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的潜力     
霍尔说,建筑的特别之处,在于提供所有的可能性……"与哲学、艺术或语言理论不同,建筑具有连接所有人的潜力。但是否人们能理解这种连接的深度又是另一个问题。如果一座建筑真的具有说服力,人们将会在很多层面上做出回应;不光是在智力层面上,同时也包括一个五岁的孩子碰触墙面这样的感触。对我来说,这是非常令人激动的;这是真正的挑战……超越我可能会欣赏或可被教导的建筑寓意,还有很多理解建筑的方式。或许最经常发生的是,一个人直接经历的空间或者材料体验能够被所有人感觉到。"建筑能够形成一个生动的、可感知的时空交错;它能改变我们的生活。现象  相似文献   

2.
<正>建筑师、艺术家、工程师和业主,所有的这些人一起创造了建筑和空间。当代的建筑师中,不乏颇具建树、成绩卓著的大师,但是正如伟大的艺术家一样,毕竟凤毛麟角,大多数的建筑师,我们有责任去鼓励、激励他们,并提出科学公正的要求和批评,以维护我们日益失衡的建筑文明正确发展。别林斯基说过:"美是到处都存在的,人们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目光"。开展建筑评论应该是全方位和多角度的科学的提高和培养人们对建筑审美的意识和情趣。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既有其物质的一面,又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学是介于艺术和工程之间的一门科学。《建筑与文化》杂志,这本全国惟一的涵盖了建筑又溶于文化的媒体,就自然而然的承当了建筑评论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中州建设》2013,(23):56-57
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本土设计”的内涵,重点在于一个“土”字。我认为建筑不是个人的作品,而应该属于土地,完完全全属于它所站立的土地。这里所说的土地,既指自然的土地又指人文的土地。特定的土地产生特定的建筑。中国这样一个宽广的沃土,不同地方的气候、人文、宗教各不相同,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这片土地就是能成就建筑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袁元 《建筑创作》2002,(10):94-95
也许我生居北京多年,对北京建筑的印象已经变得麻木了,反观我们的四周,首都的建筑群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很难让人兴奋,太多的建筑问题充斥其间,良莠不齐是现状。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令人沮丧的客观困难永远都会存在,抛开那些外在因素,对我们的建筑设计来说,建筑空间、结构工程与建筑美学之间的脱节是北京个别建筑存在的根本问题。这也说明建筑不光需要科学技术,也同样需要美学。 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建筑设计师拥有更广阔的横向知识结构以及相关领域里更高的素养,从而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推向极至。不是妥协,而是用睿智在更…  相似文献   

5.
正UED:对于"建筑"与"建筑之外"您是否有清楚的界定?是怎么界定的?曹晓昕:建筑和建筑之外是有清晰的界定的,至于怎么界定我觉得没意义,因为建筑设计就是大设计圈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复杂的一部分,做好建筑设计不能表示全部通吃,但很多地方尤其是方法上是通的。赖军:建筑和建筑之外的界限现在正在被打破,我认为应当突破我们通常理解的建筑设计的范畴,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灵感的来源是生活本身。这种感悟超越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对建筑本身的思考。建筑形式同样也可以从建筑之外得到启发和借鉴。冯果川:我觉得建筑的边界是模糊的,变动的,多角度的,很难界定。从我个人的角度,建筑是关于身体的空间性的构筑物。这并不是为了给建筑一个定义从而分出"建筑"与"建筑之外",而是为了说明我关心的建筑的一些特点:身体、空间、建造。  相似文献   

6.
在建筑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要接触许多被称为"古建筑"、"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和"传统建筑"等等的实物。然而这些不同名称的建筑具备不同的建筑特征,而对待这些不同名称的建筑,亦需要采取不同的研究方针或保护方法。因此追寻和梳理这些名称的定义,是发展我国建筑文化的路向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助“熵”的原理,分析与建筑形态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人文、技术和自然因素,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种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都会对建筑形态产生重大影响。当前,可持续性发展建筑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其本质在于建筑熵系统中的自然因素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将导致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绿色建筑即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流。也就是说,我们正处于建筑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8.
顾孟潮 《重庆建筑》2011,10(4):50-51
<正>2009年,就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后,《南方都市报》等几家媒体联合发起"走向公民建筑"评选活动。这乃是一次深刻的反思和呼唤,是呼唤全社会回归建筑本质的活动。正如被誉为公民建筑大师的冯纪忠教授所言:"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公民建筑才是真正的建筑。如果我们不是为公民服务,不能体现公民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建筑。"笔者认为,建筑事业是为人类建设生态环境的科学与艺术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看建筑和感受建筑很不一样。因为建筑的体量庞大,如果将其全部纳入眼帘,所看到的细节就都淹没在整体中了。然而,人们在使用这个建筑时,所看到、所接触的都是细节,所有的这些细节组成我们对它的感受。一月刊杂志之所以聚焦"放大镜"这个主题,也意味着我们想放大那些平时不留意的地方。放大镜是一个物件,所  相似文献   

10.
张轲     
《世界建筑》2014,(4):55-55
<正>关于设计,我觉得建筑的精神性很重要,如果只是视觉上好看或者是吸引人,但是精神上很空洞的建筑,精神上完全缺失的建筑,对于我来说,只能让我觉得恶心。第二点,我觉得建筑的跨界——跨传统意义上的界线——和跨尺度很重要。景观是建筑,建筑也是景观;城市是建筑,建筑也是城市;设计是建筑,建筑也是设计。但是所有这些,如果没有精神、没有灵魂,就都是一堆垃圾。□  相似文献   

11.
刘力 《住宅产业》2009,(9):81-82
日益巨大的建筑能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建筑生态节能也随之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政府的倡导,政策的制定,媒体的宣传,一时间,一些词汇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诸如:生态建筑、节能建筑、绿色建筑、高科技建筑、智能建筑等一系列的词汇也变得耳熟能详起来。所有这些名词,分析其本质,  相似文献   

12.
马超 《小城镇建设》2003,(11):26-29
对于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话题近年广受关注,各种类型旧建筑改造内容庞杂, 各有侧重,涉及物质资源、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遗迹建筑保护性再利用作为其中的特殊成员并不为人熟知。但是对这些残缺建筑遗迹中蕴含的可能性的研究探索成为建筑师一种创作思路,同时也会为全社会提供一种可能性。 一、遗迹建筑的概念与特点 遗迹建筑空间改造的身份介于文物古迹和普通旧建筑之间, 常常被人忽视。遗迹建筑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残缺的景观性。 (一)遗迹建筑概念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遗迹建筑不属于文物建筑范畴,虽然其同样饱…  相似文献   

13.
每当我们谈到建筑和身份,我们同时有以下认知:-建筑的身份,它的特质,它在建筑学领域的性征。-参观者和使用者赋予建筑的特征,他们自身的意志的投影。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同时关注这两个方面,以使馆建筑的演变为例,分析这些身处异国的建筑是怎样回应“国家性和民族性”的要求的。而且,我将聚焦过去的12年中柏林新建成的使馆建筑,这些使馆中有很多是复原、重建和新建项目。在文章中,我既对个案进行单独地分析,也对它们进行相互比较,这样可以更好地探寻其内在的特质,揭示它们是如何承载这些身份特征的,同时也是将它们作为组成文化复合的全球化城…  相似文献   

14.
《城市建筑》2005,(1):51-51
在全球化语境中延续地域建筑的脉络,深刻理解地域建筑文化,挖掘文化存在的实质和潜力,为未来发展找到支点——这是国内外许多建筑师正在探讨的命题。在这里,我们选取两位知名建筑师,他们身处全球化的发源地,却在实践域建筑的创作理念——尊重历史文脉、融合现代元素、延续着集体的记忆。  相似文献   

15.
正"文化建筑"是个新名词,它不好下定义,就像"文化"这个概念说不清楚一样,但人们总是感觉得到它的存在。今天以文化建筑为主题展开讨论,立即就把我头脑中的这个概念具体到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歌剧院、音乐厅这类建筑上,我想原因在于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公共与开放、共同的目的都是形而上的交流场所。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才引发无论哪个国家的执政者都关注它的形象,我想这似乎是现代性引起的一个共同诉求。  相似文献   

16.
依据《重庆市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中规定到2015年末必须完成的建筑节能任务,按照"建筑节能潜力为‘十二五’期末所有新建节能建筑的节能潜力、节能改造建筑的节能潜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节能潜力之和"的能量模型,分析重庆市"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工作的实施效果,定量估算建设领域的节能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7.
《门窗》2016,(5)
如彼得.卒姆托在《思考建筑》中所言,光静谧地在他的建筑上抒写诗意,而这是达到真实的唯一路途。独创性、古怪性与诗意无关。空气、光线、声音与材料是建筑的基本元素,它们言说自身却并不使我们惊愕。这些内容终究回归于主旨的情境。这就是卒姆托建筑的中心:它们并不是作为一种表演、为了使我们惊异而被建造,而是为那些不必"用喋喋不休去惊奇"的人而存在于此。建筑就是建筑,如斯而已。  相似文献   

18.
廖含璐 《门窗》2012,(10):129-130
1924年建成的施罗德住宅是里特维德的代表作之一。它具有体现自然材质的白色抹灰墙面、穿插的空间以及大片拐角玻璃窗,所有这些使它形成横竖错落的塑形建筑,如同一座三维的蒙特里安绘画。别具一格的施罗德住宅可视为现代建筑的重要开端,虽然也有人批评它是严格遵循"风格派"教条设计的形式建筑:过于突出塑性特征忽略而了其实用性。但它却是现代建筑发展的例证和先导。  相似文献   

19.
物业的保值增值是所有业主的良好愿望,对住户集中的住宅小区来说,要实现物业的保值增值,不仅在于业主个体的居住条件,还在于小区的公共设施、整体环境以及群体建筑的完整协调、美观,这些往往最能反映物业的品质。现在城市住宅建筑已占到城市总体建筑的30%~40%,它对城市形象、城市管理水平城市精神面貌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长之城     
柳巍 《城市建筑》2006,(3):86-87
人们对建筑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以往现代建筑全能的、命令式的姿态已被证明是错误的,一座被完美规划及建造的建筑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事实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社会,以一种固定的建筑形态去回应它显然是不恰当的(如勒·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和我们的现代都市)。当广大市民的需要超出了建筑所能提供的范围,他们常常自己创造出空间,让死气沉沉的建筑自我生长起来,但是这种非常自然的愿望却往往被我们忽视。所以,我设想在UA城里能够有这样的平民建筑——一个动态的、不断生长的城市聚落,建筑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