本章最有代表性的课题,下面我们就以深衣为例,谈谈综合能力驱动下中国服装史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8.
对孔府旧藏明代赤罗朝服研究发现内缯耳结构,显示是对“尽复汉官之威仪”的具体表现,其特殊的结构,是明承元制过程中,在保留蒙俗官袍分裾骑射文化的基础上,恢复汉统礼制而创制的官袍规范,它区别于唐宋前深衣制的下裳封闭式结构,研究发现内缯耳结构,显示与当朝官员常服盘领袍(外)缯耳结构构成明官袍礼制独特的文化符号,影响深远成为民族融合的经典范式。然而文献典籍和学界对此少有探究。本文通过孔府旧藏传世衍圣公朝服的典型样本和相关标本结构的系统研究,结合文献考证,表明明代朝服内缯耳结构表象是“裁技”,事实上它是蒙俗汉制民族融合,且又渗透着明代品官儒士慎独修养的生动物证。  相似文献   

9.
深衣是中国古代一种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的服装,是最早的中式服装之一,在中式服装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采用结构解构的方式,分析深衣肩袖、领口、缘边、腰部、裙摆的设计与功能,从而对上衣下裳的深衣制式对中式服装规格的深刻影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新食品》2013,(10):157-157
晋商产品以传承五百年的山西晋商为名,在包装创意层面以“晋商”文化为基点。盒身正面主标将晋商“汇通天下”的汇票元素设为视觉焦点,醒目、突出,整体风格简约大气,一如晋商掌柜形象,青袍着身,朴实无华,却胸有沟壑,内敛从容,卓尔不凡。  相似文献   

11.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Abraham H Maslow,1908~1970)认为,人类的需求像金字塔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由此看来,当人类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会开始追寻精神上的需求。近年来,设计艺术的应用领域中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品牌方也愈加重视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和传承。这一变化与马洛斯的需求发展理论是相吻合的。深衣作为一种先秦服饰,数千年的文化变革风风雨雨在它身上走过,它见证了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它又陨落在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中而没能像西方一样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形制体系。"深衣"设计延伸在现代已成为一种浅流,背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到滔滔不竭的设计灵感,释放自己内心的精神诉求和文化自豪感。本文将从"深衣"的来源和发展着手,分析当代中式职业装的现状,在实践基础上寻求"深衣"式新中式职业装路线的发展前景,并契合现代服装发展趋势,旨在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新中式职业装。  相似文献   

12.
陶辉 《四川丝绸》2003,(4):38-39
唐代是历史上妇女服饰最为开放与自由的一个时期,也是服装与装饰最具特色的一个时期。她不仅传承了传统的袍衫服制,同时在不断的文化交融中又进行了新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样化的大唐服饰文化艺术。这棵服饰艺苑中的奇葩所绽放出的奇光异彩不仅令世人羡艳,而孕育它的“肥沃土壤”更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1.服饰风格的多样性1.1继承与发展衫子是唐代妇女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衫子形制与袍服极为相近,都是对传统深衣的继承与发展,它的特点为:(1)衣袖垂直宽大无祛;(2)采用对襟式;(3)无衬里。唐代妇女流行穿薄罗衫子,这些薄罗衫…  相似文献   

13.
王国和  沈惠 《丝绸》2007,(7):54-55
在宋代“灵鹫纹锦袍”的图片和资料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锦织物设计,制定研制技术路线,仿制出“灵鹫纹锦袍”,以达到继承和弘扬丝绸文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深衣作为中国古代服装中最重要的形制,自先秦初兴以来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其独特的“工”“技”“礼”三艺深刻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尚礼重德的物质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网印工业》2009,(3):48-48
据浙江绍兴袍江新区管委会提供的初步统计数字显示,至正月初八,袍江新区因春节停工的纺织印染企业复工率超过5成。  相似文献   

16.
楼淑琦 《丝绸》2003,(6):44-45
龙袍是中国服饰的最高体现,文章以作者修复的清代“红地彩云金龙缂丝袍”为例,从形式、服式、工艺及修复过程四个方面对该龙袍的艺术特点及修复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7.
宋金英 《丝绸》2020,57(4):89-93
通过对齐国“不拘于礼”的“巫儿制”“族内婚”“女性议政”“女着男装”特有的地域文化解读,文章探究齐国女性服装形制及特点。以齐地出土的人佣为依据,采用文献分析和实例考证的研究方法,对齐国女性的深衣、袍服及襦裙进行了探析,发现齐国女性服装形制有同时期服装类型的共性,但其结构细节差异明显,且男女服饰表征界限模糊,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点。齐国女性服装表征在同时期与不同地域服饰表征的共性及差异性,体现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为先秦“衣冠王国”基调的奠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研究多元化中国古代区域服饰文化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黒龙江省阿城金代齐国王墓出土的褐地翻鸿金锦绵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物原件的研究、测试及分析,制定合理的仿制工艺,科学地仿制了褐地翻鸿织金锦、领缘小碎花织金锦以及黄绢衬里三块面料,并探讨了绵袍的缝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蒋玉秋  王淑娟  杨汝林 《丝绸》2020,57(5):53-61
通过对出土文物进行实物复原的方式,再现服饰原物风貌,解密技术构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文章以一件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女子圆领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一定的研究限制进行复原样本选择,并通过对出土文物信息整理、文物残片分析、服装形制推断、衣料纹样文化阐释等研究路径,展开了始自衣料织造、胸背补子复原等的复原研究,最终按相同结构与工艺完成了技术复原,再现了明代典型服饰圆领袍的实物风貌。  相似文献   

20.
汉魏印象     
随着丝绸之路的凿空和东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汉魏时期的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景象,服饰文化达到了一个新高峰,传统的丝绸技术体系注入了很多新的元素,各种植物染料的输入及在中国种植和应用,使得纺织面料多姿多彩。从西汉“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到曲裙缠绕的传统深衣,无论是宽袖、窄袖或半袖,还是长裙曳地、罗绣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