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东营凹陷古近系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燕 《海洋石油》2011,31(1):37-41,52
地层水水化学性质与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关系,在东营凹陷地层水水化学数据及地质资料分析基础上,明确其古近系地层水水化学具明显的平面分区性及垂向分带性.地层水水化学变化除受原始沉积环境及气候影响外,还受到后期压实排水、外来流体及断裂活动等因素的制约,同时成岩过程中矿物转化脱水和耗水对其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砂砾岩储层致密化成因及其与晚期油气侵位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合理地解释。为此,以渤中凹陷西南部地区古近系砂砾岩气藏为研究对象,利用物性、热史、包裹体等分析资料,确定油气首次成藏时间、划分油气充注期次、恢复成藏期储层物性,进而模拟压实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并结合包裹体、铸体、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实验手段明确油气侵位关系,分析石英加大、黏土矿物转化、碳酸盐胶结等关键致密化作用发生的序列,探究储层致密化作用机理及其与油气充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深层砂砾岩油气充注至少可分为3期,早期包裹体为重质油,晚期包裹体气油比高;②首次油气充注期为距今5Ma,储层埋深介于2500~2800m,以中孔、中渗储层为主,储集物性较好,成藏后盆地快速沉降、充填,上覆地层增加厚度超过1 000 m;③首次油气充注后砂砾岩进入成岩快速演化期,埋深介于2 500~3 200 m,是砂砾岩快速压实阶段,石英加大在油气充注后经历了两期强烈发育,减孔作用明显,压实减孔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重要机制;④埋深介于2 500~3 500 m为该区黏土矿物快速转化区间,花状及丝发状伊利石极其发育,对渗透率的大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⑤铁方解石及铁白云石沉淀于石英加大之后,使储层进一步致密化,以残余孔隙为主。结论认为,该区古近系砂砾岩气藏具有先成藏后致密的特点,尽管油气充注对储层成岩具有抑制作用,但后者仍然会导致储层的致密化。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地层水水化学纵向分带性与成岩耗水系统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岩作用中发生流体浓缩现象,这对地层水水化学性质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综合地质资料统计分析,在东营凹陷地层水水化学演化特征及成岩过程矿物蚀交耗水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成岩耗水系统进行界定,明确了地层水水化学在垂向上明显存在3个特征区带,印浅部1100 m以上开放的外循环地下水系统,中部1100-2100 m过...  相似文献   

4.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新生界地层异常压力的分布和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和四段地层中广泛发育异常压力,且以超压为主。自沙河街组沉积以来,超压系统开始发育;东营组沉积末期,超压系统逐渐增大。渐新世末喜山运动II幕时期,地层抬升剥蚀,发育负压系统;中新统馆陶组沉积时期,超压系统再次迅速增大;直至明化镇组—第四系沉积时期达到最大范围和最高值。现今凹陷2 200 m以上地层基本为常压,2 200 m以下开始出现明显压力异常。沙河街组高沉积速率导致的欠压实,引发了该时期超压系统的形成,而粘土矿物脱水和烃类大量生成造成了晚期超压系统的发育。结合油气成藏期次研究表明,东营组末期、馆陶组末期及明化镇组—第四系沉积时期,超压系统与凹陷的3期成藏期次具有很好的匹配关系,暗示生烃作用是超压的重要成因,超压又是油气运移的良好动力。  相似文献   

5.
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的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主要储集空间为次生孔隙,不同深度范围分别发育不同的孔隙组合类型。平面上,次生孔隙发育的深度由北向南有增大趋势,但发育程度明显减弱。碳酸盐矿物溶蚀作用、长石矿物溶蚀作用、粘土矿物脱水作用是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的主要成因,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条件及压实、碳酸盐胶结和溶蚀作用控制,各因素之间存在一定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6.
渤中凹陷A2-1构造东营组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和测井等资料,分析了渤中凹陷A2-1构造东营组砂岩储层品质控制因素,探讨了测试段产能差异的原因.通过分析认为:渤中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储层物性主要受压实作用、沉积条件、碳酸盐胶结、溶蚀作用和黏土转化阶段控制.在负胶结物投点图上,大部分砂岩都落在压实作用区间,显示了压实作用是减少孔隙的主要因素;沉...  相似文献   

7.
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次生孔隙成因与纵向分布规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储集层的次生孔隙主要为不同期次的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成因,其次为长石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黏土矿物脱水促使这些溶蚀作用发生。早期方解石溶蚀作用为有机质成熟产生的有机酸所致,产生的次生孔隙分布深度较浅;晚期的含铁方解石和含铁白云石溶蚀作用与有机酸脱羧和有机质裂解产生的CO2有关,产生的次生孔隙主要分布于2500m以下深度。图3表1参22  相似文献   

8.
试析歧北凹陷异常压力在深层油气藏成藏过程中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歧北凹陷深层普遍存在异常压力 ,压力系数为 1.2~ 1.6,纵向上分布有 4套幅度不等的高幅泥岩欠压实带 (超压带 )形成压力封隔层 ,即Ed Es上1、Es中1、Es2 、Es3等 4套泥岩超压层。凹陷沉降初期产生异常高压的主要原因是盆地的快速沉降与巨厚泥岩沉积相配置 ;东营组沉积末期至明化镇组沉积时期 ,沙一中段地层异常压力则主要与烃类生成、黏土矿物转化有关。该凹陷深层油气资源丰富 ,油气藏均具有高压封闭特点。异常压力在深层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①异常压力改善了深部砂体的储集性能 ;②上覆超压异常带对下伏油气具有良好的封闭保存作用 ;③异常压力为油气运聚提供了动力。在歧北凹陷寻找超压油藏 ,纵向上应注重沙一下段和沙三段 ,平面上应注重斜坡带和深凹部位  相似文献   

9.
受沉积、成岩和构造等作用的综合影响,南堡凹陷东营组地层中发育了常规测井识别难度较大的低阻油层。文中利用岩心分析化验资料进行岩石物理分析,明确了南堡凹陷东营组低阻油层成因。结果表明:微观上受蒙皂石、伊/蒙混层等阳离子交换能力强的黏土矿物体积分数增加的影响;宏观上受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背景控制,在粒度细、分选差、泥质体积分数高的水下分流河道分叉处、末端、侧翼或河道叠置处及河口坝微相砂体中易发育低阻油层。地层现今处于中成岩演化期,黏土矿物类型以伊/蒙混层、高岭石、绿泥石和伊利石为主,压实作用中等—强,储层孔隙结构复杂。东营组和明化镇组沉积时期的火山运动导致圈闭中油气发生再次运移,含油饱和度降低,也易形成低阻油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东营凹陷牛庄—六户洼陷的油田基础资料为主要依据,在国内首次应用同时、同相不同深度泥岩声波时差迭合法,研究欠压实泥岩的压实历史。提出压力封闭、异常压实、粘土矿物脱水、烃类生成和水热增压是产生异常高地层压力的主要因素。砂体发育、压力封闭、生油条件,油气运移和储层物性等控制着洼陷区封闭性异常高压油气藏的发育。本文目的是为具异常高压洼陷区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油可动性与页岩演化程度变化关系,分析了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主要粘土矿物演化特征、页岩流体压力发育情况、页岩内烃类流体性质演化规律,以显微荧光方法对页岩的可动油进行了观测,并对页岩可动油率进行了模拟实验测定。研究表明:随页岩埋深增加,伊/蒙混层及蒙脱石含量逐步降低,至3 500 m深度时达到平衡点。埋深大于3 500 m粘土矿物水化膨胀性减弱,有利于页岩油储层的压裂和压裂后裂缝的保持。2 800 m以下,页岩普遍发育自源异常高压,为页岩油的产出提供了有利的天然能量。埋深大于3 000 m,由于进入生烃高峰,页岩内一般具有较高的含油饱和度。在埋深小于4 200 m页岩内以油相为主,至4 300 m进入凝析气相阶段。页岩油粘度随深度增加明显降低,在3 500 m左右降至较低数值。显微荧光观测和可动油模拟实验表明:埋深大于3 000 m页岩中均存在可动油,且随深度增加,可动油比例增大。综合粘土矿物演化特征、流体压力发育情况、页岩内流体性质和可动油实验结果,认为东营凹陷大于3 500 m的古近系页岩油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区地层压实作用与油、气初次运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炳骏 《石油学报》1981,2(Z1):93-99
本文研究了华北地区(包括东营凹陷,大港地区和渤海海域)的砂、泥岩的压实作用。根据孔隙度的变化及其与体积的关系,推导出任一深度间隔内岩石压实前的厚度值的公式。并以电子计算机计算结果,将该区地层的压实和排液情况划分出四个阶段,提出第三阶段是泥岩急剧压实并再次大量排液的过程,其所处深度为2100~3200米,和华北地区大量成油深度相一致,表明急剧压实排液阶段对油、气运移的重要意义。文中以压汞试验,研究了孔隙喉道峰值随深度的变化以及X-衍射分析所得的粘土矿物随深度变化的资料,进一步说明压实和排液的各阶段特征,并解释了华北地区的油气大规模向储集层聚集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库车坳陷中新生界天然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库车坳陷是塔里木盆地北部一近东西走向的狭长坳陷,以中新生代地层为主。地层压实排出水离心流区位于拜城凹陷和阳霞凹陷,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东秋里塔克构造带和塔北前缘隆起带为越流泄水区。库车坳陷在早第三纪-库车早期主要为油藏、凝析油气藏形成时期;库车晚期-第四纪西域期是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天然气经短距离侧向汇聚,通过沟通源岩和圈闭的断裂垂向富集。在强烈的构造挤压和气体充注条件下,被具有很好封闭性的下第三系膏盐岩严密封闭,形成异常高压气藏。下伏三叠系-侏罗系源岩的沉积埋藏水、粘土矿物脱出水沿断裂带伴随天然气向浅部越流,在构造顶部形成相对低矿化度的地下水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全球已开发千余个目的层系埋深超过4 500 m的油气田,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准噶尔盆地已开发目的层系埋深均浅于4 500 m,尚未在深层取得突破。因此,有必要开展准噶尔盆地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深层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发育情况以及油气的保存条件,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盆地中央坳陷和南缘深层广泛发育多套泥质烃源岩且已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生排烃潜力大;由于溶蚀和超压等地质作用,盆地深层普遍发育相对优质的储集层段,出现“差中有优”的现象;湖盆扩张期形成的多套区域盖层能够起到较好的封盖效果,有利于深层油气的聚集与保存。根据生储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匹配关系,以及探井深层油气显示情况,表明中央坳陷和南缘为深层油气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5.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总被引:57,自引:13,他引:44  
综合盆地构造演化和圈闭发育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油藏饱和压力、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对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的油气藏形成期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成藏期主要分为两期,即渐新世末和中新世末至上新世,大规模油气聚集发生于中新世末至上新世,尤以上新世明化镇组沉积中晚期为主。不同层系及不同构造单元中的油气藏,主要形成期存在差异,烃源层系中的岩性油气藏形成时间较早;由下向上,由凹陷中心向边缘,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有逐渐变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南部油型气相态和干燥系数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烃源岩生烃研究,总结了东营凹陷南部油型气生成特点和初次运移相态,并分析了二次运移过程油溶油型气出溶条件、影响因素及出溶天然气干燥系数的变化特点。油型气主要赋存相态取决于油气组成和系统温度、压力,并可以P-T 相图判断。原油出溶天然气的干燥系数比出溶前变高,细菌降解作用可以加速油溶气的出溶,并使油型气干燥系数增高。东营凹陷南部烃源岩生成油型气干燥系数较低(0.45~0.70),呈油溶相初次运移,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溶气出溶的最大深度在1 500~1 400 m. 因此油型气气藏仅发育在1 400 m 以上,并具有较高的干燥系数(0.95~1);而在1 500 m 以下,油型气主要溶解于油中,其干燥系数取决于烃源岩初始生成天然气的干燥系数和细菌降解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东濮凹陷古近系致密砂岩气成因与充注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部深层古近系致密砂岩气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以东濮凹陷深层古近系致密砂岩气为例,根据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及储层沥青等分析了天然气成因,从储层致密化及油气充注期等方面,研究了深层洼陷带、斜坡带致密砂岩气充注差异,并划分了气藏成因类型。结果表明,东濮凹陷洼陷带以腐泥型干酪根裂解气为主,并混有原油裂解气,储层在东营组沉积期和明化镇组沉积中期均演化为致密储层,普遍存在东营组沉积中后期—东营组抬升初期、明化镇组沉积后期—第四纪2期油气充注;东濮凹陷斜坡带以原油裂解气为主,储层在明化镇组沉积中期演化为致密储层,以东营组沉积中后期—东营组抬升初期油气充注为主。根据天然气成因、储层致密化进程及其与油气充注期的关系,将东濮凹陷深层古近系致密砂岩气藏划分为2种成因类型:洼陷带2期致密混合型气藏,斜坡带晚期致密原油裂解型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