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曾欣怡  宋钰红 《中国园林》2023,39(9):126-13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热点分布区域的识别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昆明市中心城区为例,首先对绿色空间进行解译,再运用MaxEnt模型识别关键物种分布区域,同时使用InVEST模型对生境质量进行评估,最后将绿色空间、关键物种适生区、生境质量分布进行叠加,分析昆明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生物多样性热点分布区占中心城区面积的38%,占中心城区绿色空间面积的89.5%。高生境质量绿色空间及核心绿色空间主要分布在城郊山地区域,整体性较强。关键物种分布绿色空间主要分布在建成区内城市绿地、河流或水面周围,分布较为零散。研究结果为城市绿色空间未来规划中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影响了城市绿色空间的生境质量,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构建城市范围内的多物种综合生境网络能够整合现有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育。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绿色空间发展提出了基于In VEST-MCR复合模型的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格局构建方法体系:即以生境类型为导向选取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焦点物种,通过大数据选取焦点物种的栖息源地,基于In 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选取潜在栖息地(汇)并生成生境网络构建阻力面,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丰台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研究结果明确了丰台区的生境质量现状与未来生境网络发展脉络,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构建提供了新方法,为丰台区绿地空间格局规划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3.
陈泓宇  李雄 《风景园林》2021,28(2):16-21
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严峻的背景下,优化生境网络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关键作用,是当前城市绿色空间研究的重点内容。MSPA-InVEST模型对中心城区尺度绿色空间的生境网络优化具有优势性与创新性,以北京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使用MSPA-InVEST模型遴选生境源地,并以此为基础识别生境廊道与生境节点。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尺度生境斑块连通性欠缺,生境破碎化且质量呈两极化趋势;通过识别生境源地205个(32个核心生境源地)、生境廊道463.2 km(88.5 km关键生境廊道)、生境节点527个(49个重要生境节点),构建研究区域生境优化网络。在新时期生态建设背景下,研究结果能够准确指导未来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建设,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平原农业区的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利用融合多学科的景观空间规划构建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格局优化模式以实现多样化的生境保护和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首先梳理了平原农业区对于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机制和研究的框架;其次识别平原农业区的特殊生境类型,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和In 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构建多尺度生境质量评价机制;同时使用基于图论和电路理论的LinkageMapper软件,识别和分级空间中的重要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及廊道上的关键夹点区域。结果显示,农业景观中空间异质性和连接性影响生物多样性;研究区有主要生境23类,整体生境质量较差,农田面积较大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识别出核心斑块33个,重要廊道34条,通过与卫星图比照,廊道位置与线性生境重合;关键夹点区域位于靠近农村居民点的自然生境上,故营造人类干扰与生态平衡农村居住区是空间规划的重点;同时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多尺度的空间规划途径,为平原农业区生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绿色空间是承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以其为基 础构建生境网络有助于整合破碎绿地斑块,促进物种交流与迁 徙,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现有生境网络构建过程中存 在依赖单一模型、忽略区域实际物种情况、网络构建的工作路 径尚未统一、输出成果难以与上位规划衔接并在规划层面进行 实践应用等问题。在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工作内容与目标 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境质量分析、地理探测器、最小累积阻 力模型等模型方法,识别区域生境源地和廊道,并在考虑区域 指示物种的基础上补充重要生境节点,构建面向生物多样性保 护的生境网络,系统优化了“源地识别-廊道模拟-节点提取- 网络构建”的网络构建方法;以对接国土空间规划下的绿地系 统专项规划为目标,将生境网络构建结果通过红线比对、绿地 分类匹配等途径,从空间管控角度提出保护措施,实现与绿地 系统规划的有效衔接,构建统一规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工 作路径,以通城县为例验证工作路径的可行性,优化面向生物 多样性保护的生境网络构建方法,为县域绿地系统规划与生物 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城市边缘区生境单元是支撑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节,因受到城市与农业系统影响,多具有半自然属性,且类型丰富、斑块小、布局散,普遍依托于低强度农耕活动而存在。城市建设用地外向型扩张与集约农业生产易造成边缘区半自然生境规模减少、质量退化,且既有措施管控未能对其进行高效保护。高自然价值农田管控是欧盟保护与农业相关的半自然生境、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举措,文章通过梳理欧盟高自然价值农田的类型界定、评价与识别、维持与管理等内容,提出针对我国边缘区小微生境保护的优化建议:(1)强化对小微生境及其相关用地的价值认知;(2)识别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小微生境,并将识别出的生境单元纳入区域网络进行整体保护;(3)结合刚性与弹性用地管控,兼顾复合功能诉求;(4)衔接既有法定规划,提升保护效能。  相似文献   

7.
刘阳  欧小杨  郑曦 《风景园林》2022,29(1):26-33
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增长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碎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利用有效的模型和指标来评估景观连接度并用以构建绿地网络对于栖息地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首先,选用基于图论的连接度指数探讨适宜生物迁徙的绿地建设最优距离阈值,并根据景观连接度评价结果遴选源地斑块;其次,利用最小成本路径模型构建阻力面,采用Linkage Mapper工具确定物种迁徙的潜在连接路径;最后,根据电流密度量化源地斑块与廊道的相对重要程度,识别对物种迁徙至关重要的"夹点"地区,并将模型识别结果与遥感卫星地图以及鸟类丰度的经验观测结果进行对比校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西部绿地生态基底良好,为物种提供主要的栖息地;中部与东部地区绿地斑块破碎化严重,在夹点区域增加城市绿地作为物种迁徙的"垫脚石"十分必要。研究中引入聚焦于物种扩散的电路模型,弥补了城市绿地网络构建方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层面的欠缺,明确了北京市丰台区的生境质量现状与未来绿地网络发展脉络,为区域绿地格局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三生融合是乡村景观空间的基本格局,识别生态格局、优化生境网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乡村生态环境的基本途径。【方法】基于土地覆被类型遥感解译,识别乡村三生空间及生境类型分布;依托MSPA方法识别生态斑块,采用InVEST模型评价斑块的生境质量,并结合三生空间类型提取生态源地;综合运用ArcGIS的栅格计算器及Linkage Mapper工具箱进行生态廊道、夹点、障碍点的识别。【结果】进一步整合出江宁区四片区-五组团-多廊道-多节点的多层级复合式生境网络格局,将其作为构建区域乡村生态本底的基础。【结论】在尊重三生空间融合的前提下,基于定量及空间定位与定性研究,初步形成乡村生境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21,37(6)
生态恢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生物多样性总体水平的提高是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高强度开发地区的生境破碎,生物多样性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生物多样性恢复受到更多的约束和限制。文章以佛山市为例,通过研究识别其生境类型、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种",研究生物生态过程及对生境网络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构建佛山市核心生态格局,并结合实际划定生态空间边界。  相似文献   

10.
刘俊男  陈航  高凯 《中国园林》2022,38(10):32-37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鸟类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指示物种和伞护物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基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利用MaxEnt模型预测识别滇池沿岸鸟类适宜生境,完成生境制图,并利用最小成本距离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及优化鸟类生境网络。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识别环滇池湖滨水陆相交区域为鸟类高适宜区生境,距滇池一级保护区距离与植被覆盖度是影响鸟类生境适宜性的主要因子;2)生境制图结果显示,高适宜区生境以湿地与林地为主,两者占比分别为39.34%和28.67%;3)基于最小成本距离模型构建了滇池沿岸及昆明城市范围内的鸟类生境网络;4)基于电路理论识别了生境网络的生态“夹点”和“障碍点”,改进网络的连通性。研究成果形成鸟类生境识别和网络构建的系统方法,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地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最容易被人类感 知和利用,对其量化评估与影响因素探究可为城市绿地空间优 化提供科学依据。现有研究较少考虑服务设施对游客感知城市 绿地社会价值的影响。因此,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区为例,利用 SolVES模型将6类游客社会价值感知数据进行空间量化,并探 究自然资源环境要素和服务设施兴趣点密度对社会价值指数与 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游客对东湖风景区社会价值偏好为 文化价值>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康体价值> 可持续价值;社会价值热点区域集中在听涛景区和磨山景区,且 大多分布在高程20~40m、坡度2°~6°、距离水体100m范围 内;在影响因素上,旅游景点设施和植被覆盖度对各类社会价值 影响的贡献值最大,且与社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纪俊双  高翅 《华中建筑》2014,(1):107-111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荷景营建历史悠久,历代吟咏不断,景题丰富多样,拥有湖畔、湖塘、池塘等多种生境类型。东湖荷景与其自然和人文环境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具有独特的美学与空间特征。美学特质源于自然野致的传统意象,流于多样的东湖荷文化,成于荷之时代气息,表现为"北秀南幽,东城西野"的自然形象,科教为主、生态农耕为辅的文化意蕴,动态、动境、色彩集成的序列体验,文化、社会、生态、经济综合的环境效益。荷景空间由水体、地形、林木等景素限定而成,呈开敞、半开敞、线性、闭合等空间类型,广阔、宜人、亲切等多样的空间尺度。特质是东湖荷景营建的本质追求,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张婧雅  邹文昊  钟乐 《中国园林》2023,39(12):33-39
自然游憩是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识别自然保护地游憩流特征并揭示其影响因素是依托多处自然保护地组织自然游憩的前提,但目前相关研究较欠缺。选取武汉都市圈核心区60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揭示自然保护地游憩流的网络特征,运用QAP分析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自然保护地游憩流呈现出以“东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结构,游憩流网络整体密度较低,小世界特征不显著,共划分出以“东坡赤壁风景名胜区”“东湖风景名胜区”等为代表的5个社群;2)自然保护地游憩流受到空间邻近性、交通便捷程度、网络知名度、经济发展水平与游憩服务发展能力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从风景道建设、服务设施改善、游憩谱系产品构建等方面提出游憩规划建议,以期加强自然保护地间的游憩联系。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Z6)
Theories and basic methods of evaluating cultural resources in famous scenic areas were explored, on the basis of which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odel and evaluation indexes were established, such as abundance, density, historic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of cultural resources, influence, peculiarity, integrit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capacity. The West Lake in Hangzhou City and the Yunlong Lake Scenic Area were taken for example.  相似文献   

15.
吸引力(A)、生命力(V)、承载力(C)是制约风景旅游区发展的三大决定性因素。该研究基于所提出的AVC三力理论,以GIS为技术手段,建立了AVC三力评价模型;围绕AVC三力评价结果的数字定量可比化和图纸空间分布化,以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为例,给出了玄武湖现状AVC评价模型与评价图,将评价结果与总体规划相结合,给出了旨在提升玄武湖景观区AVC三力的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