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士其的科普创作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士其是20世纪3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是科学小品文这一重要科普创作体裁的集大成者,并且开创了现代科学诗这一新的体裁。作为科学文艺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三个特点,而且将科学知识成功地本土化。他早期作品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具有很强的战斗性,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科普创作是为科学赋予精神价值的创造活动。致力科普创作的学者,是人类精神领域的志愿者。他们努力理解科学,理解人类,在关于物质的知识与关于价值的知识之间,架设美妙的桥梁。理解世界,是科普创作的基础。感悟万象,是科普创作的境界。近代科学传统,使自然科学成为具有自我纠错机制的人类知识体系。科学智慧与人文理念融合,将使现代文明具有自己的纠错机制,为人类创造光明的未来。科普创作应当努力为知识赋予人文含义,守望科学的终极价值——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于什么是科普好作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始终觉得某科普刊物的一位编辑给我来信中对于科普作品的阐述堪称精辟,他在信中说:通常的科普作品融科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于一炉;一流的作品则为科学散文,不仅揭示出自然事物之美,还能揭示出科学家的人性之美,或以奔放的哲思和批判的笔触警示世人、嘲弄无知,饱含人文关照。可以这样说,这是一段见解深刻的文字,它对科普创作做了一个整体的评估和思考,它阐述了科学和文学完美统一的辩证关系,把科普创作的一般性技巧问题,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把一个对自然事物之美的表述,引向了对社会人…  相似文献   

4.
胡俊平 《科普研究》2015,10(6):86-92
环境是我国科学小品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1 世纪,以环境为主题的科学小品在创作内容、表达方式、人群定位和传播媒介上均表现出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为信息社会背景下的科普创作提供启示,也为当前科普信息化建设中的科普作品策划与创作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伊林是前苏联的一位工程师、优秀科学文艺作家。他以发展科学文艺为己任,撰写了大量有国际影响的科学文艺作品;对于科学文艺也有很多理论层面的研究探索。透彻理解科学,撰写科学读物要有文学性、要讲究表达方式,这是伊林一贯强调的两个基本点。这是我们今天科普创作仍然应该坚持的正确主张。  相似文献   

6.
刘伯宁 《科普研究》2012,7(6):11-14
在新媒体时代,"草根科普"成为一种独特的科学亚文化现象。笔者以一名"草根科普作者"的身份,介绍在新媒体时代从事科普创作的切身体会。并结合现代科学传播理论提出科普应"呼应时代要求、展示科学精神、承担公民责任"等观点,及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对策。  相似文献   

7.
李洁 《科普研究》2015,10(4):71-76
索非是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科普作家群中的一员。他致力于以文学手法进行医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并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创作题材,以青少年为目标读者,结合他们的阅读心理和文化水平,选择以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戏剧等适宜的文学体裁进行创作,灵活地运用了自述式、书信式、日记式等写作手法。索非的科普创作以浅易的文字对抽 象的医学知识进行解释,集科学性、文学性和通俗性于一体。  相似文献   

8.
刘晓 《科普研究》2010,5(6):54-59
以大型科普教育电视系列片《身边的奥秘》为典型材料,分析研究科普教育电视节目创作中的思维模式和叙事结构。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在创作中要坚持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结合的整体思维模式,并探讨了适合科普教育电视节目创作的叙事结构,用语言式、构图式、图像式、故事化、娱乐化、诗意化等方式进行流畅的表情达意,以提高科普教育电视节目的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李欢  吕丁 《科普研究》2013,8(3):11-11
1.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严谨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核心,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普剧为小学生亲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方式提供了可能性。科普剧的创作取向立足于传递准确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在创作表演中利用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心理,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能收集准确的科学信息,调查和验证科学小实验,通过团队的合作交流呈现出自主编排的科普剧目,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快乐,逐步形成乐于探究、乐于体  相似文献   

10.
尚严伟 《科普研究》2007,3(2):49-54
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的一代宗师,作为一名科学家,在我国气象学界和地理学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还是身体力行的科普作家,一生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对科普有深刻的理解。他生前发表过的科普文章、所作科普讲演和报告的讲稿,以及未曾发表过的有关手稿和油印稿有160篇之多。内容更是涉及气象学、地理学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教育、科学家和科学史等众多领域,许多作品堪称中国科普作品的经典之作。另外他还曾经领导中国科普事业。学习和探讨他的科普思想和科普实践对我国现在的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路圣婴 《科普研究》2008,3(4):78-80
本文简述了徐迟的生平、创作经历和经典作品,并分析了他在科普创作上的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谢小军 《科普研究》2010,5(1):66-67
时不时从报纸上看见《中国呼唤阿西莫夫》之类的文章,它说的是我国的科普创作问题。目前我国科普创作能力薄弱,科普创作理念、手法落后,科普作品总体质量不高、缺乏精品,优秀的原创作品少,科普创作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在于:科普创作者尤其优秀的科普原创作者十分匮乏。当前,我国从事科普创作的人员很少,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科普创作者更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3.
关于少儿气象科普创作的理念探索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莹  马辛宇 《科普研究》2009,4(5):84-87
气象科普从少儿抓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对少儿气象科普创作的理念进行了新的探索,指出少儿气象科普作品的表达方式可以开放思维、更加大胆,创作者应该具备怀疑精神,在进行少儿气象科普创作的时候注重引导启发,而不是硬性灌输,以做到更加符合儿童心理、符合科学精神。文中简要分析了当前国内少儿气象科普作品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有问题和少儿特殊的心理特点提出了少儿气象科普创作要增加想象力和故事性、尽量运用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多采取玩学互动的方式等建议,供广大同仁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宗棕  刘兵 《科普研究》2012,7(6):40-45
对专业科学文本进行修辞分析和话语研究是科学修辞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揭示出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高士其科普文本的隐喻,探寻其科普作品隐喻生成的原因,揭示出科普创作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因素、意识形态的影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这些带有主观性的科普作品对于读者阅读、理解、接受和传播科学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尹传红 《科普研究》2011,6(6):92-96
《科学家讲科学》丛书荣获科普创作领域的最高荣誉奖———第一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在不少科普界人士看来是实至名归,值得庆贺。我作为该丛书编委会成员和特约编辑,也十分欣慰,感慨良多。这  相似文献   

16.
高衍超 《科普研究》2014,9(4):85-91
通过对罗尔德·霍夫曼的科普著作《相同与不同》的内容特点进行微观探视,全面地分析了霍夫曼在写作风格、思想旨趣、个人经历等方面对其科普理念的影响,提出从科学教育的维度切入进行体系化的建设,在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加入科学与人文的元素,从而在源头上为高端科普创作人才的涌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 为文献数据来源,用CiteSpace Ⅲ的关键词共词聚类和突变词检测功能,分析了新世 纪以来我国科普创作研究的现状。研究表明,使用CiteSpace Ⅲ对CNKI 进行文献批量分析总结得到研究热点及演变特 点的方法是十分可行的。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得到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普创作研究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六类:(1) 代表性 科普图书和作品研究;(2) 学科科普创作研究;(3) 科普创作方法与规律研究;(4) 对著名科普作家的研究; (5) 科 普作品的出版与传播研究;(6) 科普创作人才的研究。根据文献分析结果,本文进一步对未来科普创作研究提出了对 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徐洪河 《科普研究》2012,7(1):91-91
化石网(http://www.uua.cn/)成立于2004年,为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非营利性科普网站,在2009年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信息峰会大奖"。化石网的宗旨是"弘扬科学精神、科普大众",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科普网站之一。在互联网科普中,原创性内容一直至关重要。提升原创科普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9.
袁翰青(1905-1994)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化学史家,也是众所周知的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   袁翰青从30年代就开始发表科普作品,推动科学普及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任科学普及局局长期间,他按照党和国家科普工作的方针、政策,以极大的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投身于科普工作中,切切实实成为新中国科普事业的领导者、科普活动的组织者、科普著作创作的身体力行者.   ……  相似文献   

20.
实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普人才的需求,从理论上和现实需要上,论述了我国应当实施的科普人才建设工程及其内涵。提出要面向基层,面向新农村建设,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重点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场馆专门人才和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高端科普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