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颂  刘蕾 《中国园林》2020,36(2):11-16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是实现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途径。当前区域生态空间规划侧重于在静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提出蓝图式规划愿景,忽视了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干扰和应对风险的适应性弹性策略研究。以动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目标,分析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干扰影响机制,在建立城镇空间发展预测模型和生态空间格局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动态多情景模拟预测-生态空间安全性评价-方案协调弹性响应"的区域生态空间弹性规划途径,为实现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提升生态空间安全性,以及优化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科学问题,从生物共生、社会共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同文明时期和谐共生的内涵不同。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三层含义:生命共生、文化共生、区域共生,即人与野生动植物和睦共处,民居建筑及各类游憩、管理、保护设施建筑从选址到形态风格均应尊重地方历史、传承风景文化、保护乡土生态。国家公园生态服务流与生态产品价值流必须惠及地方居民、驱动区域发展,区域城镇与社区需要积极支持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护,形成保护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良性可持续机制。按照帕森斯AGIL模型理论,能力提升、社会协同、保护文化等是国家公园和谐共生的必要条件。由此提出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4个机制:持续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国家公园与区域发展一体化机制、国家公园社区的多重发展机制、动态即时的监测反馈机制;及4个途径:高效的管理体制、精明的保护政策、科学的管理规划、严格的保护监管处罚。  相似文献   

3.
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的滨海小镇,其三面环山,东南抱海,有着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作为青岛沿滨海公路的高端旅游发展区域,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城市设计应更好地突出滨水空间特性,体现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对原有水系的梳理,营造山水共生的城市生态格局和以水为自然分隔的城市空间组团结构,突出城水共生;同时,在沿滨海公路和城市公共活动区结合滨水空间营造田横广场、环湖海鲜街、主题酒店区和田横商贸街等富含传统文化的特色区域,突出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4.
以民族村落空间为对象,在剖析其民族性、地域性和边缘性特点基础上,指出村落是民族地区未来宜居空间的重要组成,不应是区域格局中被"挤压"的空间对象。村落的生产性空间发展应兼顾生产、生态和美学价值,不可"唯生产论"。村落的生活性空间可持续需要保护先行,提出整体性、局部和"基因"保护3类策略,强调空间的生命力取决于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扎龙"鹤乡"生态湿地小镇规划设计为例,探讨生态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路径和策略,通过认知保护价值、构建安全格局、均衡空间发展、整合资源要素、确定目标导向等规划路径落实"保护优先",通过文化挖掘、品牌定位、内容延伸、空间塑造等建设模式突出"特色发展",实践保护与发展"和谐共生"理念。  相似文献   

6.
张力  刘畅 《室内设计》2014,(1):86-90
针对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山地空间“平原化”建设现象,选取延安南部新城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一种基于生态格局下城市空间构成模式的思路.在对区域山脉、水体、淤地坝等生态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区域生态格局保护与山地城市空间的适应性营建需求,提出了城市建设与生态格局保护的分析方法、保护策略和利用措施,以此尝试构建适应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山地生态格局特征的山地城市空间构成模式,以期为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向山地空间拓展提供一种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有关省级国土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规合一、空间管控与治理、先行先试区经验总结与借鉴、城市群发展及指标体系研究等方面,而对于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构建方法研究相对较少。区域开发保护格局是指导区域发展权分配的重要依据,对全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分形理论应用、大数据支撑、对比研究等方法,探索研究山东省开发保护格局的方法路径,结果表明:在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两个一百年目标体系下,山东需要发挥济南、青岛两个中心城市的核心优势,发挥济青大都市带的引领作用,把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成为全国第二个层级的国家城市群和黄河生态经济带的龙头;构建黄河生态屏障、鲁中生态屏障、胶东生态屏障三大生态屏障为核心的保护格局,贯彻底线思维,融入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随着西南地区山地传统民居保护与集约化建设的推进,探讨山地传统民居特色文化资源与空间关系的必要性逐渐凸显,文章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协同共生的关系。文章围绕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两种特色文化资源展开讨论,以生物学的协同共生关系为切入点,通过案例调研、理论总结,对协同共生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西南地区山地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乡空间是自然生态与人工建设长期博弈的结果,在资源--生态--经济矛盾不断凸显的现实背景下,亟需改变传统的空间构建方法,建立一种生态友好型的新型方法以指导城乡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研究以地处西北生态脆弱区的青海海东地区典型城镇带为案例,通过对地区自然生态本底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分析,运用基于生态功能分区的城乡空间布局方法(EZSC),构建适合西北典型城镇带持久发展的城乡功能空间,以有效控制开发建设活动,指导城乡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风景园林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云峰  陶楠 《风景园林》2020,27(1):19-24
风景园林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土空间规划变革的背景下,明确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任务迫在眉睫。通过回顾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历史,总结风景园林规划对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键点,厘清目前风景园林的定位与职能。提出风景园林规划应有效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其内容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地规划与国家公园规划,还应发挥面向全域统筹的风景治理作用,从国土空间的空间格局开发保护、城乡区域的统筹调适、城镇功能控制区的提升增质3个层面全面参与国土空间规划,从而构建中国特色风景园林规划体系。风景园林规划不仅顺应了国家治理的基本价值导向,而且对坚持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国土空间、面向美好生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西宁城市"绿芯"位于西宁环状核心发展区的核心,具有构筑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增加城市休闲游憩空间及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多重功能。该规划以生态修复为核心,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点线面结合综合修复棕地、水系沟道、森林植被等生态环境。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产业,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主导,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保障"绿芯"绿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沿江空间是城市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较为显著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亟需对沿江生态空间进行保护和管控。既有研究中,对我国城市沿江生态空间管控仍存在边界不清晰、管控要素不全面、管控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该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城市武汉为对象,首先通过最小阻力模型划定武汉市沿江空间范围,基于格局与过程原理对沿江空间内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构建,继而利用CA模型模拟武汉市2025年、2035年和2050年的城市增长情况,在考虑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兼顾的前提下,试图构建“分区管控—动态反馈—政策保障”沿江生态空间管控体系,以期为后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沿江生态空间的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雷 《安徽建筑》2024,(2):9-12
实现安徽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皖北地区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皖北文化区是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皖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提炼皖北地区历史文化价值特征,从跨区域整体保护视角出发,探索提出皖北地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三区三廊”的空间格局,并从加强资源保护利用、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融入乡村振兴产业四个方面提出促进皖北地区振兴策略,为加快推进皖北“四化”同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圩田作为特殊的乡土空间类型,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城镇化的推进使圩田空间受到干扰,需要构建水绿共生的新型生态关系来保障圩田的可持续发展。蓝绿空间作为圩田的生态本底,是圩田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区域,也是实现圩田空间水绿共生的重要部分。水阳江下游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圩田空间体系。文章以水阳江下游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水阳江下游金宝圩的蓝绿空间进行系统分析,从蓝色空间系统和绿色空间系统两个方面归纳圩田蓝绿空间规划策略,并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述金宝圩蓝绿空间规划实践,进行圩田蓝绿空间规划策略实证,以期为其他地区的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面向当前青海省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明显但城镇发展缺乏与资源良好互动的现实问题,本文以紧邻柳湾历史文化遗址的高庙城镇为实证案例,借助"共生"理论的引入,探讨空间共生体系的构建途径,即在空间资源方面形成以柳湾遗址为主的偏利共生模式,在服务体系方面形成以高庙城镇承担旅游服务职能为主的寄生模式,在道路系统方面形成均衡发展的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以期进一步强化高庙城镇与柳湾遗址的空间联动,增强城镇空间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6.
任志华  秦磊  王琳晔 《规划师》2021,37(20):74-80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模式正从增量扩张向存量发展转变,传统以地谋发展的模式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城市双修"在缓解"城市病"、保护与修复城市生态空间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抚远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之一,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城市双修"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的现状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多样性优势等,从生态空间构建、城市格局保护和提升城市服务能力3个方面着手构建了特色的"城市双修"路径,其经验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16,(3)
文章针对西北地区川道城市门户区域用地局限性及地域性、城乡二元性、交通多元性和生态敏感性等特征,以延安南二十里铺片区为例,通过城乡统筹、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门户体系构建和多廊合一等途径探讨了川道城市门户区域的发展路径,最终提出"城乡共荣、生态共融、用地共容"的门户空间创新发展方式,以期为类似区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城乡发展的重要结构性转变。鉴于此,文章以重庆南岸区为例,运用"三生"空间(生态-生产-生活)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南岸区乡村生态空间脆弱、生产空间受限、生活空间不便三个关键问题;构建以乡村振兴目标为导向的"三生"空间规划研究体系;提出具体乡村生态空间开发保护与空间管制方法、产业组合模式选择与构建、乡村居民点体系完善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三位一体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以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文化复兴和美丽中国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背景下,针对当前传统村落凝冻式、碎片化、文脉断裂的保护现状,亟待探索基于“整体性”的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路径。传统村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作为中华优秀的村落营建经验“一举而百善”,是物质空间关联形成的整体景观、生活方式与情感凝结的文化网络,蕴含了自然山水环境下的人地共生理念。传统村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保护利用应按照在地原真保护、民本活态利用、区域统筹协调的原则,围绕阐明核心价值与要素、构建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协同多维传承体系和完善配套支撑措施的内容,据此,本文提出集中连片区划定集群保护、历史格局修复、新旧协同格局传承、土地利用管控、动力培育与活力提升的路径。这对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和弘扬文化现代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规划师》2015,(Z2)
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功能区划,利用RS和GIS技术,对芦山县灾后恢复重建空间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生态敏感性因子的空间分异规律,识别出适宜生态保护或城镇建设的区域,将全县划分为3个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分别提出发展指引。在此基础上,优化调整原有城乡空间发展方案,引导县域人口、产业向生态低敏感的平坝地区转移,形成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综合经济分区,构建"一轴、四带、三板块"的城乡空间格局,并对山地城市灾后恢复重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