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电解法抽取钢中氧化物夹杂的电解电流、电解时间、电解液酸度等电解条件,及钢中氧化物夹杂的测定方法,并利用化学分析方法对氧化物夹杂中各分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2.
用电子探针、X射线分析、同位素示踪法考查了实验方法。证明稀土硫化物、稀土氧化物在电解分离过程中是稳定的,稀土金属间化合物被分解进入溶液。用电解分离一放射性计数测量法测定了16MnRe钢金属相中的稀土含量。结果表明,金属相中的稀土含量随钢中稀土总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稀土总含量≤0.14%时,金属相中的稀土含量≤6.4×10~5%。  相似文献   

3.
熔盐电解固态氧化物制备难熔金属及合金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了熔盐电解固态氧化物制备金属(FFC法)的基本原理,并综述了利用FFC法制备难熔金属及合金的最新进展,分析了FFC法的优点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如果FFC法的电解速度和电流效率得以提高,电解固态氧化物直接制备金属及合金将具有很好的工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熔盐电解固态氧化物技术在稀有难熔金属制备方面的应用,结合Ti的制备分析了FFC法的发展、工艺特点以及所面临的问题,重点阐述了导电性对FFC法生产的影响。以太阳能级硅(SOG-Si)的制备和多孔膜有效应用为例介绍了熔盐电解固态氧化物技术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熔盐电解固态氧化物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室温离子液体中电脱氧制备金属及合金,是实现冶金过程绿色生产的新方法,电解固态氧化物技术的应用有着很好的工业化前景,但要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电子探针和X射线分析研究了溶解在钢中的稀土、铈-铁金属间化合物和稀土夹杂物在电解分离过程中的行为。实验结果说明稀土硫化物和稀土氧化物在非水溶液电解分离过程中是完全稳定的。铈-铁金属间化合物和溶解在钢中的稀土以离子状态进入电解液。当电解液中铈离子的浓度大于7.87×10~(-5)mol/l时,溶液中将产生铈的氢氧化物沉淀。在进行稀土夹杂物的定量分离时,应选择适当的过滤方法。  相似文献   

6.
钢中细小夹杂物的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氧化物冶金领域中研究最为广泛的钛脱氧产物为例,通过扫描电镜(SEM)对金相试样和电解夹杂物的观察,大样电解萃取夹杂物后X射线衍射(XRD)分析,金属薄膜法制样的透射电镜(TEM)分析,采用离子减薄技术后的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和通过采用RTO法制样的透射电镜分析,对细小夹杂物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内部结构和物相组成的研究进行了探讨。实践表明,小样电解是提取钢中细小夹杂物的最好方法,而大样电解可能对夹杂物造成损害。微米级夹杂物采用金属薄膜法制样比较困难,但采用离子减薄后,在SEM下可清晰的观察夹杂物的内部结构并采用EBSD分析其相组成。  相似文献   

7.
利用电化学原理,对C72D2钢中氧化物夹杂周围微区进行电解萃取,将电解后的夹杂物进行SEM观察。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真实地显示C72D2钢中氧化物夹杂的三维形貌,并且费时少,操作简单,可为钢材质量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钢中氧的控制及氧化物冶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分析了钢中氧的行为和降低钢中氧化物夹杂的措施.分钢种和厂家(新日铁、JFE、POSCO、宝钢、武钢和鞍钢等)统计了世界纯净钢生产先进指标.讨论了采用氧化物冶金技术生产的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性质和晶内铁素体的形核机理,简述了氧化物冶金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结合济钢生产实际 ,利用大样电解技术分析了大型氧化物夹杂在吹氩、中间包和连铸坯不同部位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同时提出了适当延长吹氩时间、控制好钢水液面和对长水口进行优化设计等减少钢中大型氧化物夹杂含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氟化体系氧化物电解金属钕的工业生产中,采用调整熔盐配比和适当提高氧化钕利用率的方法,可改善金属钕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史美伦  段贵生 《河南冶金》2010,18(5):1-4,22
氧化物冶金是利用钢中细小非金属夹杂物诱导晶内铁素体形核细化晶粒的新技术。应用氧化物冶金技术已成功开发出了高强度高韧性的非调质钢和低碳钢。文章讨论了氧化物冶金类型钢的显微组织特征,分析了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性质和晶内铁素体的形核机理,简述了氧化物冶金技术的应用前景。利用钢中细小的氧化物,通过促进晶内针状铁素体形核明显改善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成为大线能量焊接用钢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炜 《有色冶炼》2001,30(4):35-36,40
在氟化体系氧化物电解金属钕的工业生产中,采用调整熔盐酯比和适应提高氧化钕利用率的方法,可改善金属钕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在923K、LiCl熔盐中,通过两电极体系直接电解还原CeO_2-5NiO、CeO_2-2.5Bi_2O_3、CeO_2-5ZnO三种混合氧化物制备相应的金属间化合物。从热力学上计算了3种混合氧化物的理论分解电压,并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其电化学行为,验证了电解还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混合氧化物分别在3.2V被直接电解还原4h,NiO、Bi_2O_3、ZnO均能在CeO_2发生还原反应前生成对应的金属单质,然后促进CeO_2还原。得到的电解产物分别为CeNi_5/Ni、CeBi/Bi、CeZn_5/Ce_3Zn_(22)/CeZn_3。3种电解产物的微观形貌分别为絮状、堆积状和块状。  相似文献   

14.
电源频率对电渣重熔锭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立忠  杨海森  李正邦 《钢铁》2008,43(9):33-0
 研究了不同频率对电渣锭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电源频率的降低导致了渣池电磁搅拌的强烈,促进了渣池的温度均匀,因而降低了金属熔池深度;随着电源频率的降低,铸锭中的氧含量明显增高,这主要是由于在渣池中的部分氧化物发生了电解反应,导致了氧进入钢中,增加了钢中的夹杂物含量。  相似文献   

15.
熔盐电解制备钛锆合金及其反应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熔盐电解法由ZrO_2与TiO_2混合氧化物(Ti, Zr原子比为1∶ 1)一步制备出了TiZr合金, 并探讨了反应机制. 温度为900 ℃, CaCl_2熔盐中以烧结的ZrO_2与TiO_2混合氧化物为阴极,石墨棒为阳极, 3.1 V恒电压电解, 制备出了钛锆合金. 结果表明, 所得产物的组分与投料比例一致, 钛、锆为无限互溶的固溶体, 电解反应是由外向内进行的. 其合金化历程为: 部分ZrO_2先生成CaZrO_3, 然后继续脱氧还原为锆的低价氧化物直至还原为金属锆, 一旦有金属锆生成, TiO_2在金属锆上直接电解还原形成钛的低价氧化物, 直至生成金属钛后与锆形成固溶体; 其余ZrO_2, TiO_2先形成CaZr_mTi_nO_x, 然后直接脱氧还原为TiZr.  相似文献   

16.
金属锆的制备方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描述了金属锫的主要性质和应用,分析比较了镁还原法、熔盐电解法和氧化物直接电化学反应制备金属钛的工艺(FFC法)的工艺流程、产率和纯度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镁还原法的发展方向是方法的连续化以及氯化镁电解循环使用;熔盐电解法应致力于保持电解过程的连续和电流效率的提高;FFC工艺需进一步提高脱氧速率和电流效率.  相似文献   

17.
用电化学还原法从固体TiO2中提取金属钛是一种流程较短,成本较低的新工艺。通过改变电解时间,用SEM,EDS,XRD等方法分析电解产物的结构及组成变化来研究电化学还原法制备金属钛的反应历程及反应机制。XRD分析结果表明TiO2电化学还原过程是由高价氧化物向低价氧化物逐步进行的。在电解12 h的情况下,还原产物的变化情况如下:TiO2——Ti10O19+Ti4O7+CaTiO3(Magnéli相)——Ti3O5+Ti2O3+CaTiO3——TiO+CaTiO3——Ti+TiO——Ti。对阴极产物断面的SEM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电解产物的内层由致密变得疏松,并出现相互连通的多孔结构;颗粒不断长大,其外形趋于光滑;内外层结构逐渐均匀。电解12 h后,得到金属钛,氧含量是0.28%。反应过程中出现的CaTiO3是由熔盐中饱和的CaO与电极表面未还原的钛的氧化物反应形成的;在TiO2的电化学还原过程中,氧的离子化机制和钙热还原机制是同时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氧化物熔盐电解工艺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稀土氧化物熔盐电解试验数据分析,建立了氧化钛熔盐电解过程的回归分析数学模型,并结合电解过程对所得方程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对电解过程进行数学模拟,提高电解工艺控制精度,为实现稀土氧化物熔盐电解自动化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LiCl-KCl熔盐中,采用熔盐电解法还原钛铁矿,研究了电解时间、槽电压及电解温度对还原钛铁矿的影响,探讨了在熔盐中钛铁矿电解脱氧的机理。结果表明,钛铁矿还原优先生成铁,钛氧化物由高价到低价逐步还原,而未得到金属钛及其合金,说明在LiCl-KCl熔盐中,TiO的脱氧还原是钛铁矿熔盐电解生成金属钛及其合金的反应限制性步骤。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混合稀土氧化物坩埚的制备及其在稀土氧化物熔盐电解中作为金属接收器的使用效果。讨论了此材料在熔融稀土金属和熔融氟化物电解质中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以及绝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