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小城市是今后吸纳城市化人口的重要组分,理解其格局与过程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是探索城市化驱动力、城市化对环境—经济—社会影响的基础。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长三角小城市——乐清市2005年—2009年连续五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分析各年份土地利用变化,并运用Arc GIS内嵌Patch Analysis软件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斑块类型水平上,五年间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其他用地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本连通度较高的林地越来越分散。在景观水平上,景观结构趋于破碎化,斑块形状更加复杂,将此结果与全球多个中小城市进行比较,这为研究城市化驱动下生态系统功能变化提供基础信息与依据。  相似文献   

2.
麻菁  谷康 《园林》2022,(7):82-89
城市景观格局反映城市不同要素、资源分布与组成方式,影响城市健康发展,探究城市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能为城市未来规划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利用福建龙岩市多时段遥感影像,运用监督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通过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提取动态变化信息,借助灰色关联度系数,对研究区域中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年间,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农田和林地大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优势景观林地依然呈现明显优势度,但呈下降趋势;整体景观格局破碎化增强且趋于均匀分布;人口数量和结构、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情况是主要驱动力,共同作用影响景观格局变化。针对现状提出策略:(1)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农田;(2)增加城镇区域绿色环境;(3)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2)
探究城市化进程中驱动因素对伊宁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同时预测未来土地格局变化趋势。以伊宁市为研究区,通过高分辨率影像目视解译得到2000、2014年土地覆盖分类结果,对CA-Markov模型进行精度验证,在限制约束条件下对未来土地覆盖变化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遥感目视解译与CA-Markov模型结果相结合可有效地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2)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经济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因素的改变等,导致伊宁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较大,呈现向城镇中心聚集的态势;(3)将WLC法约束性条件运用到CA-Markov模型中,对伊宁市未来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预测。可见基于遥感手段与CA-Markov模型相耦合的方法,对城镇土地利用变化与扩张的预测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湿地是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区域,利用1985年~2012年历史遥感影像、地形图等资料提取了滨海新区湿地分布数据,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滨海新区的湿地变化特征及其变化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5年~1998年期间,滨海新区湿地总量变化微小,但各类湿地要素变化明显,永久性草本沼泽和水塘面积下降明显,而水产池塘面积大幅增加,其中永久性草本沼泽作为一种重要的湿地资源在此期间几乎消失殆尽,其各项景观指数波动剧烈;1998年~2006年间,滨海新区湿地面积略微下降,各类湿地要素面积无明显波动,其中滩涂面积虽无明显变化,但景观形态变化明显;2006年~2012年间,滨海新区湿地总量与各类湿地景观面积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滨海新区滩涂近乎消失。滨海新区在1985年~2012年间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逐渐趋于单一化,景观异质性减弱。研究表明,伴随着滨海新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是导致滨海新区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推动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对资源利用不当,土地利用方式与类型发生剧烈变化,景观格局特征愈发复杂,受格局影响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变化。为探究沿海都市区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性,文章以海口市秀英区为案例区,利用4期遥感影像数据在对1990—2015年区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估,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景观因素,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主导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景观格局经历了显著变化。边缘密度(ED)和斑块个数(NP)不断减小,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减弱;斑块平均规模增大,形状复杂程度减小;邻近度和蔓延度(CONTAG)波动变化,结合度(COHESION)渐高;景观类型多样性有所下降,优势景观类型的主导性逐步降低。(2)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整体下降”的态势,北部沿海地带生态环境条件较优。1990、2002、2007和2015年RSEI优良区面积占比分别为91.60%、75.28%、69.64%和84.04%。生态质量提升区主要集中于秀英区中西...  相似文献   

6.
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调控的关键因素之一,关系着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以梁平区1999、2009和2018年遥感影像为源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ESV评估模型、热点分析等方法研究景观格局和ESV时空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景观格局演变对ESV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9—2018年,耕地和水域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其他景观类型面积则呈增加趋势;研究区整体景观连通性降低、景观破碎度增大,空间异质性增加。(2)19年间研究区ESV增加6.47亿元;各景观类型中,林地ESV最高;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水文调节ESV贡献率最大。ESV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差异性: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于梁平区东部和西部高海拔林区及低海拔水域集中区;低海拔耕地和建设用地区为低值区。(3)ESV与景观格局密切相关,梁平区总ESV与景观形状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蔓延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研究揭示了景观格局与总ESV变化的关系,可为梁平区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景观格局指数是描述景观空间特征的重要指标,也是最为简单和直观展现景观空间动态变化趋势的指标。本文以安徽省舒城县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10.2软件将舒城县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进行预处理,结合舒城县现状特征选取适当的景观格局指数,并在Fragstats4.2软件里进行指数运算,再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统计与分析,最终得到2000-2020年间的舒城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此为舒城县土地利用景观空间结构布局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了解乡村国土空间现状为村庄规划提供依据的目的,以昆明市庄房村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选取相关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的方法,利用ArcGIS与Fragstats42对庄房村国土空间现状进行实验,得出2015年、2018年,庄房村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以转出为主,转出面积分别为21716.94 m2、14293.36 m2、0.18 m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转入为主,其中林地转入面积最大,达到105343.52 m2.庄房村整体景观破碎度增加、聚集度减弱但各景观类型在景观中呈均匀化趋势分布,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  相似文献   

9.
在Erdas和Arcgis的支持下,绘制成1990、2000和2010年的锦葫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图作为基础数据,将景观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8种类型,采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锦葫沿海地区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如下重要结论:锦葫沿海地区在过去的20年里,主要的景观变化是以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与耕地以及林地、水域面积缩小为特点;景观斑块数呈增加趋势,除建设用地外,各景观平均斑块面积均呈减小态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以2012年10月的遥感影像和1∶10 000地形图为主要数据,利用eCogniton软件面向对象分类,结合实地考察,运用MAPGIS、南方CASS等软件进行人机交互式解译,得到研究区2012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图。选取斑块密度PD、加权面积平均形状指数AWMSI、香农指数SHDI等8种景观指数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该流域区域内的主要景观类型为林地和耕地,土地利用率高,水资源、交通条件较好,比较适合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南京市1990、2000和2010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取合适的景观格局指数,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RS、GIS技术,揭示南京市20年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通过生态源点信息提取、最小累计距离耗费模型,构建南京市廊道生态网络。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南京市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在斑块类型尺度水平上表现为农田面积大量减少、破碎程度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趋向集聚化发展,林地面积增加、斑块形状复杂化,水体景观比例先减后增、形状趋于规则化。在景观尺度水平上表现为景观整体多样性、破碎程度增加,自然景观空间异质性增强,各景观类型斑块形状相似化发展;②在累计耗费距离大的源地间构建垫脚石,可以有效增强景观的连通性、优化生态网络结构、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朱雪  李晖  赵凯 《云南建筑》2008,(6):42-45
基于GIS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原理.以典型高山峡谷城市-福贡县城区为研究区域.在福贡县城总体规划前后的“土地利用图”基础上,分析了规划前后城市用地的号观格局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按照规划的布局.福贡县城区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减小,景观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城市整体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景观指数是计量景观格局、定量化回顾区域土地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在传统的景观格局评价基础上,提出引入干扰度指数描述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相互干扰的强弱,以苏锡常都市圈为例,依据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遥感影像分类数据,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景观格局干扰水平的变化过程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1) 1990—2015年间苏锡常都市圈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规模增加了3313.93km^2,农田面积缩减了3585.21km^2,而以林地为主的绿色生态空间规模变化不大。2)25年间,研究区内景观多样性Shannon指数不断增加,破碎度NP指数先增加后减少;农田的优势度LPI指数不断降低,形状指数LSI不断上升;城镇景观的形状经历了规则—复杂—规则的过程,并较1990年呈现更加连片紧实的分布状态;林地的规模与形状LSI未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城镇对其的干扰度AI不断上升,人类活动对绿色生态空间干扰不断增强。3)上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城镇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此外,研究认为干扰度指数的应用能很好地描述城镇对绿色生态空间的影响,本研究结论能够为苏锡常都市圈的城镇与生态绿化系统规划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李志英  刘涵妮  高进 《华中建筑》2012,30(4):98-102
以1996年和2008年的昆明城市土地利用图为数据源,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城市景观梯度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城市景观格局梯度变化与城市建设开发强度密切相关,1996年环城路内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一、二环间开发建设的力度较小,二环以外城市建设用地较为分散;2008年一、二环之间的开发力度为最大,一、二环间的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幅度最大,表明此时期昆明城市空间扩张进入快速的“外延式”扩张阶段。快速城市化是推动昆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政策性因素导致城市景观格局方向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基塘系统作为一种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是珠三角地区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基塘系统的景观格局发生巨大改变,其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逐渐退化。以佛山顺德区为例,基于1979—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ENVI解译,在此基础上利用9个景观指数研究区域基塘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9—2020年,顺德区基塘、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明显,整体景观呈现非均衡化趋势分布;基塘景观的破碎度不断增加,优势度和团聚程度下降,部分基塘逐渐萎缩。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文因素是影响顺德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具有负向效应的空间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7)
为探究铁路线对长江三角洲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机制,选取1990—2010年间长江三角洲铁路线15km缓冲区新增建设用地图斑为研究对象,借助单一土地利用扩展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图斑的成长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铁路沿线图斑成长呈现了快速—缓慢—快速—缓慢的变化过程,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铁路沿线建设用地扩展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随着距铁路线距离的增加,图斑面积增幅快速下降,6km内的图斑面积约占缓冲区图斑总面积的70%,离铁路线越近,图斑成长越快;同时,图斑的平均斑块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景观分离度快速上升,3km内图斑生长最密集。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镇乡村都面临着建设用地不断扩张的局势,环境和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通过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评估能够充分反映人类对区域环境改变的强弱和规律。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选取1998年、2008年、2018年三个研究节点的遥感影像等数据,利用动态度模型、高程分析、监督分类、克里金插值、高程tin分析等多种模块,对蓟州区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量化评估,结合评价结果分析总结蓟州区景观格局的总体规律和不足,提出需求与供给协调发展、生态保护优先、整体与类型流转、平衡绿地分布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2,(6)
为解析辽河口潮滩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以Landsat5 TM影像和Landsat8 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来源,基于eCognition和ArcGIS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从类型水平和整体水平对景观格局进行了长期(1986—2018年)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辽河口潮滩自然景观面积缩减至1986年的41.58%,消失的自然景观主要转化为养殖池、水利工程设施和农田等人工景观;研究区域岸线长度波动增长且向南部海域扩张,岸线的主要类型由自然岸线向养殖区、城镇工业区、港口与码头岸线转换;在景观类型水平上,辽河口潮滩自然景观优势景观地位丧失,斑块形状向简单化、规律化方向发展,辽河口潮滩湿地景观格局整体破碎化严重;辽河口潮滩的工程建设直接影响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大小与空间分布,并加速了芦苇演替翅碱蓬植被的进程。研究表明,养殖业及水利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对辽河口潮滩景观格局影响较大,进一步加强对辽河口潮滩养殖池的"退养还滩"工程可切实改善辽河口滨海湿地生境,实现盐沼植被的逆向演替。  相似文献   

19.
姜鹏  周盛君  徐坚 《华中建筑》2011,29(8):86-88
以香格里拉中心区为例,结合中巴卫星2000年和2009年数据,借助GIS、RS和Fragstat软件,对香格里拉中心区在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两方面进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大。斑块类型水平方面,农牧地面积显著减小,但仍占主导地位;城镇、绿地斑块数目增加,面积增大;景观水平方面,斑块总数、密度和面积-周长分维数在增加,蔓延度下降,斑块形状总体上变得更加复杂;香农多样性指数增加,异质性程度在加大。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88、2000和20085-期TM影像,运用地理信息系统、FragstatS和SPSS统计分析,对20年来鄂尔多斯市景观格局特征、变化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88—2000时段内研究区景观分布趋于单一和集中,各斑块类型密集程度、景观丰富度和复杂程度减小.2000—2008时段内上述趋势进一步加强:(2)1988—2000时段内景观格局变化幅度较小。而2000-2008时段内幅度增大。主要表现为城镇用地扩张、水域减少、耕地向西部转移、林地面积恢复和各种草地、未利用地之间的大量转化:(3)降水和坡度对景观格局年际变化的影响较大。单位面积一、二产业增值和地均财政收入增值在1988—2008时段内是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且在2000-2008时段内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