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零中频接收机凭借其架构简单、易于集成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通信系统和雷达系统,为未来雷达通信一体化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零中频接收机存在I/Q不平衡问题,这不仅会造成通信星座图的偏移,还会引入雷达虚假目标。现有宽带I/Q补偿方法的精度不高,且都集中于后处理,无法做到实时。因此,本文首先建立了宽带I/Q不平衡模型,并提出了一种融合信道化架构和盲估计补偿算法的宽带I/Q失衡校准技术。该技术利用信道化架构将宽带信号划分为窄带信号,并利用盲估计算法对带有镜像信号的子信道进行在线补偿。实验表明,该方法在获得高精度补偿参数的同时,完成了对宽带I/Q失衡的实时补偿。镜像抑制比达到55 dB。  相似文献   

2.
精彩视频视频名称:优化宽带零中频接收器的性能简介:零中频接收器架构由于其适合对超宽带射频(RF)信号进行解调而在无线应用中广受欢迎。这种能力在数字预失真(DPD)发送器中是很重要的。如何实现足够的动态范围是零中频架构一个众所周知的主要问题。DC失调和二阶互调分量均与有用信号同  相似文献   

3.
随着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为了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内灵活的实现超外差宽带数字接收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宽带数字频率综合器的实现方法,可以在宽带高模数转换(AD)采样频率范围内,利用宽带数字频率综合器产生的频率与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下变频相结合,完成需要频点的零中频正交变换,便于宽带数字接收机高灵敏度电子侦察检测.  相似文献   

4.
接收机一直以来都是通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数字化集成电路的发展,高速数字电路的设计逐步代替大部分模拟电路的工作,而收发信道后零中频架构接收电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通用的零中频信道化接收机的实现方法,并且已经在L波段某型通信系统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数字相控阵雷达通道数众多,而零中频架构具有小体积、低成本的优势,介绍了一种宽带零中频收发前端的设计。该方案采用了ADI公司的宽带正交调制器ADL5375作为发射上变频器,宽带正交解调器ADL5380作为接收下变频器,以AD9862的发射路径和接收路径分别作为DAC和ADC。经过硬件软件的测试,幅相不平衡约在0.22 dB/10.2°,镜像抑制比达8.343 dB。各功能模块性能良好,可以作为适合FPGA通用的宽带零中频收发前端平台。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带宽宽、频率分辨率高以及窄脉冲雷达的应用,采用宽带数字接收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对宽带接收机的原理做了详细介绍,并重点讲解了如何利用宽带数字接收机进行窄脉冲的测频。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适用于窄脉冲信号的测频。  相似文献   

7.
零中频射频接收机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零中频(ZeroIF)或直接变换(Direct-Conversion)接收机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和易于单片集成的特点,正成为射频接收机中极具竞争力的一种结构。本文在介绍超外差(SuperHeterodyne)结构与零中频结构性能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零中频结构存在的本振泄漏(LOLeakage)、偶次失真(Even-OrderDistortion)、直流偏差(DCOffset)、闪烁噪声(FlickerNoise)等问题,并给出零中频接收机的设计方法和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8.
讨论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机调谐解调器采用零中频方案与采用第二中频方案的区别,介绍了零中频方案的电路结构以及采用零中频方案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LTE作为一个革命性的宽带移动通信标准,从频域、空域等维度对空间信道进行了深度挖掘,同时采用了自适应系统设计和简洁全IP的扁平网络架构,提供了强大的时频资源。面对极度灵活的系统,在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些时频资源、如何实现真正的同频组网等方面仍存在挑战,需不断努力才能充分发挥LTE技术的预期潜力。本文分析了3GPP长期演进(LTE)标准的技术创新点以及研发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OFDM)信号,提出了一种低成本、小体积的接收机设计方案。采用零中频下变频技术,简化了接收机电路结构,并且通过对影响接收性能关键技术指标的分析,证明该设计能够满足OFDM信号接收解调要求。介绍了一种宽带全直流耦合驱动电路的设计方法,为下变频电路和采样电路间的提供可靠连接,解决含直流宽带信号传输中普遍存在的直流漂移和增益稳定问题。通过实际测试结果验证了接收方案的正确性和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