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毫秒爆破在地方煤矿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如林 《煤》2002,11(2):10-12
介绍了地方煤矿中全断面一次毫秒爆破的爆破器材、掏槽方式、炮眼布置、装药结构和起爆方式等爆破参数 ,分析试验结果 ,指出这种爆破的优点、存在问题及主要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2.
论述煤和半煤岩巷采用中深孔全断面一次毫秒爆破的爆破器材、掏槽方式、炮眼布置、装药结构和起爆方式等爆破参数,分析试验成果,指出这种爆破的优点、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促进这项成果的推广。  相似文献   

3.
该文针对提高炮采工作面落煤质量,合理选择炮眼布置方式、炮眼间距和角度及起爆顺序、起爆长度的确定、装药的计算等爆破参数的优化,进行了技术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陆丰核电站二期工程爆破过程中,首先通过对单式起爆网路和复式起爆网路的实效分析,得出复式起爆网络爆破效果优于单式起爆网络,然后,对复式起爆网路的基本组成、连接方法以及连接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对复式起爆网路的可靠度进行了计算。工程实践表明,采用多点过桥式的复式起爆网路,可靠度较高且爆破效果良好,能满足核电站的爆破需求,可为类似爆破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大、中型露天煤矿爆破中,实现起爆网路毫秒微差起爆与网路设计有密切关系,正确的起爆网路和微差时间可以有效地增加安全性,提高爆破效果。  相似文献   

6.
起爆方式对微差爆破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卢志飞 《采矿技术》2004,4(2):92-94
简述了微差爆破挤压落矿机理,对不同起爆方式的微差爆破挤压落矿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在重要采场或较难爆破的采场使用微差爆破挤压落矿方案时,宜采用双重起爆方式;而爆破条件好的易爆采场可以采用单起爆方式.  相似文献   

7.
不同起爆方式对台阶深孔爆破效果有很大影响。利用ANSYS/LS-DYNA对不同起爆方式下岩石爆破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应力云图和应力变化曲线表明:全装药段同时起爆和孔底起爆优于两端和中间起爆方式,台阶顶部和底部岩石破碎情况明显提高,有效减少爆破根底,有利于形成平整的台阶面;全装药段同时起爆较其他起爆方式具有较大优势。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作业习惯等因素,露天深孔爆破宜采用孔底起爆方式。  相似文献   

8.
煤巷掘进毫秒延期全断面一次爆破反向起爆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毫秒延期全断面一次爆破反向起爆技术的安全性、爆破效果两个方面的试验研究,证明反向起爆技术在安全方面优于正向起爆,在爆破效果方面比正向起爆有很大的提高,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提高了爆破效率。  相似文献   

9.
结合某金矿矿岩破碎易风化和遇水崩解的特点,为了更好的控制易风化破碎岩体露天采场矿体位移和降低爆破振动对边坡的影响。利用矿业软件Surpac布置矿区爆破孔、爆破软件ShotPlus进行爆破网络设计,对岩移方向、单孔起爆时间、起爆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ShotPlus模拟实现高精度爆破,确保爆破顺序及岩体移动方向按照预期进行,矿区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精度导爆管起爆,使起爆间隔时间小于8ms的炮孔降到最少,有效降低了爆破对边坡岩体的振动破坏,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从岩石的破碎机理、模拟爆破和模拟实验及现场试验结果等方面论述了反向起爆较之正向起爆的优越性 ,建议修订爆破规程有关内容以推广反向起爆。  相似文献   

11.
坑道出口现场爆破模型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嘉乐  杨泽进  李义 《煤炭学报》2013,38(1):97-102
针对某坑道出口爆破工程,研究决定采用“预裂爆破成型,平面药包分层剥离、定向抛掷”的爆破方案来解决坑道出口的可控爆破破碎和抛掷问题,采用“预留缷碴坑,抵抗层双向抛松,一次成型”的爆破方案来解决坑道出口两侧临空岩壁单向抛掷问题。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时效性,根据工程环境地质条件及坑道几何参数,由爆破相似律确定试验爆破模型主要设计参数与试验爆破参数,进行现场爆破模型试验。试验结果得知爆后坑道出口全部贯通,洞口成型较好,岩石抛掷距离达到了设计要求。表明该爆破方案试验设计合理可行,爆破设计参数选择正确,得出了该爆破方案能实现坑道出口爆破的快速疏通,试验为坑道出口爆破提供了设计参数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预裂爆破是一种控制爆破,为保证预裂爆破的良好效果,需要对岩石裂纹扩展情况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孔距和不耦合系数等爆破参数对岩石双孔爆破裂纹扩展规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随着不耦合系数的增加,主裂隙的平均长度先增大后减小,孔壁所承受的冲击压力显著减小;双孔连线中点处的拉伸应力随孔间距的增大而降低。但是随着不耦合系数及孔距增大,双孔裂纹难以贯通,不能够达到预期的预裂效果。合理确定不耦合系数以及孔距,这对矿山爆破严格控制装药量,科学布置炮孔等采取合理的爆破参数精确的控制爆破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直接影响爆破效果的炮眼间距、水平角、装药量、起爆顺序等爆破参数进行了试验与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煤体爆堆块度分布的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永江  王来贵  何峰 《煤炭学报》2005,30(3):337-339
根据分形几何理论得出爆堆块度分布和块度分维数的关联关系,然后根据现场爆堆块度分布建立爆堆块度分维值与爆破参数的关系, 从而达到指导人们进行爆破参数优化,控制煤体爆破块度,进行爆前的块度估算和块度预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参数优化GA-ELM模型在露天煤矿抛掷爆破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有效指导露天煤矿制定正确生产计划,提高露天煤矿抛掷爆破预测的准确率,在分析露天煤矿抛掷爆破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试错法"确定模型最优隐含层节点参数,进而提出一种参数优化后遗传算法(GA)和极限学习机(ELM)相结合的抛掷爆破预测模型。选取网络的输入输出相关参数,针对现有ELM输入权值矩阵和隐含层偏差,采用遗传算法对其进行优化选择;利用某露天煤矿抛掷爆破监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实例分析,并将RBF,BP,SVM,GA-BP模型预测结果与该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引入Weibull模型,通过预测控制参数ɑ,β模拟爆堆形态。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试错法"确定GA-ELM模型最优隐含层节点数为39,有效降低系统的仿真误差,该参数下仿真误差值为0.137 7;(2)相较于传统ELM预测模型,通过遗传算法优化后,有效抛掷率,松散系数以及抛掷距离均得出更小的均方误差MSE值(0.258 0,1.748 5×10-4,3.618 4)和更高的决定系数R2值(0.986 4,0.995 3,0.970 6),改进后的GA-ELM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和泛化能力;(3)通过与其他智能算法如BP,RBF,SVM,GA-BP相比,改进后的GA-ELM测试结果(均方误差,决定系数,仿真误差)明显优于其他预测模型,有效提高预测精度;(4)利用训练完成的GA-ELM网络预测爆堆形态时,控制参数a,β的预测误差均未超过5%,预测爆堆曲线接近真实爆堆曲线。  相似文献   

16.
在遵义县新材料工业园区平场工程土石方开挖中,为了达到良好的爆破效果,需对爆破参数进行优化研究。首先根据目前所采用的生产设备和爆破器材确定了中深孔台阶爆破所需优化的参数,利用BP神经网络以岩石性质参数、爆破现场条件以及爆破效果要求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以需优化的爆破参数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出层,然后以25组经典数据分析了模型参数的选取并进行了神经网络训练验证了网络的有效性,最后将现场参数输入神经网络得到了满足生产要求的爆破参数,达到了良好的爆破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按照业主要求的限定倾倒方向爆破拆除一座45m高的倾斜砖烟囱,通过理论计算出烟囱爆破切口纠偏角为14°,根据经验计算和参考类似工程,确定了切口圆心角为200°、高度1.2m及其他爆破参数,并采取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爆破后倾斜烟囱倒塌方向和距离与设计完全吻合,对近在咫尺的建筑物没有造成任何影响,为类似爆破工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分次分段浅孔沟槽控制爆破技术及在爆破拉底平整的应用,为保护离爆区10m远的高压电线,对爆破参数和起爆网路进行了安全计算和优化,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结果显示,爆破后未对高压电线及周围建筑物产生任何破坏,达到了预期效果,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徐明  朱冬 《中州煤炭》2020,(6):16-19,24
煤矿井下爆破是目前巷道掘进的一种重要方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爆破过程中经常出现拒爆和残爆,严重影响煤矿井下的安全生产和施工进度。为了减少井下残拒爆,首先从普适准爆条件、爆破网路准爆条件2方面着手,对串联、串并联网路参数准爆条件和发爆能力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发爆器、电雷管、爆破母线等爆破器材基本参数,对一次起爆雷管数量进行分析,得到了煤矿井下爆破一次起爆雷管数量和爆破网路连接方式的准爆条件,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煤矿爆破安全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physical, technical, and technological aspects of the shooting of water wells with the use of short-delay blasting,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well operations by a factor of 2–12. The experimental use of short-delay blasting is described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new technology is compared to other blasting techniques. The S. I. Subbotin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Kiev, Ukraine Translated from Fiziko-Tekhnicheskie Problemy Razrabotki Poleznykh Iskopaemykh, No. 3, pp. 71–80, May–June, 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