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简要叙述了天然有机物提取与分离方法,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声波提取技术,微波提取技术,酶提取和仿生提取技术,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技术技术.对高数逆流色谱技术、大孔树脂吸附法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固相微萃取(SPME)是一种以固相萃取为基础并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的非溶剂型样品前处理技术,它将取样、萃取、富集、浓缩、解析和进样过程集于一身,不使用有机溶剂,更为清洁环保。与固相萃取技术相比,克服了固相萃取易堵塞吸附剂孔道的缺点,且具有操作简单、回收率高等优势。因此,固相微萃取技术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中。本文介绍了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装置,着重介绍了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天然产物中所含有机成分种类复杂,为了实现对天然有机成分快速高效地研究利用,需要通过提取技术对天然产物进行有效地分离提纯。文中综述了一些新型微提取技术,固相微萃取、基体分散固相萃取技术、磁性固相微萃取技术、泡腾固相微萃取和液相微萃取,并对固相微萃取和液相微萃取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4.
固相萃取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相萃取技术(SPE)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前处理方法,介绍了固相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对固相萃取技术在食品、药品、和环境检测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阐述了目前对固相萃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5.
束影  周培 《广州化工》2011,39(17):28-29,79
前处理技术是土壤中农药残留物分析的核心部分,综述了近年来土壤中农药残留分析前处理技术,重点阐述了超声波提取、微波辅助萃取、固相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底物固相分散萃取、固相微萃取等新兴前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利用固相萃取柱、固相萃取膜、固相微萃取三种固相萃取技术检测环境水样中多环芳烃的方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离子液体在固相微萃取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具有黏度大、蒸汽压低、热稳定性好、设计灵活、环境友好等特点,离子液体可被应用于固相微萃取技术中。离子液体固相微萃取结合了液相微萃取和固相微萃取的特点,是一种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本文主要从离子液体在固相微萃取中的不同存在形式和作用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离子液体在固相微萃取技术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王粤 《四川化工》2010,13(4):42-45
固相微萃取(SPME)是近年来在固相萃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崭新的萃取分离技术。这项技术是一种简便快捷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不需要有机萃取剂,是一种环境友好的萃取过程。介绍了固相微萃取技术的萃取原理、萃取过程以及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样品前处理技术是分析化学的瓶颈,1987年提出固相微萃取(SPME)后样品前处理领域极大进步。近年出现的多种SPME涂层材料和制备技术,进一步拓宽了SPME在活体和现场分析中的应用。综述了固相微萃取技术相关模式,包括纤维固相微萃取、管内萃取和搅拌棒萃取等模式,并阐述了固相微萃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食品包装材料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固相微萃取技术在塑料包装检测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固相微萃取技术的特点、重要部件的选择,不同萃取方式和萃取条件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并介绍了近年来固相微萃取与分析仪器联用在塑料包装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_2萃取青皮挥发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蕾  曹纬 《化学工程》2007,35(9):75-78
采用正交实验法对超临界CO2萃取中药青皮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优选。以挥发油得率为考察指标,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三因素在不同水平下对青皮挥发油得率的影响,并与水蒸气蒸馏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萃取压力对挥发油得率有显著影响,萃取温度及时间影响不显著,各因素作用主次关系为:压力>温度>时间。优选得到的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1.5 h,得率为1.3197%,比水蒸气蒸馏法提高2.4倍,时间减少78.57%。超临界CO2萃取收率高、耗时短、品质好。  相似文献   

12.
系统研究了以加勒比松树皮为原料提取原花青素的方法及工艺条件。研究对比了常规溶剂浸提、超声波提取及微波辅助提取等方法对原花青素提取得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溶剂浸提采用 70% 乙醇溶液时原花青素的得率最高。在3种提取方法中,超声波提取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效果较优。前者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较高的提取得率,而后者需进一步延长微波辅助作用后溶剂浸提的时间才能达到较好的提取效果。超声波提取法的适宜提取条件为: 提取温度 50℃,功率 100 W,料液比1:11,提取时间 1.5 h;微波辅助提取法的适宜提取条件为: 功率 200 W,微波处理时间 30 s,料液比1:11,提取温度 50℃,提取时间 6 h。在上述条件下原花青素得率分别为 7.47% 和 7.69%。  相似文献   

13.
酚类环境雌激素是最为常见的环境雌激素之一,其对人类、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介绍了酚类环境雌激素的种类和毒性,详细讨论了各种样品前处理技术,包括溶剂萃取、索氏提取、固相萃取、基质固相分散萃取、微波辅助萃取、加速溶剂萃取、膜萃取、固相微萃取、搅拌棒吸附萃取、分子印迹聚合物萃取、超声辅助萃取、离子液体萃取、浊点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并对酚类环境雌激素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12种不同种类的溶剂对儿童胶画颜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萃取效率的影响,发现乙酸乙酯作为溶剂时,萃取效率最高.比较了微波萃取、索氏提取、超声萃取、快速溶剂萃取这4种前处理方法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发现微波萃取效率最高.进一步优化了微波萃取的方法,萃取效率随着微波萃取温度的升高而提高.但是,当萃取温度从100 ℃提高到120℃时,萃取结果增加不明显,说明在100℃时,萃取已经相对完全.该前处理方法简单快速、提取效率高、使用的试剂毒性小、对环境友好,能够满足儿童胶画颜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5.
植物精油提取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化工分离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植物精油的提取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提取技术和方法。介绍了植物精油的提取技术,包括超临界CO~2萃取、连续亚临界萃取、微波萃取、微胶囊双水相萃取、超声波萃取、分子蒸馏、酶法提取等方法,对这些技术进行了分析,同时展望了植物精油提取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溶剂萃取新技术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筱筠  古国榜 《广东化工》2000,27(4):10-13,19
本文就溶剂萃取技术的新进展作一评述,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几种淀粉地取新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反胶团萃了 波萃取、微波萃取、电泳萃,磁场协助萃取、等。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CO2萃取柑橘精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立  李延升 《广州化工》2011,39(10):85-87
以柑橘皮为实验材料,以柑橘精油萃取率为指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方法,在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投料量试验的基础上,经正交试验对柑橘皮中精油的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发现柑橘皮中精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压力30 MPa,温度32℃,投料量120 g,萃取时间2.5 h,柑橘精油的萃取率为3.60%。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固定床气化废水的3种物理萃取脱酚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型萃取脱酚技术——络合萃取脱酚,研究了不同络合萃取剂的脱酚效果及溶剂回收效果,分析了2种萃取技术的脱酚效果及经济成本。研究结果表明:物理萃取剂对多元酚的萃取率普遍低于80%,而络合萃取剂对多元酚的萃取效果均大于85%,络合萃取剂在水中的损失率(0.1%)普遍低于物理萃取剂(0.87%),络合萃取剂的回收采用碱洗方式,同时络合萃取技术的经济成本(20元/t)低于物理萃取的经济成本(30~40元/t)。  相似文献   

19.
植物活性成分提取新技术及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介绍了超声波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亚临界水提取等几种近年来植物活性成分提取方面的新技术,及超声强化超临界CO2提取技术、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技术、超声强化亚临界水提取等最新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这些新技术的原理、应用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以大黄为实验材料 ,利用半连续提取设备 ,分别采用简单提取和循环提取的方式 ,研究了溶剂流速对提取率和提取液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简单提取的速度快 ,极限提取率高 ,提取液浓度在初期很高 ,并随提取率增加而下降 ;循环提取溶剂用量和提取液浓度易控制 ,收率受级平衡限制而较低 ;适当增大溶剂流速可缩短提取时间 ,但会增加前者的溶剂消耗 ;在简单提取中引入回流对后期的提取有一定促进作用 ,回流的时间和回流强度值得研究。将简单提取和循环提取适当组合能够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使收率和提取液浓度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