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化学共混方式设计出一种以三嵌段共聚物SBS为聚合物Ⅰ,无规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盐(少量)为聚合物Ⅱ的热塑性IPN。探讨了组成、熔融温度、转子转速及不同种类羧酸盐阳离子对其流变行为的影响,考察了热塑性IPN及其母体的拉伸性能和抗冲性能,作为比较,使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相应近似组成的机械共混热塑性IPN,结果表明,IPN的力学性能好于IPN母体,化学共混物强于机械共混物。  相似文献   

2.
采用化学共混法合成了以三嵌段共聚物SBS为聚合物I,无规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少量)为聚合物Ⅱ的热塑性IPN母体,并使用化学方法对其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在SBS存在下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的共聚动力学行为,考察了SBS含量、引发剂浓度以及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求出了在预溶胀SBS的本体聚合体系中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的表现竞聚率,并对其共聚反应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采用化学共混法合成了以三嵌段共聚SBS为聚合物I,无供规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为聚合物Ⅱ的热塑性IPN母体,并使用化学方法对其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在SBS存在下苯乙烯-甲丙烯酸共聚动力学行为,考察了SBS含量、引发剂浓度以及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求出了预溶胀SBS的本体聚合系中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的表现竞聚率,并对其共聚反应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分析和比较了由丙烯腈的二元共聚物(PAN)、聚氢乙烯(PVC)、丙烯腈—氢乙烯共聚物(AN-VC共聚物)及丙烯腈二元共聚物与聚氢乙烯共混物(PAN—PVC共混物)制成的超滤膜的分离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发现PAN-PVC共混超滤膜的分离性能较优越,比PVC优越,不亚于PAN,AN-VC超滤膜,而且其膜性能的重现性较好,同时其抗酸、碱性和抗菌性都比PAN超滤膜有所提高,表明共混是一种聚合物改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成膜基材对有机硅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溶液共混物薄膜表面性能的影响.利用表面能、红外和DSC等手段研究了有机硅聚合物/丙烯酸酯聚合物共混物溶液在不同基材上通过溶剂挥发成膜的表面共混组成.结果表明,以铁为基材时,含硅丙烯酸酯共聚物在成膜时会自发地在聚合物膜与空气界面富集;以聚四氟乙烯为基材时,含硅组分易于向基材界面富集;而以玻璃为基材时,含硅组分易向空气界面迁移.  相似文献   

6.
本文叙述了由丙烯酰胺、氯乙醇、二甲胺制备阳离子单体的方法。由制备的正氦阳离子单体合成了N,N—二甲基乙基丙烯酰的均聚物。N,N—二甲基乙基丙烯酰胺同丙烯酰胺的共聚物,并且确定了聚合的条件,对聚合物结构参数作了某些测定。对配装用粘土作了防膨性能同共聚物组成关系的分析,确定了聚合物随粘土防膨要求不同,阳离子度可由聚合条件给予调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用硫磺硫化体系,用动态硫化法制备PVC/NBR共混型热性弹性体(TPE),该材料具有强度高、永久变形小和可重复加工等特点。考查了共混时间、交联剂含量等因素对材料力学性能及共混比对流变性能的影响。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PVC/NBR共混物呈现出明显的两相结构。交联的NBR为分散相,分散于PVC连续相中。动态硫化PVC/NBR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在压缩永久形变、扯断永久变形、耐油及耐老化等主要性能上均优于简单机械共混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母胶予混动态硫化新工艺,以硫黄为硫化体系,制备了NR/HDPE共混热塑性弹性体。考察了橡塑比、共混温度、共混时间,硫化剂、促进剂用量、增塑剂及填料的用量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橡塑比为60∶40、硫化剂和促进剂用量分别为1.8和1份时,综合性能良好。采用增容剂技术,可使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物理机械性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用挤出机碱性水解AS(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的方法来制备尼龙6/ABS共混物的增容剂。该增容剂大大提高了共混物的冲击性能。本文还探讨了增容剂结构、共混物织态结构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PBPAF/PBPA共混物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双酚AF基聚合物和双酚A基聚合物的共混相容性,通过用DSC,TMA测定单一聚合物和共混物的玻璃化温度来判别它们的相容性,结果表明,两种聚合物在部分组成比时有一定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双酚AF基聚合物和双酚A基聚合物的共混相容性。通过用DSC,TMA测定单一聚合物和共混物的玻璃化温度来判别它们的相容性.结果表明,两种聚合物在部分组成比时有一定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以对甲苯磺酸甲酯为引发剂进行2-乙基-2-恶唑啉阳离子开环聚合研究,主要考察了不同的单体/引发剂配比,聚合温度和聚合时间对聚合转化率和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聚合物通过IR、H核磁振、DSC进行表征,并考察了聚(2-乙基-2-恶唑啉)与部分聚合物和共聚物的共混性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聚乙二醇(PEG)和环氧树脂/三乙烯四胺凝胶组成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制备了IPN-ZnCl2高分子固体电解质膜,讨论了IPN的成因和电解质膜的电导率随组成、温度的变化及其膜稳定性和吸水性。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了增容剂的种类、用量对非相容性PVC/SBR共混体系改性的研究,并讨论了硫化剂、促进剂用量,返炼次数对共混体物性,挤出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BR-26是PVC/SBR的优良增容剂,可以显著改善共混物的力学性能。通过对硫化剂、促进剂的适当选择,共混物可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5.
动态交联热塑性弹性体增韧聚丙烯合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动态交联方法制备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TPO)增韧聚丙烯,制备了具有低温冲击性能良好、综合力学性能比较均衡的聚丙烯合金。同时,研究了TPO组成、工艺及基体组成与TPO增韧聚丙烯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关系。并通过差热扫描量热计和扫描电镜考察了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6.
将不同质量分数的氟硅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PMTFPS-b-PMM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配制成2.00wt%溶液,经旋涂、退火处理后得到共混聚合物膜。以水、二碘甲烷和甲酰胺为参比液,利用接触角测试仪测定了共混聚合物膜的表面能。研究结果表明:当共混聚合物中PMTFPS链段含量在由0.28wt%增大至5.67wt%时,表面能从26.90mN/m降到14.49mN/m,共混物涂膜表面氟元素的相对含量从0.93%急剧增加到14.27%;随PMTFPS链段含量的进一步增加,共混物膜表面能仅略有下降,表面氟含量增加也不明显,说明此时共混物膜的表面组成已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复相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层结构及其对两相之间粘合强度的影响,着重阐述嵌段共聚物增混剂增混作用的原理。两相之间界面层的结构和特性对聚合物共混物的各种性能,特别是力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了解聚合物共混物界面层的特性和改进此界面状况的重要手段——使用增混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制备丙烯酸/丙烯酰胺/聚乙烯醇高吸水共聚共混物,研究引发剂浓度对共聚共混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以及聚合原液的流变性能,并制备出共聚共混物纤维,并用电镜观察其结构,结果表明:当引发剂浓度为0.4%时,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共聚共混物属于切力变稀流体;共聚共混物纤维吸水率高于共聚物纤维。  相似文献   

19.
用HAAKE、IR、DSC研究了侧基含有过氧键的活性聚苯乙烯(RPS)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之间的反应,用SEM观察了共混物的断面形态,结果表明:共混反应中生成了PS-g-LLDPE,对LLDPE/PS共混物具有增容作用,提高了共混物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20.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以高岭土为核,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壳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共聚物。将制得共聚物与聚丙烯共混,用动态机械分析仪测试其共混物的动态机械性能,得出共混体系中温度与内耗因子的关系,温度与储能模量的关系以及温度与损耗模量的关系,并对所得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该种核壳结构的共聚物粒子与聚丙烯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提高聚丙烯材料的阻尼性能,且可降低聚丙烯材料的玻璃化温度从而改善聚丙烯的柔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