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了移山参、园参不同部位中的皂苷成分及比例关系。结果表明,移山参、园参中须根总皂苷含量最高,芦头其次,主根最低.移山参芦头、主根、须根总皂苷含量分别为9.30%、3.38%、16.63%;园参分别为7.50%、2.06%、8.64%.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显示,移山参各部位中人参皂苷Re含量最高,并检测出含有C-K、Rh1和Rh2等人参稀有皂苷;园参中Rb类皂苷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等方法,对敦化产四年白参参头、主根和须根部位皂苷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白参各部位中皂苷组成区别不大,参头、主根和须根部位中均含有原人参二醇型皂苷Rb1、Rc、Rb2、Rd和原人参三醇型皂苷Rg1、Re、Rf,其中人参参头部位皂苷含量最高,须根部分次之,主根部分最低.总皂苷质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提取、醇提取、超声提取三种方法从人参中提取人参总皂苷后 ,用香草醛 -冰醋酸 -高氯酸紫外显色测定皂苷含量 ,结果显示醇提取方法得到的总皂苷含量最高。分别以Re、Rg1 、Rb1 三种对照品作标准曲线 ,结果发现三种对照品显色后 ,显色液的吸收光谱不全相同。说明在测定样品时 ,采用不同皂苷作标准 ,得到的人参总皂苷含量不一致。因此在定量测试皂苷含量时应该选择指定标准物。  相似文献   

4.
高产人参发根系的建立及发根中皂苷Rb_1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发根农杆菌A4菌株在2年生人参根外植体上直接诱导产生人参发根。对16个人参发根系比生长速率及人参总皂苷含量进行测定,得到3个具有较高比生长速率和人参皂苷含量的发根系。其中发根系R9923具有最高的比生长速率,在连续培养4周后生长量比最初提高了28.8倍。研究R9923发根系的生长曲线和皂苷含量变化规律发现,随着发根生物量的增加,发根中皂苷含量积累得也越多。利用HPLC法测定了R9923发根系中单体皂苷Rg1、Re、Rb1的含量。生长4周的人参发根总皂苷含量达15.2 mg/g,其中人参皂苷Rb1的含量为68.3%,比3年生栽培人参中Rb1含量高1.3倍,可以用于大规模培养。用硅胶柱层析法从人参发根总皂苷中分离提纯人参皂苷Rb1,当洗脱剂中氯仿∶甲醇=7.5∶2.5(体积比)时洗脱效果较好。用硅胶柱法提取的皂苷Rb1纯度为89.95%,得率为72.7%。  相似文献   

5.
为改进益津降糖颗粒中甘草、仙人掌的定性鉴别和人参皂苷Re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薄层层析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对甘草、仙人掌进行了定性鉴别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对人参皂苷Re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分析条件进行了优化.色谱条件: Sepax Bio - C18(4.6 mm×250 mm, 5.0 μm)为色谱柱, 0.05%磷酸溶液-乙腈(体积比为80:2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 检测波长为203 nm.实验结果显示,TLC谱图中甘草和仙人掌的相邻斑点均呈现规则的圆形,且分离度良好; 人参皂苷Re在0.05~10 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 7),且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实验的RSD值均小于2.48%,同时阴性对照无明显干扰.因此,本文方法可为提高益津降糖颗粒的质量检测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人参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水提取、醇提取、超声提取三种方法从人参中提取人参总皂苷后,用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紫外显色测定皂苷含量,结果显示醇提取方法得到的总皂苷含量最高。分别在Re、Rg1、Rb1三种对照品作标准曲线,结果发现三种对照品显色后,显色液的吸收光谱不全相同。说明在测定样品时,采用不同皂苷作标准,得到的人参总皂苷含量不一致。因此在定量测试皂苷含量时应该选择指定标准物。  相似文献   

7.
采用转基因酵母检测系统测定11种原二醇类人参皂苷、4种原三醇类人参皂苷、红景天苷、芦丁和异槲皮素的体外雌激素活性.结果显示,4种原二醇类人参皂苷(Rb1、Ck、S-Rh2、R-Rh2)、2种原三醇类人参皂苷(Rg1、Re)、芦丁和异槲皮素具有体外雌激素活性.被检样品中异槲皮素的体外雌激素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8.
利用Absidia sp.G8r菌产酶液,以人参皂苷Re为底物进行酶转化制备人参皂苷Rg2。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人参皂苷Rg2,探讨了人参皂苷Rg2对巨噬细胞增殖及单核-巨噬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e转化为Rg2,酶转化率为66.3%。硅胶柱层析法对产物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Rg2,HPLC检测纯度达95%,得率为13.1%。人参皂苷Rg2对巨噬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表明,低质量浓度(25~100μg/mL)对巨噬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不明显,高质量浓度(大于100μg/mL)时对巨噬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当Rg2质量浓度为100μg/mL时,能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9.
人参皂苷Re的分离提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人参叶三醇皂苷,以氯仿-甲醇为流动相洗脱,得到了纯度较高的人参皂苷Re。结果表明,利用硅胶柱层析柱从35 g叶三醇皂苷中分离得到人参皂苷Re7.36 g,得率为21.03%。采用重结晶法对经硅胶柱分离制备的5 g Re进行提纯,将结晶产品分开收集,第2次结晶效果最好,得产品2.43 g,得率为48.68%,纯度为98.89%。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人参叶三醇皂苷,以氯仿-甲醇为流动相洗脱,得到了纯度较高的人参皂苷Re。结果表明,利用硅胶柱层析柱从35 g叶三醇皂苷中分离得到人参皂苷Re7.36 g,得率为21.03%。采用重结晶法对经硅胶柱分离制备的5 g Re进行提纯,将结晶产品分开收集,第2次结晶效果最好,得产品2.43 g,得率为48.68%,纯度为98.89%。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和硅胶层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人参皂苷Re的酶解产物进行分离提纯。结果表明,65.0g的Re酶解产物经大孔吸附树脂AB-8和D-296脱糖、脱色处理后,共得干燥粗产品37.0g,得率为56.9%。采用硅胶层析柱进一步分离纯化后,共得到纯度为96.0%的Rg1皂苷11.2g,在粗产品中的得率为30.2%;得到纯度为98.0%的稀有人参皂苷F1皂苷4.75g,在粗产品中的得率为12.8%。Re经人参皂苷酶转化得到Rg1皂苷的得率为17.2%,F1皂苷的得率为7.31%。  相似文献   

12.
以人参根须为原料,采用甲醇浸提法提取人参根须中总皂苷,再用硅胶柱层析法对总皂苷进行分离,得到较纯净的人参皂苷单体Rf.结果表明,500 g人参根须中提取得到总皂苷20.5 g,提取率为4.10%.总皂苷中主要含Rg1、Re、Rf、Rb1、Rc、Rb2、Rd等成分.20.5 g人参根须总皂苷经硅胶柱层析法分离,得到较纯人...  相似文献   

13.
三七提取中人参皂苷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三七自身含有的人参皂苷糖苷酶的作用,采用TLC和HPLC方法检测,研究了不同温度水提三七过程中人参皂苷的变化。结果表明,在80~100℃,15%以上三七中的人参皂苷Rb1、Rd、Re、Rg1转化为Rg2、Rg3、Rh2、C-K等稀有人参皂苷;提高温度到110~121℃时完全转化;而人参皂苷本身对温度很稳定,在80~121℃不发生转化。这说明三七提取中人参皂苷的变化,主要不是温度的作用,而可能是自身酶等三七内部的特殊物质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复方氨酚烷胺制剂中对乙酰氨基酚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Agilent C18柱(150 min×4.6 mm,5μm),V(甲醇)V(0.4%冰醋酸溶液)为75 25为流动相,流速:0.7 mL.min-1,检测波长为249 nm,柱温:30℃.结果对乙酰氨基酚在0.093~0.93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9).平均回收率为99.83%,RSD=0.69%(n=9).结论:方法准确可靠,可作为复方氨酚烷胺片剂和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测定黄芪甲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以黄芪甲苷为对照品对参芪颗粒中黄芪甲苷进行HPLC分析,色谱柱Agilent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32:68),流速0.8mL/min,柱温30℃,ELSD漂移管温度105℃,载气流速2.5 L/min。结果:黄芪甲苷在30.48μg/mL~304.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97.64%(,RSD=1.11%)。结论:HPLC-ELSD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重现性,可用于参芪颗粒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3种人参中的皂苷的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市销人参、西洋参和三七参根部中总皂苷的含量及组成.采用正丁醇萃取法提取总皂苷发现:总皂苷在人参主根、须根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6.1%;在西洋参主根、须根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1%、6.3%;在三七参主根、须根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2%、1.7%.人参、西洋参须根中总皂苷的质量分数均高于主根,是其1.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