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伯宁 《科普研究》2012,7(6):11-14
在新媒体时代,"草根科普"成为一种独特的科学亚文化现象。笔者以一名"草根科普作者"的身份,介绍在新媒体时代从事科普创作的切身体会。并结合现代科学传播理论提出科普应"呼应时代要求、展示科学精神、承担公民责任"等观点,及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对策。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共同举办的"科普创作培训班"(第1期)6月3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热心科普创作的40余名离退休科技人员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科协科普部、调宣部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32期活动,邀请11位科学家来谈科普创作。科学家们从科普创作对国家的意义,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从当前科普创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科普创作的意见及建议等方面谈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和观点,在此给予整理和收录。  相似文献   

4.
社区科普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居民客体化"模型实施的结果,因此,科普思想由"居民客体化"向"居民主体化"转变,是从深层次上消解社区科普问题的先决条件。科普思想转变,首先要求科普工作者积极主动地转变科普观念,其次要培养社区居民的科普主体意识,最后需要构建信息流通顺畅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选取政府科普组织和民间科普组织中的典型微博各一个,首先从阶段运营数据方面进行监测和比较,再深入到两个典型微博的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考察二者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政府科普组织微博科学传播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莫丽芸 《科普研究》2014,9(4):66-71
本文将20世纪20年代美国华盛顿科学院拟出的"百本优秀科普佳作"和2011年《美国科学家》杂志选出的"20世纪百余本科普佳作"进行对比分析,从入选书目的类别、具体书目、作者身份等方面的变化做了探讨,认为经历约一个世纪之后,美国的科普作品观念经历了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到以弘扬科学理念、激发科学精神为旨归的转变,而优秀的科普作品则以普及效果的广度(受众广泛)和深度(激发科学兴趣)为衡量标准。同时,"普及"的观念已经基本成为科学家的一种自觉,甚至成为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这些都为我们培养自己的科普大家和培育我国优秀科普佳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陈套 《科普研究》2015,10(1):49-55
本文通过对我国科普工作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的梳理,研究了我国科普体系建设在政府规制和社会协同方面存在的不足:科普规制配套政策缺乏,可执行度不足,科普工作在社会事业发展中受重视程度不够高,资源整合力度不强,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等。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和需求理论、政府社会规制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科普系统协同发展理论、三阶段理论的支持,构建了我国科普体系建设的政府规制和社会协同发展路径,提出了科普工作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制定完善,修订科普法规,明确各类科普力量的职责和要求;协调社会各方力量,推动共建机制的有效落实,建立"三力"动态反馈的闭合系统,提升科普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国家在科普人才尤其是科普专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不断突破与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远不能满足国家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工作的需要。如何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如何加大科普专职队伍建设是当前国家在创新体系的范畴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我国2010年全国科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的基础上,对我国科普专职人才、科普专职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以《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战略目标,提出政府、高校、人才所在单位三位一体的科普专职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程昆 《科普研究》2012,7(4):54-6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利用互联网络提供各类服务的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时下“微博热”现象无疑为科普工作开拓了一片广阔的空间。通过对微博传播特性分析,从打造科普微博的权威性、培养科普微博意见领袖、科普微博直播、科普微博开展科普微公益活动或科普微访谈以形成微博围观、科普微博借鉴公安微博的成功经验和科普微博图文并茂真诚互动等6个方面,或结合具体例证,或借他山之石,详尽阐述如何提高科普微博的关注度。提出了只有提升科普微博的关注度,将科普知识通过微博的平台发布,第一时间让更多的人关注、转发、评论和接受,科普微博才能真正让“微言”实现“大义”。  相似文献   

10.
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政府举行了连云港市科普示范基地授牌仪式,连云港市无线电管理处被市政府命名为”连云港市无线电科普示范基地”。近年来,连云港市无管处高度重视无线电科普宣传工作,一直把开展无线电科普宣传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加大无线电科普基础设施投入。无管处先后购置50余件各式设备.完善了相关配套功能设施.建成了近10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2007年.该处被市科协、科技局、教育局联合下文命名为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1.
李传翠  詹琰 《科普研究》2011,6(3):46-54
按照经营管理体制的不同,国内科普期刊可以分为本土科普期刊和引进版科普期刊两种,他们在图片类型的丰富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种类型的差异影响了科学信息的传播。本文以《知识就是力量》、《百科知识》、《环球科学》、《Newton科学世界》为例,对其图片类型进行分析,从而总结他们在科学信息再现、科学信息解释、科学信息补充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中国科普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英  马知渊 《科普研究》2011,6(2):10-11
科普想告诉人们的是一个真实的客观世界,而动画想传达的是人们想象中的主观空间,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当我们把它们联系起来时会发现,科普与动画在自身的特性、彼此间的关系、两者的互动与合力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深的渊源和天衣无缝的默契。动画,具有多种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表现力,作为科普的表现形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刘源俊 《科普研究》2011,6(2):61-66
《科学月刊》创刊已届满40年,其前身是《台湾新生报》的《中学生科学周刊》。本文叙述了《科学月刊》的缘起,回顾其在美国创办及在中国台湾出版的经过,说明其理想、风格与实践,及创刊后所受到的考验。兼论及民间科学社群在台湾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科普与动漫     
路盛章 《科普研究》2011,6(4):23-25
从动漫的基本特征出发,结合国内外动漫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分析说明了我国科普动漫产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和发展前景。并就目前我国建立科普音像(影视和动漫)事业与产韭结合机制的专题,提出了市场化与专业化途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与科普创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总结了近百年来我国学者对“人文科学”的有关论著的基础上,说明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探讨了在科普创作中体现人文精神的方法与技巧;特别是引用了现代著名科普作家的创作实例,佐证了文章的立论。通过本文的论证,可以得出以下3个观点:(1)早在20世纪初叶,已经出现关于科学与人文的论述,已有学者对之加以研讨,并有重要著作;(2)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著名科普作家的创作实践已经自然地融汇了人文精神;(3)科普作品若在传播科技知识的同时,使读者感悟到人的自身价值和尊严,以及“做人的道理”,那就大致做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社会科学文献索引(SSCI) 数据库中能够检索的近400 篇相关文献及部分中国国内研究,系统 考察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近20 年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对公众不接受转基因的社会与心理因素的研究。本文指出, 科学家在转基因传播中忽视了公众的关切,媒体的偏见性报道及科学信息传播与媒体传播的错位,知识在塑造转 基因态度方面发挥的有限作用,以及公众对体制的不信任,是造成他们无法接受转基因的主要原因。在系统梳理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我国科学传播学者在探究和解决转基因这类科学争议题材方面可以开展的 研究方向和可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戴吾三 《科普研究》2011,6(1):89-90
"二度创作"原意是指在遵循原作(如剧本、曲谱)的基础上,演员根据个人理解(或在导演指导下)对原作做的某些新艺术处理。"二度创作"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表现可以差异很大,不乏成功范例,使原作"锦上添花";当然,也有的效果不佳,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8.
19.
英文“科普”称谓探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科普一词大约出现在19世纪中叶,确切的年代还有待于今后去发现。科普观念的产生与科学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有直接的关系。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的提法始盛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其源头还要早。  相似文献   

20.
巫红霏 《科普研究》2014,9(5):91-96
张之杰教授为两岸知名科普写作家和科学史家。20世纪90年代初,因编辑美术书刊,开始研究美术史。1996年起,开展出科学史与美术史会通的道路。2006年,将科学史与美术史会通的文章辑成《画说科学》。该书由20篇通俗文章构成,有些已改写成论文,有些由论文改写而成。作者通常先说明如何从绘画等文物上发现某一课题,再写出抽丝剥茧的经过。《画说科学》的意义,是造就一种科普写作模式,可供有意从事科普写作的科研工作者参考。亦即科研工作者只要以文学之笔,写出解决某一课题的曲折过程,就可能成为一篇有趣的科普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