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城市设计需要关注环境气候健康问题,为市民创造健康宜人的生活环境.城市设计教学应该从知识体系和技能培养层面融合环境气候健康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可以促进城市设计人才的培养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也为城市设计同气候、环境、生态等学科的交叉提供条件.本文由城市设计与环境气候健康关系入手,主张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来加强二者的结合,促进城市设计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并以教学实践案例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建筑类型与教学维度——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札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宇振 《新建筑》2009,(4):108-114
按年级设计面积递增的“建筑类型”教育是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教学的典型模式,在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有限课程时间与复杂任务间的矛盾。认为当前以“类型”为空间载体,“维度”作为价值取向,类型设计教学可以有所革新。结合教学实践,着重阐释了设计场地与城市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基于场地使用研究的建筑一城市关系,试图挖掘设计者的空间想象力及对城市的洞察力,训练其空间逻辑的叙述与表达能力。另外,也论及了设计教学组织及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部分课程教案、过程样本及学生的总结文字,以供观察和批评。  相似文献   

3.
建筑教育中城市设计教学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广君 《华中建筑》2001,19(2):18-20
90年代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在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培养计划中加设了城市设计课,但是由于对城市设计认识的不同,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都有很大差异,对本科生建筑教育的主干课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该文拟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做初步探讨,对城市设计教学在建筑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问题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4.
二年级设计课程教学作为建筑学专业课教学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论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培养作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二年级教学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空间与环境的关系为教学主线组织设计课程。教学中力图转变传统类型化教学模式过分注重建筑功能、技术与形式关系的倾向,将重点放在空间与环境关系的建构上,注重设计过程的训练,强调培养学生多维度的视角与开放性的设计思维。  相似文献   

5.
建筑环境设计兼具文科与工科交叉综合的学科背景,具有跨学科、实践应用性强等特征,但目前在建筑环境设计类进行跨学科思维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略显不足。随着新工科、新文科概念的提出,近年来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建设从求数量开始转变为重品质的发展阶段,也对建筑环境设计类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以构建跨学科思维和跨学科课程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具有发散性创意能力的、多角度的跨学科思维人才,探索研究建筑环境设计类专业的跨学科特征,为今后所需的相关建筑设计储备人才。  相似文献   

6.
当下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地标情结”也十分盛行。“地标多了也就没有了地标”,因此标志性建筑的出现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需要区域内建筑与建筑之间固有的节奏与韵律。所以,在城市设计中怎么融合标志性建筑,也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本文从标志性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关系来探讨城市设计视野中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7.
鲁墨 《室内设计》2013,28(4):102-106
当代中国城市的历史脉络和地域文化逐渐丧失,城市建筑呈现同质化的趋势。本文以"本土设计"立意,从空间和意境两个方面对苏州博物馆新馆与苏州园林进行比较,认为前者全面深刻地传承了后者的风格特点,非常熨贴地嵌入了特定的建筑环境,从而延续了苏州的地域历史文化脉络。苏州博物馆新馆渗透着贝聿铭先生"中而新、苏而新"的创新理念,是一次本土设计的成功实践,为我们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建筑与城市、城市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绝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9)
该文针对建筑初步课程中的尺度、空间等问题,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起到良性的转化与补充作用,并从建筑渊源、室内外媒介等角度融入环境设计"大艺术"的通识背景,对以往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卢峰 《城市设计》2023,(2):50-59
在存量时代背景下,面对日益复杂、多元的城市更新需求,我国城市设计的研究重点和实践对象已发生了显著变化。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设计教学在课程结构与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居住建筑设计、场地设计、高层建筑设计等与城市形态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与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等课程深度整合,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涵盖中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研究性课程群,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10.
肖军 《山西建筑》2003,29(8):12-13
从城市空间、建筑与人的关系入手,对当今设计领域比较热门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指出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活动时,须关注环境空间领域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各项要求。  相似文献   

11.
白宁  段德罡 《城市规划》2011,35(12):70-74,90
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提出了全新认识与实践方法,将规划设计条件、建筑计划等概念引入建筑设计教学,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理解建筑设计的本质。在教学中强调建筑设计不是简单的形式创作与空间组合,而是应从城市要求及建筑本质入手,客观分析设计背景与社会环境,强调建筑的社会属性,认识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索设计的实质和根源,自主拟定建筑设计任务书,进而展开建筑设计方案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何荥  丁素红  林勇 《新建筑》2012,(1):100-102
绿色与可持续性建筑的本质在于平衡和协调室内、室外环境及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近年来,随着城市建筑密度急剧加大,传统的建筑采光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采光要求。因此,满足建筑采光要求已成为建筑设计中日益凸现的一个问题。通过研究重庆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及高密度城市形态对天然采光的影响,提出适合重庆高密度城市环境的天然采光设计方法。该方法对同类型高密度城市环境采光设计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胡莹 《中外建筑》2010,(12):102-104
从文脉的视角对历史街区的建设活动加以审视在今天具有重要意义。将历史街区的文脉内涵从建筑观扩大至环境观,发挥城市设计在具象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中的控制作用,从文脉的视角制定相应的城市设计策略,对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加以引导和控制,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更具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张彧  张嵩  杨靖 《新建筑》2011,(4):53-57
2007年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新一轮教改开始,这一轮教改建立在现代主义建筑教育"设计模式"基础上,确立了"空间与形式"在现代建筑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对构成空间的形式要素——杆件、板片、盒子三者与空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介绍了新一轮教改的教学框架、教学过程、教学案例,指出"空间与形式"教学并非建筑教育的全部内容,环境和功能对建筑设计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朱宏宇 《城市建筑》2014,(10):78-82
本文结合两个具体案例的设计实践,探讨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一体化设计过程中的互动关系,指出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在兼顾自身设计独立性以及相互连续性的同时,必须通过城市与建筑的“中间领域”实现城市、建筑、环境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彭鹏  周官武  刘丽 《华中建筑》2009,27(7):241-243
建筑及建筑教育从来就没有停止发展和变革的步伐。现从“维度”的视角,从美术、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模型及时间等几个方面浅议其与建筑学的内在联系,及其可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进行的改进,希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更加全面地体验建筑。  相似文献   

17.
李翔 《中外建筑》2011,(12):63-64
本文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领域的应用展开研究,通过该教学实例,试图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建筑设计教学的优势和技巧,力图用实例来开拓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新应用,从而提高建筑设计教学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城市规划处理的是人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而建筑设计处理的是人与室内空间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两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是两者都关系到人们生活环境的营造,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总结和归纳现阶段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问题,从而为营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空间环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伴随国内建筑市场的不断升温,各大高校争相开办建筑学专业,这些院校在建筑学的教学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体课程,理清建筑设计主体课程的教学框架与内容方法,认清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是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20.
岳鹏 《高等建筑教育》2009,18(4):104-108
生态建筑是21世纪建筑业发展的趋势,这对建筑类学科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把生态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的方法是专业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把生态建筑设计教学与本科毕业设计相结合,以“校园学生食堂生态建筑设计”为题目,针对校园食堂普遍存在的使用功能、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通过调研、分析、生态技术措施的选用、建筑方案的生成等环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把生态技术措施应用于工程设计、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积累了生态建筑设计方法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