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显示器件技术》2007,(3):25-29
表面传导电子发射(SED)作为下一代平板显示器被发展。表面传导发射习惯于通过喷墨打印工艺制作PdO薄膜(厚度大约10nm)。薄膜应用电压通电活化,从而获得良好特性的发射电子。当阳极电压10KV时,电流密度达到大约30mA/cm^2。而且,36英寸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器(SED),由SCEs和类似于CRT的显示屏组成,同样被发展。  相似文献   

2.
日本佳能公司最近开发了壁挂式电视用的薄型显示器件。其结构与阴极射线管相同,将电子射向荧光屏而发光,并可实现与阴极射线管相同的高质显示。这次试制的是7.8cm小型彩色显示器,厚度为1.5cm。纵80行,横80行排列的器件在真空中释放电子,距荧光板2mm左右发光。构成画面的各个器件,其核心部分由两块氧化铝的超微粒子薄膜构成。当电流在相隔10nm的两块薄板间流通时,电子便由一方薄膜撞击另一方薄膜的表面而射入荧光板。由于发光原理与阴极射线管几乎相同,从画面亮度、画质上看与阴极射线管无异。该器件的功耗,以1m显示器为例为100W…  相似文献   

3.
日本东京农业和技术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无闪烁的固体阴极射线管 ,以支持大面积平面显示屏装置。通常的阴极射线管要求大型外壳 ,从热阴极向磷光体屏发射电子 ,与它不同 ,新式阴极射线管是固态装置 ,通过多孔硅纳米晶体级联 ,以弹道方式 (直线式 )发射电子。这样 ,电子运动垂直于器件表面 ,轰击磷光体像素的线性列阵 ,产生平面光发射。这种冷阴极射线管技术消除了像畸变、像中亮斑和局部起伏。 (No .30 )冷阴极支持平面显示器  相似文献   

4.
SED的磁控溅射法制作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SED),采取了一种使用PdO膜和ZnO膜磁控溅射制作SED的方法,它具有发射均匀的优点。SED器件的电极厚度、导电膜材料、导电膜宽度对发射性能有很大影响,文中对这些参数进行了讨论。通过参数的优化,得到了稳定、均匀的电子发射。  相似文献   

5.
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器电子发射源制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器(SED)是最近开发的一种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具有高对比度、高灰度级、低功耗等优点。本文介绍了SED的工作原理及SED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电子发射部件制造技术,并将各种电子发射部件制造技术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日本佳能和东芝公司研发的SED(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低成本制造技术终于初现端倪。2005年5月下旬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国际显示器展示大会“SID2005”上,两公司的合资公司SED发布了SED显示屏电子发射源的制造方法,指出该技术在提高产品成本竞争力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目前该公司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含碳气氛下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器(SED)的电子发射性能.通过测量和比较普通真空环境与含碳气氛下电子发射的特性参数发现,通入含碳气氛能明显提高电子发射性能,器件电流If和发射电流Ie的值在通入含碳气氛后明显改变,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效率ρ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36英寸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根裕 《现代显示》2005,(10):37-41
介绍36英寸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器(SED)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关键制造工艺、主要特性以及SED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荧光频谱技术的名字源于早期示波器和频谱分析仪中使用的传统阴极射线管(CRT),它为查看动态RF行为及不频繁的短时间事件提供了一个工具.早期仪器中CRT显示器内采用的发光的荧光具有余辉特点,在CRT的电子束激活后会保持发光一段时间.得到的轨迹强度与电子束激活屏幕上某个位置的频度有关.早期仪器显示技术采用可变余辉CRT,可以调节轨迹的余辉或衰退时间.把余辉变成无穷大可以一直无限地看到单次事件.  相似文献   

10.
用有限差分法分析了平面型场发射显示器中的电场分布,给出了发射电子的运动轨迹,证明了在薄膜结构的平面阴极器件中存在自聚焦效应。聚焦效果取决于上电极宽度、上电极电压、阳极电压、以及阳极和上电极的间距。由于电子束的自聚焦作用,上电极和阳极的间距可以加大,因此可以使用CRT高压荧光粉,这是平面操作与微尖型器件相比具有的优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SED(Surface-ConductonElectron-EmitterDisplay),是表面传导型电子发射器件的简称。作为场致发射型显示器件(FieldEmissionDisplay,FED)技术之一,SED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朔到1986年,当时,法国的R.Meyer利用半导体及薄膜生长的精细加工电子源技术,在试制的Si基板上加工了尖形的微小发射极阵列,生成场致发光。1996年10月,Canon发表使用MOS结构场致发光部件\超微间距薄膜平面阴极FED的论文,并于1997年5月,试作出3.1英寸样品,实现了薄膜平面阴极的FED,这就是SED的雏型。  相似文献   

12.
虎视平板电视市场的SED电视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守真 《视听技术》2005,(3):19-21
2D04年末,日本索尼和东芝两大电子巨头相继宣布将退出等离子电视机市场,这在世界消费电子领域激起了轩然大波。不过,和索尼相对低调的姿态不同,东芝公司明确宣布,他们此举是为了全力投入SED电视机的研发。那么什么是SED电视机呢? SED显示器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SED是Surface Conduction Electron EmitterDisplay的缩写,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不过,仅凭字面意思,相信大家也仍然会  相似文献   

13.
孙昊 《现代电子技术》2012,35(4):139-141
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SED)是一种新型平板显示技术,跟现有主流显示技术相比,它在对比度、灰度级、色彩、动态响应及功耗等方面均有优势。在SED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原理结构以及显示器荧光屏的制备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综述。对荧光屏的制备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一、简单原理与应用特点图1为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以下简称为扫描电镜)的结构概图。由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被阳极加速后,经2~3段电子透镜聚焦,最终变成几百埃以下的电子束。当此电子束照射到被检样品时,则在受照部分产生信号(二次电子、反射电子、阴极发光,内部电势等),这些信号经检出、放大后成为显示用的阴极射线管亮度调节的输入功率。当电子束由偏转线圈在样品上产生的光栅扫描与阴极射线管的射线扫描同步时,则与电视成像原理相同,便得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低能电子束照射绝缘物时在二次电子返回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绝缘物表面照射微区和衬底之间的有效电容,获得了表面电位和二次电子信号电流在表面电荷积累过渡过程中随照射条件的变化关系,建立了电子束照射覆盖有绝缘膜的IC芯片时形成静态电容衬度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电子束照射条件和芯片内部形貌、材料参数对静态电容衬度的影响,解释了在扫描电镜实验中的最大衬度现象及其对应的最佳电子照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低能电子束照射绝缘物时在二次电子返回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绝缘物表面照射微区和衬底之间的有效电容,获得了表面电位和二次电子信号电流在表面电荷积累过渡过程中随照射条件的变化关系,建立了电子束照射覆盖有绝缘膜的IC芯片时形成静态电容衬度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电子束照射条件和芯片内部形貌、材料参数对静态电容衬度的影响,解释了在扫描电镜实验中的最大衬度现象及其对应的最佳电子照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美国纽约州的美国菲利浦公司的H.J.Comelissen等人发明一种快速扫描阴极射线管激光器。此光—电系统是由一个射线管、一个激光晶体靶和电子枪组成。阴极射线管有一外壳,其内部有激光晶体靶,当电子束激励靶时,便产生激光。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电子束对准偏离靶的轴,并使电子束汇聚在靶  相似文献   

18.
电子束蒸发法制备六硼化镧薄膜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时晴暄  林祖伦  李建军  陈泽祥   《电子器件》2007,30(3):745-747
用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在Ta衬底上制备了LaB6薄膜,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样品的表面状况、化学组分进行了分析.采用真空热电子发射法测出了LaB6薄膜的逸出功.结果表明,电子束蒸发的方法能够得到化学成分偏差较小、表面状况较好的LaB6薄膜,其逸出功为2.59eV,具有良好的电子发射性能.  相似文献   

19.
电子携带光     
一个引人注目的难题曾出现在包含激光束的电子衍射新型实验中。H. Schwarz和H. Hora曾发现,假如电子束被氧化硅或氧化铝晶体薄膜所衍射,而激光束以与电子束成直角的方向照射该薄膜,则在非荧光性的矾土屏上呈现的衍射图包含了与激光束有同样颜色的光斑。  相似文献   

20.
沈培宏 《光电技术》2005,46(1):15-18
本文从显示原理、技术特点和发展前景,介绍一种有前途的新型实用化的先进平面显示面板一Surface-conduction Electron-emitter Display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简称SED。它具有CRT的显示特性并且SED还要比LCD薄,耗电量同样也要比LCD和其他显示设备小。有望成为新一代的显示器制作先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