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采用氧化镁水化法制备氢氧化镁,研究硫酸镁、乙酸镁、氯化镁、硝酸镁4种镁盐的添加量对氧化镁水化率的影响,以及镁盐和晶种对氢氧化镁颗粒大小和形貌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合成的氢氧化镁晶体特性、颗粒大小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对上述因素的影响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随着镁离子浓度的增大,氧化镁的水化率逐渐增大,氧化镁水化率最高可达到98.68%,水化产物氢氧化镁颗粒近似于六方片状,粒径约为200500 nm。  相似文献   

2.
制备工艺对氧化镁膨胀剂水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煅烧温度、煅烧保温时间、粉磨细度等方面,分析不同制备工艺对氧化镁膨胀剂水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煅烧温度越高、煅烧保温时间越长以及颗粒尺寸越大的条件下,氧化镁的水化活性逐渐降低,煅烧温度超过1 100℃时,氧化镁的水化活性陡然下降;煅烧温度高且颗粒较大的氧化镁具有较大的膨胀效能,水化反应时间较长,后期将持续膨胀,最终膨胀量也较大。  相似文献   

3.
水氯镁石制备硅钢级氧化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徽  程俊峰  李贵  杨喜云  刘卫平 《材料导报》2013,27(16):104-107
以水氯镁石为原料,采用氨法沉镁-煅烧-添加剂的方法制备硅钢级氧化镁。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pH值、陈化时间对中间体氢氧化镁纯度及转化率的影响;研究了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对氧化镁水化率的影响及添加剂的量对氧化镁悬浮性能的影响。控制实验条件为:反应温度55℃,pH值为9.5,陈化时间2h,煅烧温度1050℃,煅烧时间2h,添加剂量为0.8%,制得氧化镁的纯度为98.99%、水化率为2.92%、悬浮性能为3mm/h,达到硅钢级氧化镁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六水氯化镁和尿素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出氢氧化镁沉淀,利用不同改性干燥法除去沉淀中的湿分,再将干燥的氢氧化镁粉体经马弗炉煅烧得到纳米氧化镁粉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的表征与分析,研究了改性干燥方式对纳米氧化镁粉体形貌、颗粒尺寸和团聚情况的影响,讨论了改性干燥的基本原理和改性剂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干燥方式对纳米氧化镁颗粒形貌和大小的影响不大,对其颗粒间团聚状态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以轻烧镁粉和蒸馏水为原料,采用机械力化学法和水化法超细研磨制备六方片纳米氢氧化镁的工艺条件。研究了在氧化镁水化过程中,搅拌磨搅拌速率-研磨时间和料浆固液比对实验产品的粒度、形貌和结构的影响,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阐述。实验结果表明最优工艺参数为轻烧镁粉:蒸馏水:研磨介质配比为1∶4∶4、研磨转速为1300 r/min、反应最佳时长为180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产物为纳米级氢氧化镁,经测试其粒度d_(50)为1.04μm,d_(90)为2.27μm。SEM分析表明样品的表面形貌为六方片状,薄片厚度大约为5~20 nm;XRD分析表明制得的氢氧化镁粉体结晶完全,其平均晶粒尺寸为6.3 nm。  相似文献   

6.
采用浓度为1∶1的盐酸浸取硼泥中的镁得到氯化镁溶液,以氢氧化钾为沉淀剂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氢氧化镁经煅烧后制得氧化镁。研究了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盐酸与硼泥比例对硼泥中镁浸出率的影响,通过DSC曲线确定了氢氧化镁的最佳煅烧温度,利用XRD和SEM对产物氧化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浸出盐酸足量的条件下,反应温度对镁浸出率影响最大。硼泥中镁浸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出温度85℃,浸出时间30min;盐酸体积与硼泥质量比4∶1。氢氧化镁在600℃下煅烧2.5h得到平均粒径小于100nm的氧化镁粉体。  相似文献   

7.
水泥混凝土中MgO来源与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混凝土中MgO的来源与形态,比较了不同条件下方镁石的水化动力学,讨论了方镁石在混凝土中的膨胀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认为方镁石水化动力学可以从理论上解释氧化镁混凝土的膨胀性能,可用于评价氧化镁混凝土的安定性和预测氧化镁混凝土的变形.采用不同方法得出的方镁石水化动力学方程差别很大,有必要对外掺轻烧氧化铗在水泥体系中的水化动力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氢氧化镁粉的超细化和高分散性是充分发挥其在聚合物材料中的阻燃性的前提。对片状纳米氢氧化镁粉的制备工艺以及几种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用量对纳米氢氧化镁粉的分散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片状纳米氢氧化镁的最优工艺条件是:镁液中Mg^2+的初始浓度为22.75g/L,沉淀剂用20%的NaOH溶液,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5min。SEM分析表明: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片状纳米级氢氧化镁粉片径100nm左右,厚10nm左右,但是颗粒之间团聚严重,团聚颗粒达到微米级。使用硅烷FR-693、钛酸酯YB-502和聚乙二醇对氢氧化镁进行原位改性可以提高其分散性。硅烷FR-693、钛酸酯YB-502和聚乙二醇的最佳用量分别为氢氧化镁质量的1.5%,1.5%,0.75%。FTIR分析表明,3种改性剂都可以吸附在氢氧化镁颗粒表面并形成化学吸附。其中硅烷FR-693与粉体表面形成Si-O-Mg化学键合,钛酸酯YB-502与粉体表面形成Ti-O-Mg键合。  相似文献   

9.
利用直接沉淀法得到片状氢氧化镁前驱体,再结合煅烧法得到立方纳米氧化镁;为优化实验条件,讨论氢氧化镁前驱体及氧化镁的形貌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 5 mol/L、镁盐物质的量浓度为0. 4 mol/L时,可得到分散性较好的片状氢氧化镁前驱体;当氯化镁的纯度较高时,氢氧化镁结晶度进一步提高,呈现出分散均匀的花瓣状薄片形貌;煅烧温度控制在1 150℃时,所得到的立方纳米氧化镁分散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原材料磷酸二氢铵(P)与氧化镁(M)的质量比值对磷酸镁水泥抗压强度和凝结时间的影响,通过XRD、扫描电镜和能谱检测分析了该比值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材料体系是由大量未反应的氧化镁颗粒被水化产物胶结而形成的强度体系,氧化镁对水化反应速率和强度发展至关重要;水化产物主要为磷酸铵镁和磷酸镁类化合物,其组成及晶体形貌结构受m(P)/m(M)比值影响较大,当m(P)/m(M)比值在1/4~1/5时,水化产物晶体微观形貌结构密实,材料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王路明 《功能材料》2012,43(Z1):63-66
以卤水和石灰乳为原料,采用晶种循环长大的方法控制不同粒径氢氧化镁的析出,分别于不同热工制度下分解制备氧化镁粉体,研究前驱体粒径与氧化镁粉体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小粒径氢氧化镁(一次性快速反应获得)在较低的分解温度(如500~600℃)和适当的分解时间(4h)条件下,制得的氧化镁具有较高的烧结活性,由此获得的高温烧结体-镁砂具有优良的高致密性(体积密度达3.47g/cm3).  相似文献   

12.
纳米氢氧化镁粉体的制备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氯化镁和尿素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出厚度约为20 nm的片状纳米氢氧化镁粉体。利用热重分析法对片状纳米氢氧化镁粉体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分解动力学进行研究,以期深入认识由纳米氢氧化镁粉体热分解得到纳米氧化镁粉体过程的物理化学本质。分别采用Coats-Redfern方程和Dolye方程,对热重分析数据进行了处理和拟合,得到了片状纳米氢氧化镁粉体热分解反应属于Avrami-Erofeev(n=1)的成核和生长为控制步骤的反应机理,其表观活化能E=131 kJ/mol,指前因子A=1.56×1010。  相似文献   

13.
采用沉淀法以六水氯化镁(MgCl_2·6H_2O)和氨水(NH_3·H_2O)为原料制备出氢氧化镁,热解得到了片状镂空纳米氧化镁。利用Kissinger法计算出氢氧化镁的热解表观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并用Ozawa-Flynm-Wall方程法进行了验证;采用Satava法分析得出氢氧化镁热解机理为随机成核及生长;通过TEM和SAED分析,该氧化镁纳米级平均粒径在20 nm左右,微米级尺寸在200~500 nm之间,暴露晶面族为{110};经XRD分析,氧化镁微纳结构的形成机理与前驱体热解过程中分解产物逸出方式以及晶体结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粉体技术》2015,(2):38-42
以石棉尾矿硫酸铵浸出液硫酸镁和氨水为原料制备"卡房"状氢氧化镁聚集体,以"卡房"状氢氧化镁为前驱体制备"卡房"状氧化镁聚集体,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卡房"状氧化镁及其前驱体的物相和形貌进行表征,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等相关理论分析探索"卡房"状氧化镁的生长机理。结果表明:在600℃时将前驱体焙烧60 min,可得到结晶完好、结构完整且与前驱体形貌一致的"卡房"状氧化镁聚集体;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或焙烧时间的延长,氧化镁的晶粒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易于工业化的液相沉淀法,在石油磺酸盐的作用下,合成改性纳米氢氧化镁。通过沉降体积实验确定改性剂的最佳用量为0.2%(质量分数)。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N2吸附、堆密度分析等手段对改性前后样品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样品分散性好,结晶度高。红外光谱(FT-IR)和沉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使改性剂吸附在氢氧化镁颗粒表面,使氢氧化镁表面由亲水性变成亲油性,可提高氢氧化镁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用水氯镁石制备单分散六角片状氢氧化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水氯镁石为原料,氢氧化钠为沉淀剂,常压下合成氢氧化镁,在不加入任何改性剂的条件下,对反应后的料浆进行水热处理,并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激光粒度仪表征所得产品的形貌、结构及粒度分布,主要考察了水热反应时间和水热反应温度对氢氧化镁产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0℃水热4h条件下的过滤速率是未经水热条...  相似文献   

17.
采用化学沉淀-热分解法,合成粒度在20~120 nm的氧化镁粉体。采用透射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纳米氧化镁的粒度和形状的控制因素对纳米氧化镁颗粒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镁源及分散剂的种类、沉淀反应温度、样品干燥方式都是影响氧化镁粒度和形状的重要因素。在以Mg(NO3)2为镁源、n(Mg2+):n(OH-)=2:1、沉淀温度为30℃、体积分数为8%的乙二醇为分散剂、微波低火干燥2 min条件下,得到平均粒径为40 nm的氧化镁产品。前驱物的形状与产物纳米氧化镁的形状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镁质化工材料作为镁质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氢氧化镁、以碱式硫酸镁晶及氧化镁等材料,在社会经济、高科技、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镁质化工材料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诸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本文从镁质化工材料的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对氢氧化镁、以碱式硫酸镁晶及氧化镁等材料的应用进展和制备技术进展进行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冯冲  杨民  李彦生 《纳米科技》2009,6(1):26-29
以强碱性阴离子树脂作为沉淀剂,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高纯超细的氢氧化镁粉体,就离子交换反应过程中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MgCl2浓度等条件对Mg(OH)2粒径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利用扫描电镜、微机差热天平、X射线衍射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氯化镁溶液浓度为0.1mol/l,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6h的条件下可制备出形貌规则、分散性较好的六方片状氢氧化镁,平均粒径可达到100nm左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粉体技术》2015,(6):33-39
以轻烧镁粉为原料,氨水为沉淀剂,利用直接沉淀法合成"卡房"状高纯氢氧化镁粉体;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硫酸镁的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氨水与镁离子的物质的量比和搅拌转速对氢氧化镁合成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分别利用添加不同分散剂和水热法对制得样品进行改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分散剂均对氢氧化镁的改性效果不明显;水热法改性后氢氧化镁的结晶度等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改性时添加浓度为6 mol/L的氢氧化钠效果最佳,可得极性弱、形貌规则、热稳定性良好、结晶度高的氢氧化镁粉体,其中氢氧化镁的质量分数大于99.94%,收率为87.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