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面对传统村落多维度“失活”现象,有效识别村落活态性类型,研判失活主导因子,能为进一步指导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依据。立足于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属性,剖析传统村落活态性内涵,以提升度、有效度和传承度为评价维度,构建由经济发展(E)、社会治理(S)、文化认同(C)3个方面因子组成的传统村落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北京市16个中国传统村落为评价对象归纳其活态性类型,对比不同类型村落失活主导因子和发展协调程度等特征。结果表明:失活问题在北京市传统村落中较为普遍,但失活程度有所不同;传统村落活态性类型中,Ⅰ型村落受S影响显著,Ⅱ型村落受E影响显著,Ⅲ型村落受3类因子(E+S+C)综合影响显著;3种类型村落协调发展水平呈现Ⅲ型>Ⅱ型>Ⅰ型的特征,表明Ⅰ型村落各维度活态性最为协调。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金华地区的村落虽然经济发展迅速,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村落的更新、建设缺乏对村落传统景观的整体保护,管理欠缺、规划滞后等将致使村落的传统景观风貌逐渐散失。所以,保护村落的传统景观风貌,传承和延续区域的地方特色与景观特征刻不容缓,在此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3.
徽州传统村落核心价值的挖掘对于针对性保护发展策略的提出至关重要。以徽州35个非重点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徽州传统村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SPSS因子分析、线性加权对徽州传统村落进行多维价值评价方法进行探析,以期通过多维价值评价遴选出综合价值较弱但具有某一方面或多方面价值的村落。研究结果显示:依据本文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共遴选出7个方面的村落价值,由评价结果共筛选出18个综合价值较弱但具有独特价值的村落划定为特色型村落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4.
海草房是胶东半岛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制,其营建技艺与村落布局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是独特的、难以再生的珍贵资源,深入认识海草房及其传统村落的价值,有利于加强对海草房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文章实地调查研究了胶东滨海地区海草房传统村落,总结归纳了村落选址与布局、海草房院落与民居营建智慧、相关文化以及村落保护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特色提炼、综合价值评估基础上,提出了胶东滨海地区海草房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策略,以期对胶东滨海地区海草房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实践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八景文化空间是地域自然山水及历史文脉的高度凝练,明晰其空间及内涵对地域八景文化空间当代传承至关重要。基于明清宗谱、徽州府志县志,收集整理徽州传统村落八景 62 组,对其进行类型分析、要素内容梳理;总结了徽州八景三种空间结构范式以及“物象—视象—心象”三者有机耦合的内涵特征;从空间历时性保护、内涵共时性延续两个角度提出传承策略,以期为徽州传统村落八景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的保护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立足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朝鲜族传统村落孟岭村为例,在分析村落地理区位、发展历史、经济水平以及村落格局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针对孟岭村存在的诸如建筑风貌杂乱无序、文化传承主动性差、设施配套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旅游开发滞后,村民参与动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从完善规划、创新模式、整治环境、文化自觉、产业多元等着手,提出了孟岭村保护和发展的具体策略,以期能为我国朝鲜族聚居地区传统村落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传统村落在现今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从发展是最好的保护这一角度出发,将研究对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自我发展作为整体研究的组成部分,尝试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建立其新的价值体系,促进当地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形成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8.
江西自古以来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农业水利建设一直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形成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文化价值内涵,主要表现为历史纽带、科学理念、经济支撑和生态借鉴四个方面,构成了本区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建设的指引下,深入挖掘本区域传统农业水利遗产的价值内涵,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发展生态水利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以"城市遗产"为视角和切入点,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原则、框架与策略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城市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传承性、参与性等五个原则,建构了符合时代特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与发展策略,以期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徽州传统村落景观风貌保护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徽州传统村落所涉及对到的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以及村落赖以生存的山水等周边环境系统等各类景观元素及其意义的分析,根据遗产保护原则,从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视角探讨了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11.
传统饮食文化资源是区域文化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地区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的具体体现。将传统饮食文化资源解构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老字号两个部分,分析长三角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赋存及空间关联情况。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传统饮食文化资源的赋存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点,文化资源在类型上存在诸多共性之处,体现了吴越文化的特点。文化资源的相互关联呈现出地区和类型两方面的差异,需要构建不同的传统饮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协同开发的路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2.
传统饮食文化资源是区域文化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地区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的具体体现。将传统饮食文化资源解构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老字号两个部分,分析长三角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赋存及空间关联情况。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传统饮食文化资源的赋存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点,文化资源在类型上存在诸多共性之处,体现了吴越文化的特点。文化资源的相互关联呈现出地区和类型两方面的差异,需要构建不同的传统饮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协同开发的路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发展与文化变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陕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陕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的价值特征;提出了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密云古北水镇民宿区规划建设为例,通过对其生成环境、整体空间结构、街巷空间布局、院落空间形态以及环境设施等的分析,对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再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态学理论的传入及发展,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单一项目保护到实施文化生态环境的区域化、整体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江苏省首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建设思路和实践将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化和整体性保护提供裨益。探索和研究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构想和思路,以期助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化和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分析法、实物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分别对数据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领域的应用以及中原传统刺绣的现代传承价值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原传统刺绣的传承现状做问卷调查并完成数据整理,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构建中原传统刺绣传承专题数据库,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实现对中原传统刺绣传承的积极关注、系统记录和有效利用,为今后中原传统刺绣的发展研究提供更详实的数字信息资源服务.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聚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发展和传承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很多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消失,其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此研究基于传统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通过逐步深入的方式,分别对传统聚落内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特色的景观节点、历史街区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的保护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文化遗产活化载体体系;结合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原则和策略,最后明确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一般活化路径。在保护实施的过程中,对文化遗产本身及其依赖生存的空间环境都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豫西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以地坑院为主,其地坑院主要集中在三门峡陕县一带,其中,张汴塬曲村的地坑院保存较为完整,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地坑院自身的局限性,居民新建了许多地上建筑,曲村的传统地坑院建筑逐渐被废弃或填埋,传统的村落风貌被破坏。基于此,提出改善地坑院在建筑节能方面的不足、整治并恢复传统地坑院村落整体风貌、提高村民对传统地坑院文化的保护及传承意识、制定曲村地坑院旅游发展规划等更新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9.
古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村落承载着一个区域的历史变迁和地域文化。以古徽州"一府六县"所辖范围为研究区域,以古徽州范围内公布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名村和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文献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传统村落增长缓慢,宋朝新增传统村落数量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传统村落格局基本定型,数量增加减少,区域整体呈现出星罗棋布的发展特点。古徽州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低海拔,沿水,各县不均衡"的特征。古徽州传统村落在类型上主要有传统农耕类、交通枢纽类、特色产业类和商业贸易类四种类型。181个传统村落中,有30个发生过转型。部分传统农耕型从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开始分别向交通枢纽和商业贸易型转形。总体来看,古徽州传统村落体现出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个别县向其他县辐射,沿水发展的时空开发特征。  相似文献   

20.
基于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所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在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其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并在保护中加以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