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文 《科普研究》2014,9(2):83-87
顾均正是我国著名的现代科普作家、出版家,他一生孜孜不倦,一直坚持科普作品的创作。他笔下的科学小品文,既包含严谨精确的科学知识,也不乏风趣生动的文学形态。本文从顾均正科学小品的选题角度、呈现形式以及小品文文本分析其创作特色,并对当代科普写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关注时事;增强创新;注重趣味。  相似文献   

2.
高士其的科普创作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士其是20世纪3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是科学小品文这一重要科普创作体裁的集大成者,并且开创了现代科学诗这一新的体裁。作为科学文艺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三个特点,而且将科学知识成功地本土化。他早期作品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具有很强的战斗性,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 为文献数据来源,用CiteSpace Ⅲ的关键词共词聚类和突变词检测功能,分析了新世 纪以来我国科普创作研究的现状。研究表明,使用CiteSpace Ⅲ对CNKI 进行文献批量分析总结得到研究热点及演变特 点的方法是十分可行的。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得到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普创作研究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六类:(1) 代表性 科普图书和作品研究;(2) 学科科普创作研究;(3) 科普创作方法与规律研究;(4) 对著名科普作家的研究; (5) 科 普作品的出版与传播研究;(6) 科普创作人才的研究。根据文献分析结果,本文进一步对未来科普创作研究提出了对 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普创作是为科学赋予精神价值的创造活动。致力科普创作的学者,是人类精神领域的志愿者。他们努力理解科学,理解人类,在关于物质的知识与关于价值的知识之间,架设美妙的桥梁。理解世界,是科普创作的基础。感悟万象,是科普创作的境界。近代科学传统,使自然科学成为具有自我纠错机制的人类知识体系。科学智慧与人文理念融合,将使现代文明具有自己的纠错机制,为人类创造光明的未来。科普创作应当努力为知识赋予人文含义,守望科学的终极价值——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5.
尚严伟 《科普研究》2007,3(2):49-54
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的一代宗师,作为一名科学家,在我国气象学界和地理学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还是身体力行的科普作家,一生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对科普有深刻的理解。他生前发表过的科普文章、所作科普讲演和报告的讲稿,以及未曾发表过的有关手稿和油印稿有160篇之多。内容更是涉及气象学、地理学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教育、科学家和科学史等众多领域,许多作品堪称中国科普作品的经典之作。另外他还曾经领导中国科普事业。学习和探讨他的科普思想和科普实践对我国现在的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普作家群体是科学传播的重要力量,在我国所受关注度却长期偏低。借助创新扩散理论的“早期采纳者” 概念分析了科普作家的社会特征和气质特征;并借此对有关我国科普作家群体的调研数据进行了解析,发现我国科普 作家群体的社会特征中,学历、科学知识储备、文化素养,以及气质特征均呈现正面的、积极的信息;而社会特征中 的科技信息获取渠道与能力、传播渠道与技能,以及社会经济地位这几个方面呈现负面信息。本研究还对弱项特征的 成因和改善思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李洁 《科普研究》2015,10(4):71-76
索非是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科普作家群中的一员。他致力于以文学手法进行医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并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创作题材,以青少年为目标读者,结合他们的阅读心理和文化水平,选择以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戏剧等适宜的文学体裁进行创作,灵活地运用了自述式、书信式、日记式等写作手法。索非的科普创作以浅易的文字对抽 象的医学知识进行解释,集科学性、文学性和通俗性于一体。  相似文献   

8.
莫丽芸 《科普研究》2014,9(4):66-71
本文将20世纪20年代美国华盛顿科学院拟出的"百本优秀科普佳作"和2011年《美国科学家》杂志选出的"20世纪百余本科普佳作"进行对比分析,从入选书目的类别、具体书目、作者身份等方面的变化做了探讨,认为经历约一个世纪之后,美国的科普作品观念经历了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到以弘扬科学理念、激发科学精神为旨归的转变,而优秀的科普作品则以普及效果的广度(受众广泛)和深度(激发科学兴趣)为衡量标准。同时,"普及"的观念已经基本成为科学家的一种自觉,甚至成为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这些都为我们培养自己的科普大家和培育我国优秀科普佳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林磊 《科普研究》2006,1(2):36-41
本文从一名物理学家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作者将物理教学实践和科学传播活动相结合的经历。作者认为,二者的良好结合不仅对自身的物理学研究有所帮助,还使他摸索到了以物理学方法研究历史的新手段,并对了解科学史有所启迪。结合自身的实践,作者向活跃在实践领域的科学家们提出以下建议:(1)将科普书的阅读融合于教学实践中;(2)在学科研讨会中加入科普内容,或举行专门的科普研讨会;(3)举办全校规模的科普系列讲座;(4)科学家可在中学、社区,以及其他场所宣传科普;(5)促进科普作为新兴学科的出现;(6)将科学与人文学科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一名物理学家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作者将物理教学实践和科学传播活动相结合的经历。作者认为,二者的良好结合不仅对自身的物理学研究有所帮助,还使他摸索到了以物理学方法研究历史的新手段,并对了解科学史有所启迪。结合自身的实践,作者向活跃在实践领域的科学家们提出以下建议:(1)将科普书的阅读融合于教学实践中;(2)在学科研讨会中加入科普内容,或举行专门的科普研讨会;(3)举办全校规模的科普系列讲座;(4)科学家可在中学、社区,以及其他场所宣传科普;(5)促进科普作为新兴学科的出现;(6)将科学与人文学科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张亚娜 《科普研究》2014,9(4):72-77
苏联在科学技术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家。与此同时,苏联优秀的科普作品不断被引介到中国,对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苏联科普作品对中国科普事业发展影响的三个主要阶段:苏联科普作品的初步译介时期、苏联科普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繁荣时期和重温经典时期,论述苏联科普作品对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剖析苏联科普作品在中国读者中长盛不衰的原因,并对现阶段中国的科普创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马·伊林是前苏联的一位工程师、优秀科学文艺作家。他以发展科学文艺为己任,撰写了大量有国际影响的科学文艺作品;对于科学文艺也有很多理论层面的研究探索。透彻理解科学,撰写科学读物要有文学性、要讲究表达方式,这是伊林一贯强调的两个基本点。这是我们今天科普创作仍然应该坚持的正确主张。  相似文献   

13.
刘伯宁 《科普研究》2012,7(6):11-14
在新媒体时代,"草根科普"成为一种独特的科学亚文化现象。笔者以一名"草根科普作者"的身份,介绍在新媒体时代从事科普创作的切身体会。并结合现代科学传播理论提出科普应"呼应时代要求、展示科学精神、承担公民责任"等观点,及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对策。  相似文献   

14.
赵海虹 《科普研究》2013,8(1):65-73
作为中国新时期重要的科幻作家,王晋康的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曾占据中国科幻的半壁江山,《天火》、《生命之歌》等优秀力作感染了千千万万的青少年读者。进入21世纪,他依然笔耕不辍,创作了《替天行道》、《蚁生》、《十字》、《与吾同在》等情节跌宕、想象雄奇的作品,他以苍凉凝重的笔锋,以深邃、博大、锋利的思考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又一个幻想的世界。王晋康在潜心创作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提出"核心科幻"的概念,对科幻创作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力图对王晋康的创作历程进行整体的梳理和思考,为科幻文学这一处于中国文坛边缘化的文体进行拓展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范春萍 《科普研究》2013,8(2):66-72
科普作品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要求其作者拥有科技知识背景、受过科研训练,甚至本身就是一线科研工作者。而科学实践的经历,会使科研工作者在思维方式和著述习惯上形成刻板的科研思路。本文给出了对科研思路和科普思路的一般性描述,提出了好的科普作品的三重境界、科普思路的时代性等,并结合经典和典型科普作品的分析,对科普思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互联网科普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原创作品缺失和著作权意识不强进行了分析,对科普作品的原创性、原创缺失的原因,尤其是互联网科普的原创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互联网科普一定要大力加强著作权意识,以迎接互联网科普创作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17.
Technical experts and writers often disagree about what constitutes accuracy in popular writings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ch as news media reports. In previous attempts to quantify accuracy in science news reporting, many of the sources' comments pointed to objective errors, but a sizable number dealt with lack of completeness or stylistic issues. There has been no consensus amo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ers on the kind of scheme that should be used to code such information. We suggest a scheme for categorizing empir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different kinds of perceived "errors" that technical sources identify in articles about their work by journalists and other writers. This study may lead to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accuracy of popular writings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8.
宗棕  刘兵 《科普研究》2012,7(6):40-45
对专业科学文本进行修辞分析和话语研究是科学修辞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揭示出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高士其科普文本的隐喻,探寻其科普作品隐喻生成的原因,揭示出科普创作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因素、意识形态的影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这些带有主观性的科普作品对于读者阅读、理解、接受和传播科学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厚宇德 《科普研究》2012,7(1):52-56
近年来,迷信与伪科学事件不断出现并产生大范围影响。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科普或科学大众化工作还有待加强。科学史上一些有深刻思想的伟大科学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认为将科学大众化是科学家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希望通过搜集并分析他们的这类相关思想能够对我们的科学家和学者有一定的启发和激励,并积极投身科普事业,使我们的大众社会文化更加健康,充满科学文化氛围、充满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