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由于诸种原因,其文化地位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却一度被边缘化。其实,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文章以《红楼梦》两种译本为例,探究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如何进行文化改写,论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意识形态、政治动机以及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创造性地将原作以源语转化成目的语。译者即如架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但由于译文有其特定的目的语受众,又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适当迎合目的语的一些特点。从《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中选取几个句子为例,从人名翻译、小品词翻译和动词翻译三个方面,探讨了关于文学作品翻译中语境和意义传达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翻译创造了原语文本在另一文化系统中的形象。以埃斯卡皮创造性叛逆翻译理论为依托,以葛浩文对莫言《酒国》的译本为个案,分析《莫言》译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进一步探讨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指出译者将原作引入译入语文化语境,很多情况下是对原作进行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4.
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下,剖析翻译伦理对译者的规约过程,旨在构建并完善翻译伦理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翻译伦理建构过程涵盖了解构原作、信息转换和建构译作时的三轮概念整合机制,包括四大心智空间网络图,由原作、原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动机、译者背景知识和翻译技能、读者认知模式与阅读喜好、源语与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等元素构成,各元素经过映射与合成,引导和规范翻译伦理模式构建,为翻译伦理的跨学科研究探讨新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5.
从尊重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探讨了文化意象翻译中情感错位的翻译策略.认为对于微观层面的情感错位现象,译者可以采取“存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向源语文化和原作靠拢;对于宏观层面的情感错位现象,译者应采取“求同”的翻译策略,向译语文化靠拢,使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6.
诠释学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并不是被动机械的复制文本,而是进行创造性的解释。文章运用诠释学理论具体分析了译者在解读和传译古诗词中的模糊语的过程,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作出适当的选择,在确保译文的可接受度的前提下,彰显译者主体性,创造性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学的翻译首先是针对儿童的,译者面临着既保持儿童童趣又要把它传递给另一文化的儿童读者的挑战。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包含有文化因素,译者应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来鉴赏和体会原作,与原作“文化对话”,充分认识到两种文化的差异,寻求最佳翻译策略,以求最大限度地向目标语儿童传递源语文化。  相似文献   

8.
翻译中常提及的"距离"有两种,译者对翻译对象的审美距离以及原作和译作间的客观距离。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移情活动并适当使用补偿手段来调整审美距离以缩短原作与译作间距离。对原作与译作间审美距离和客观距离的正确把握及调整有助于对原作的翻译和对译作的赏析。  相似文献   

9.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不违背原作下,充分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及再创造,使译作展现出原作艺术美学效果的关键。译者主体性一直贯穿于整个文学翻译活动过程。本文将通过介绍译者身份地位转换及译者主体性含义,就王维东先生翻译的《格列佛游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浅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所受的制约性和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解构主义翻译观解构了原作,原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译者对翻译材料的选择,对“不可译”的修辞的创造性翻译,对原作的能动阐释和改写,对原作风格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语域对等在散文英译风格再现的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译者需以语域对等为指导准则,对原作进行语域及语境角度的考察—即联系具体情境对原作做出解读,在微观语言层面上确认散文风格的表现形式,对潜藏的风格符号进行挖掘,并尝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的语域,再现原作风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释了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论证了公示语翻译应遵循"译者为中心","适应选择"为导向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出在公示语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将原文放在整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翻译,译者要置身于和谐的翻译生态系统中不断地在原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之间进行灵活地选择与适应,才能提高公示语的翻译水平,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取向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不同的译者,由于文化取向的不同对同一作品往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在其翻译中分别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和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异化策略在保存源语文化特色和传播源语文化遗产方面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了在公示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就是其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层面进行多维适应与转换的过程。阐释了译者只有置身于整体和谐的翻译生态系统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不断地做出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才能做好公示语翻译,提高公示语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5.
意境对诗歌的重要性早已为文学理论家所强调,但如何在译文中实现对源语文本意境的重构一直是困扰诗歌翻译的未解难题。研究认为,成功的翻译必须经由阅读的不同境界,突破诗歌的语言层面,以译者的个人经验和世界知识对原作意境进行反复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发挥目的语优势,实现对原诗意境的重构。  相似文献   

16.
语用等值翻译是追求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为目标的等值翻译。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运用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有助于译者在翻译时深刻领会说话者的言外之意,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在对文化信息的传达方面,也能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利于译者对以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传递原作的思想内容。作为儒学经典,《论语》的英译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但是目前从语用等值视角下研究《论语》英译的文献相对较少。语用等值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可以为《论语》英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中国典籍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翻译单位是多层次的,也是动态的。单独强调使用某一种翻译单位是不可取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应机械地使用某种单一翻译单位,而应灵活动态地掌控翻译的关注点。译者应以语篇单位为开始,以小句单位为中心,根据语篇性质不断调整翻译单位。译者翻译单位的灵活掌握是衡量译者翻译水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叛逆不仅用于文学翻译,也同样适用于英文人名翻译。以创造性叛逆为视角,结合人名翻译实例,阐述英文人名翻译不同题材中的改译、结构上的漏译和发音上的变译。但因人名翻译受客观知识规律、文化规范和接受语境三个"度"的制约,译者并非无限制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能动转换或转述原作。因此,译者在正确把握这三个"度"的前提下,有利于译者合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契合读者的文化心理,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9.
以利维(Levy)为代表的捷克学者关于风格变易的理论,从语言层面分析文学翻译中出现的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出现的偏离或变易,并指出风格变易的几种策略。认为风格是可以传译的,风格翻译是整个语际转换活动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文学翻译质量的重要尺度。译者采取语言层面上的变易是为了更好的忠实原文风格和保存原作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20.
在翻译实中,诗歌翻译历来被认为是最难、最复杂的翻译活动.对比分析王维的田园诗歌《鹿柴》的六个英译本,结果会发现,译者主体性的存在会影响、渗透并主导对原作的理解、翻译的整个过程.因此,即使同一首诗歌作品,在不同的译者笔下,也会出现不同的译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