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科研、设计和矿山开展了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新工艺的试验研究工作,由于全尾砂充填料的浓度高达80%左右,所以输送工艺和输送设备是全尾砂充填的关键问题。西德PM公司为格隆德铅锌矿研制成功了用于全尾砂充填的高压充填泵?解决了高浓度全尾砂充填料的输送问题。  相似文献   

2.
某矿山目前采用立式砂仓自然沉降后的粗粒级尾砂进行自流胶结充填,存在充填体泌水量较大,凝固时间长,强度低等问题。针对该矿山现有充填方式存在的问题,结合膏体充填的优势,开展了该矿山尾砂似膏体充填配比试验研究。主要对该矿山全尾砂和分级尾砂进行了物化性质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全尾砂和分级尾砂似膏体充填配比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2种尾砂充填体的坍落度、泌水率以及单轴抗压强度等指标,结合矿山生产对充填体强度的要求,确定满足生产要求的最佳配比。研究结果表明:充填骨料采用全尾砂较分级尾砂效果好,全尾砂充填体强度能满足矿山生产需要,并根据矿山生产实际,提出了全尾砂似膏体充填配比方案。  相似文献   

3.
《煤炭技术》2017,(6):101-104
为了给充填系统总体规划及充填系统运行参数提供依据,在实验室进行全尾砂与分级尾砂充填体强度及沉降性能的对比分析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在起始浓度(40%)下,分级尾砂的沉降性能要优于全尾砂充填体。增大灰砂比对于提升充填体强度的效果:全尾砂要优于分级尾砂,在养护初期时,分级尾砂优于全尾砂,而在养护后期,全尾砂充填体要明显强于分级尾砂。同时,3种因素对于提高充填体力学强度效果而言,养护龄期灰砂比浓度。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玲珑金矿无尾矿山建设,进行了全尾砂充填研究。针对玲珑金矿充填倍线高的特点,重点研究了全尾砂充填管道与管网设计、充填站建设、空区及废旧巷道充填工艺、充填挡墙设计和充填接顶工艺,成功实现了全尾砂充填。结果表明充填站布置合理,充填挡墙可有效封堵充填料浆,脱水效率快,空区及废旧巷道充填接顶效果好。全尾砂充填工艺在玲珑金矿的成功应用,为类似无尾矿山建设提供了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5.
全尾砂充填可解决两个问题:增加充填料来源和免去为细尾砂筑坝堆放。因此,美国、南非、加拿大、德国和中国等对全尾砂充填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本文按照其发展过程介绍了动电固结工艺、全尾砂井下离心脱水泵送充填工艺、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管道自流输送工艺和膏体泵送充填工艺,并对这些工艺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全尾砂泵压充填采矿法技术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树楠  杨焕文 《矿冶》1997,6(2):1-5
本文以某矿为实例简要介绍了高浓度全尾砂泵压充填采矿法技术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分析全尾砂物化性质、脱水特性的室内试验、高浓度全尾砂充填料管道输送流变试验和全尾砂充填体的强度试验,确定了该矿采用高浓度全尾砂泵压充填采矿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下金属矿山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将选厂全尾砂充填到井下,可减少甚至取消尾砂在地表存放用地,解决因尾砂堆存带来的环境污染,节约尾矿库的建设和管理维护费用,同时又可满足充填采矿的要求.近十多年来,全尾砂充填技术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结合实例较详尽的介绍了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就其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提高尾砂充填利用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使用大型无轨设备盘区分层充填采矿要求 ,使用高效分级技术对全尾砂进行脱泥处理 ,提高尾砂的渗透性能和胶结质量 ,全尾砂料浆充填分层下部 ,高浓度脱泥尾砂料浆充填分层上部 ,从而显著提高了尾砂充填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尾砂利用率低下的问题,金山湾家坞矿区拟采用全尾砂来替代原有的废石和分级尾砂充填。基于此,需要对全尾砂中大量水进行脱水处理,因此开展了全尾砂充填脱水模拟试验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全尾砂充填快速脱水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定高度和不定高度分次充填渗透脱水情况进行试验研究,检测了渗水量、脱水含泥情况、脱水尾砂含水率等试验参数,探究出了金山金矿全尾砂脱水规律,建立起金山全尾砂滤水管渗透脱水的经验模型,为井下特大空区群充填脱水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南京铅锌银矿全尾砂胶结充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南京铅锌银矿原有充填系统充填浓度低、胶结充填强度低、细粒级尾砂无法进入采场,且地表环境不允许尾砂排放的问题,开展了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研究,实现了全尾砂充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