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双碳”战略目标涉及经济社会系统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变革,而国土空间规划则是新时代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途径和技术保障。基于碳氧平衡理论,以湖南省为例,通过分析湖南省122个县域单元碳排放空间分异特征,探索构建碳平衡主体功能区,提出“高碳控制区、低碳优化区、碳氧平衡区以及生态碳汇区”碳平衡功能分区。各功能区内部再根据地域特征进一步划分碳平衡治理管控单元,明确管控单元碳排放产权责任。针对各级主体功能区进行分区施策,制定相应的目标指标及调控措施,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的建设。促进“分区施策、分级传导、精准反馈、精细治理”,更好实现国土空间“双碳”目标的科学调控、高效传导、协调统筹、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2.
实现“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提出新战略、新使命和新要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建设“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目标,纳入碳排放相关指标,在“两个维度、三个层次、四种类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聚焦规划管控体系,围绕“双碳”战略下“管什么”“如何管”的问题,对目前上海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情况进行再审视,分析其中管控要素覆盖、各级规划传导,以及政策和技术支持等问题,借鉴国外面向碳中和规划经验,提出管控体系构建思路,针对规划管控内容、技术要点和实施保障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规划重要的专项内容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工程,可系统影响区域低碳发展战略,而低碳层面的约束引导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相较其他地区,大都市近郊地区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故有必要借鉴成熟的全球经验和地区实践,归纳面向"双碳"目标的生态修复规划技术。研究系统梳理了当前与"双碳"目标密切相关的实践经验、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结合"双碳"目标底层原则,归纳得出在相关实践应用中的典型策略,包括需求侧优化、供给侧优化和负排放增强。以目前上海市近郊地区的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等项目为例,以生态农业园功能分区/布局优化、宅基地撤并/农民集中居住、可再生能源回收利用、材料循环使用/在地化/混凝土替代、适生植物/有机农业、硬质铺装改造等阐述需求侧优化措施;以光伏、地热、风电等非化石能源、新能源研发基地,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等阐述供给侧优化措施;以碳汇覆盖提升、稳定性增汇构建、固碳植被种类/布局优化等阐述负排放增强措施。总结得出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两大生态修复规划控制体系,基于现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生态修复规划的整体应用架构,根据实施保障要求提出各类非空间要素决策的赋能...  相似文献   

4.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体系构建及广东省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文章首先梳理"双评价"方面的学术争论及规划领域"双评价"的发展历程;其次明晰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目标、内容和技术方法,提出构建"一个目标、两个评价、三类功能、四个维度、五个重点"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体系;最后以广东省为例介绍实践经验,以期为正确认识"双评价"和科学开展"双评价"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双碳”目标和县域国土空间规 划的双重背景下,县级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 划成为重要的碳排放治理手段,然而现阶段 我国县域缺乏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的低 碳评价方法。本研究基于“碳源/汇—空间驱 动因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联机制, 以我国1 903个县级城市2010—2018年面板 数据为基础,基于SPSS 25.0的数理统计方 法展开研究,构建双碳目标导向的国土空间 总体规划过程性评价体系,并以武安市为对 象进行实证研究,形成国土空间规划关键 低碳指标体系和相应规划策略。研究表明: 一、过程性评价方法对于动态发展的全国广大县级城市具有高度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二、评价体系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系统性衔接,可以 有效识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施的控碳薄弱环节,为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低碳评价体系、完 善双碳目标下全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县域层面的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6.
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目前已有机制研究和实践更多是关注约束传导机制以及实施保障机制,而对空间治理转型背景下的实施逻辑与实施机制缺乏研究,为地方政府与市场力量参与实施的政策工具供给不足。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各地规划实施的创新实践,针对空间规划实施困难、实施偏差等问题,提出聚焦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协同制度环境,聚焦土地发展权提供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政策工具,并以此作为两条核心主线,从不同关系层面、不同治理目标提出6大类实施机制创新。以期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机制提供创新思路,增强国土空间规划的可实施性,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现代治理工具的国家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对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来探讨如何提升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总结分析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对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生态文明观、多规协作能力等方面提出的需求,深入探讨当前城乡规划专业产教融合培养过程中的原目标定位与新时代要求错位、课程体系难以适应新要求、产教融合平台联动性不足等问题,提出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模式,以期探索为当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8.
本文梳理了德国空间规划落实气候保护目标的法律法规基础,解读联邦、州、地区和地方四个层级空间规划与气候保护专项计划的融合途径,重点探讨各层级空间规划在用地、能源、交通、建筑四大重点领域的气候保护施策路径及其要点,总结德国气候保护目标下的空间规划施策特征。研究表明,德国不同层级空间规划所关注的气候保护侧重点不同,对应同层级规划的定位,从原则引导到空间保障层层传导,并明确与气候保护相关部门规划的衔接以及对相应法律法规条款的落实。研究结果为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与气候保护相关的“双碳”政策提供启示,即:(1)以空间保障和空间主动适应性为抓手响应“双碳”战略;(2)对应五级三类规划定位形成层层深化与总详衔接的传导机制;(3)对应“双碳”战略事权,为各部门方案和行动计划落实空间配套;(4)创新管控工具和管制规则,促使国土空间规划更好引导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研究与各类用地的碳排放与存储核算,能够有效量化碳排放,助力国土空间规划,并优化土地利用方式。以成德眉资地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耦合FLUS-InVEST模型对20年来的碳储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对2030年生态修复力度不同的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因耕地与草地面积减少、固碳能力降低导致碳储量相应减少;2030年随着生态修复力度的加强,研究区的碳储量损失会逐渐减小,生态空间质量将得到更好的改善,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也将显著提升;现有的政策规划能很好地改善研究区未来碳储量薄弱空间,并有效提升其固碳能力。建议落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多管齐下引领低碳生活,助力研究区实现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10.
王敏  宋昊洋 《园林》2023,(1):10-15
在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城市空间减排增汇,对城市绿地空间类规划提出了复杂挑战。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双重视角下,梳理全球11个国家的30项相关规划行动,重点对绿地适应性规划的国际经验进行归纳,包括多效益协同、多层级传导、全周期覆盖等三个方面的转型发展;进一步将国际经验与国内国土空间规划现况相结合,构建碳中和背景下城市绿地适应性规划“目标—策略—指标”的总体技术框架,提出面向城市绿地“市域—城区—街区—地块”四级管控层级,差异化制定碳中和目标,明确相适应的多尺度精准增效规划策略和多层级评估管控指标,应用定量化“碳”核算、多情景“碳”模拟和智慧化“碳”监测三大关键技术体系,为城市绿地规划实践的适应性转型探索提供专业支撑。  相似文献   

11.
重点介绍了桐乡市自来水公司果园桥水厂活性炭滤池的炭选型、填充及运行维护情况。通过对不同活性炭滤池的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摸索出了活性炭滤池的运行维护管理经验,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按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可生物降解性及其在活性炭上的可吸附性将其分为四类,考察了经生物活性炭滤池处理后水中四类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对有机碳分子质量的测定考察了生物活性炭滤池对不同分子质量区间有机碳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滤池在运行初期去除的DOC主要为可吸附性DOC;在其连续运行6个月后,能够有效去除的DOC则为可生物降解且可吸附性DOC;可被滤池去除的DOC主要分布在分子质量为(3~10)、(1~3)及〈0.5ku的范围内。生物活性炭的生物再生过程只能保证滤池对可生物降解且可吸附性DOC的持续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低碳源污水反硝化阶段碳源不足的问题,考虑固体材料的生物可降解性及经济因素,选取4种固体碳源并用于处理硝化阶段出水,考察了挂膜及反硝化效果.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淀粉餐盒挂膜较明显,其余材料表面则没有明显的挂膜现象.微生物可以利用淀粉餐盒、纤维餐盒、PBAT材料作为固体碳源进行较明显的反硝化,其反硝化速率排序为:淀粉餐盒>纤维餐盒> PBAT,分别为25.35、12.63、6.23 mg/(L·d).在该过程中COD溶出浓度均小于50 mg/L,且NO3-N的减少量与COD溶出量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度>0.85.淀粉餐盒的挂膜效果较好、反硝化速率最快,且COD溶出量未超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固体碳源材料.  相似文献   

14.
胡杰 《中外建筑》2012,(5):97-98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全球广泛的关注,各国经济发展开始迈向生态化发展的道路已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低碳作为一种理念已经开始渗透到各个方面。本文通过对低碳及社区建设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建设低碳社区的必要性,提出低碳社区的相关规划策略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低碳建筑的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低碳建筑的含义,回顾了国外对低碳建筑发展的部署以及研究状态,最后从宏观政策和统筹管理、技术发展路线图、相关配套服务机制等方面阐述了低碳建筑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6.
蒋正武  高文斌  杨巧  李晨  任强 《建筑材料学报》2023,26(11):1143-1150
从全球碳中和与可持续混凝土发展角度阐述了低碳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及全生命周期的减碳与碳汇核心技术理念.从原材料、混凝土设计、制备、施工、服役及再生利用等全生命周期过程提出了低碳混凝土的三大技术途径——直接减碳、间接减碳及碳汇技术,并分析了每个技术途径下的具体减碳技术路线.综述了混凝土的碳排放评价方法和准则,阐释了混凝土碳排放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提出了低碳混凝土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开发新型胶凝材料以及碳汇技术.  相似文献   

17.
结合周家渡水厂的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进行了3种不同换炭方式的中试研究,并根据对浊度、氨氮、CODMn、UV254、TOC和BDOC的去除效果,分为吸附、吸附-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装填1/3旧炭、2/3新炭的2^#炭柱的处理效果接近于装填全部新炭的3^#炭柱。因而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考虑,当活性炭失效需要更换时,可以考虑更换部分旧炭,这样可降低制水成本,有利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周期(LCA)评价理论,界定了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范围,并对建筑生命周期从物化、使用到拆除处置各阶段的碳排放进行清单分析,明确了低碳建筑的内涵,提出了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量的评价框架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人口高密、经济发达地区最主要的绿色生态资源,具有不可或缺的碳汇价值和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推进中国各大城市发展绿色低碳、促进碳中和愿景实现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梳理和总结城市园林绿化碳汇领域的最新政策和研究进展,剖析当前中国在城市园林绿化碳汇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提出面向碳中和的城市园林绿化碳汇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路径,以期优化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增强园林绿化对碳中和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活性炭烟气脱硫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活性炭脱硫的原理、活性炭的制取和活性炭纤维的制取及应用,指出活性炭脱硫在工业上广泛应用还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