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更新教育观念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更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是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前提。在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正确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采取“加强基础,强化理论应用”,“注重实践,强化工程能力培养”,“产学研合作,适应行业需求”等培养途径,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经济条件下工程教育的发展需求,结合传统特色工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现有工程教育的不足。以未来工业界对工程人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各层次高校相关学科专业要根据自身特色、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与时俱进、人才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理念,构建"工程范式"专业结构,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工程专业能力与评价体系建设。以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为契机,立足自身,借助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3.
通过创建工程文化教育基地,共建工程文化系列课程,创新“双导师”师资队伍,搭建专业思政教育实践平台,开展工程文化系列活动,构建以工程文化教育为载体的工科专业思政教育新路径。着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人文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工程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实现全方位、多途径工程文化育人。  相似文献   

4.
基于新形势下对复合型工程人才的需求,培养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促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在研究生课堂教育教学中加强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培养,为中国制造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接国际工程教育质量标准,满足国家、社会、市场对高等工程人才的需求,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国际化进程,提高北京科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结合实际情况,紧跟国际、国内工程教育大思路,率先投入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从2011年起,启动了工科专业申请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理念的认识、内涵把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上取得了明显实效。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科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现代工程的发展对工程人才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工程教育必须面向工程实践,适应现代工程发展的需求,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培养满足工程实践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定设置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是国家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迎接21世纪挑战的一项跨世纪教育工程。笔者认为,“211工程”重在建设,学科建设是其三大建设内容之一,而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是以学科为基础。高等学校学科队伍的主体是教师和其他专职研究人员,队伍的组成是以稳定的学术方向和研究项目为依托。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211工程”建设需要的学科队伍,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上层次、上质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程项目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大量多学科交融的复杂工程问题,社会对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为使专业基础类课程教育回归大工程教育的本来涵义,有必要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以机械与材料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类课程——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为例,通过紧抓教学核心、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室建设、拓展材料研究实训专项训练、举办各类技能竞赛,以及搭建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平台等多种具体教学实践手段,提升本科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不够完善、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等实际问题,提出重视比较教育的功能与作用,运用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于工程教育研究,以有利于拓展思路、开阔眼界,认识和解决高等工程教育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角色,高等工程教育如何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变革和发展,工业企业界如何对工程教育提出恰当的需求并形成与工程教育良好的互动关系,怎样提高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钢结构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钢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术课程.根据建筑钢结构技术领域的发展和需求,以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变为前提,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为重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实施了“钢结构设计”课程的精品化建设。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成效显著.形成了结合学科特点、具有鲜明实践特点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