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宁  张久兴  岳明  王超群 《稀有金属》2004,28(2):326-329
用Rietveld法模拟计算稀土双相永磁合金Nd2Fe14B/α-Fe的X射线衍射谱(XRD),并根据多相体模型与无标定量相分析法确定各物相的含量。此外,通过结构精修也可以进一步提取诸如纳米晶尺寸等微结构信息。对一组快淬Nd2Fe14B合金经700℃和不同时间退火(晶化处理)的样品进行α-Fe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实测结果与实际工艺相吻合。该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稀土双相永磁合金如Pr2Fe14B/α-Fe(或Fe3B)的相含量测定与微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2.
庞启航  唐荻  赵征志 《工程科学学报》2015,37(11):1442-144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热轧后双相钢的微观组织进行分析,用Image-Pro Plus软件测定双相钢微观组织中各独立相的体积分数.根据多相材料中间混合法则和Swift方程,建立热轧双相钢微观应力-应变模型,并用DP590和DP780钢单向拉伸曲线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应力-应变关系微观模型基本阐明热轧双相钢微观组织参数与宏观力学性能的内在联系,能够准确地描述材料的变形行为,同时很好地预测热轧双相钢宏观的拉伸曲线.   相似文献   

3.
采用γ单相区和γ+α双相区轧制并淬火工艺以及双相区再加热-淬火-碳配分(IQ&P)工艺,研究预处理组织对低碳钢室温状态多相组织特征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用低碳钢经两种工艺轧制并淬火处理,获得马氏体和马氏体+铁素体的预处理组织,再经双相区IQ&P工艺处理后均获得多相组织.马氏体预处理钢的室温组织由板条状亚温铁素体、块状回火马氏体以及一定比例的针状未回火马氏体和8.2%的针状残余奥氏体组成;马氏体+铁素体预处理钢由板条状亚温铁素体、块状和针状未回火马氏体以及14.3%的短针状或块状残余奥氏体组成.在相同的双相区IQ&P工艺参数下,预处理组织为马氏体的钢抗拉强度为770 MPa,伸长率为28%,其强塑积为21560 MPa·%;而预处理组织为马氏体+铁素体的钢抗拉强度为834 MPa,伸长率增大到36.2%,强塑积达到30190 MPa·%,获得强度与塑性的优良结合.   相似文献   

4.
MA岛是某些钢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钢中MA岛的含量对钢的韧性、强度等力学性能有一定影响。本试验针对MA岛定量方法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定量时首先对试样进行精细抛光和着色侵蚀,使MA岛侵成白亮色;然后用共聚焦显微镜采集图片,MA岛和基体组织对比黑白分明。接着利用中科仪的Sisc- Ias8金相分析软件根据二值分割进行定量,得出MA岛定量结果;最后描述了定量方法在双相钢中的应用。结果表明,MA岛定量技术弥补了以前定量分析方法的不足,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出钢材组织中MA岛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5.
双相不锈钢高温微观变形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高温显微镜(CSLM)等设备对双相不锈钢的高温拉伸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双相不锈钢的热塑性变形机理,得出影响双相不锈钢热塑性的主要因素有:相界结合力、组织形貌和两相力学性能的差异。指出在双相不锈钢热加工时,增强相界结合力、优化组织形貌或减小两相力学性能差异,可有效改善双相不锈钢的热塑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多相钢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轧或冷轧钢板的冷成形是汽车生产的必需工序.抗拉强度大于500MPa的微合金化高强度低合金钢板(HSLA)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生产.然而,双相钢以其十分优异的成形性而同样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此类具有双相或三相显微组织的钢板是采用各种生产工艺路线或热处理工艺以及对应的化学成分的调整而生产的.相变诱导塑性融入双相钢中,进一步提高了钢板的使用性能.生产上述各类钢的最佳工艺是通过铌进行微合金化.铌能细化显微组织,从而提高钢板的机械性能.随着铌加入量的增加,不仅使钢板强度提高,而且可提高延展性,使钢板抗拉强度与延伸率乘积成幂指数增加.因此,具有最佳性能的多相钢也依赖于铌的微合金化.  相似文献   

7.
35SiMnMoV钢多相复合组织的冲击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益龙  雷Min 《钢铁》1994,29(1):37-41,71
本文通过热处理、示波冲击、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35SiMnMoV钢的多相纤维状复合组织、马氏体加铁素体纤维状组织和以粒状贝氏体为主的复合组织,进行了力学性能对比和冲击断口形貌、复合组织形态的观察;研究了不同复相组织的裂纹萌生功与扩展功;并测定了组织中的奥氏体体积分数。结果表明:前者在低温回火或未回火状态下,与调质态的纤维状双相组织和回火态的粒状贝氏体复合组织相比,在等强度下,具有更高的冲击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优化后的临界区再加热-淬火中温等温(T1、T2)热处理工艺,对具有不同前躯体组织的(0.22/0.17)C-(1.91/1.85)Mn-(1.32/0.94)Si两类热轧6 mm钢板分别进行处理,获得了具有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以及弥散分布于原奥氏体晶界、相界等处的残余奥氏体所构成的多相组织.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以及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技术等对不同热处理阶段钢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表征.结果证实,采用不同的前躯体组织设计可以很好地调控临界区再加热逆转变奥氏体的组织形貌、比例以及碳含量,进而通过后续处理来实现对钢中多相组织的调控.前躯体为马氏体的0.22C钢,经T1工艺后获得了以针状铁素体为基体的多相组织,其强塑积超过了30 GPa·%;前躯体为铁素体+马氏体的0.17C钢经T2工艺后获得了以块状铁素体为基体的多相组织,其强塑积超过了27 GPa·%.   相似文献   

9.
辐射分选机的标准源曲线广泛应用于选矿实践,利用这些曲线对分离过程的选择性、选机灵敏度的漂移和涨落等进行定量评价,可以提高其信息价值。标准源曲线(图1)描述不同品位标准源(C)选为精矿或尾矿的概率(P精或P尾)与选机所确定的、用品位表示的调整值(μ)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标准源曲线与重选常用的特龙普曲线(分配曲线)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0.
陈庆 《冶金分析》2018,38(10):63-67
双相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而马氏体/铁素体的含量对其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实验调节淬火温度制备了不同马氏体体积分数的双相钢,采用金相显微镜对马氏体/铁素体组织形貌及分布进行了定性观察;其次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并结合高斯拟合,发现马氏体/铁素体衍射花样衬度呈双峰分布,据此对钢中马氏体体积分数进行了定量统计。结果表明:淬火温度为730℃时,马氏体体积分数仅为19.09%。随淬火温度增加,双相钢中马氏体含量提高;于790℃淬火时,马氏体体积分数达到30.96%,提高了62%。此外,对试验双相钢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随淬火温度升高,双相钢的抗拉强度明显提高,屈服强度也呈上升趋势,这主要与马氏体含量增加有关;而双相钢延伸率显著降低,这主要是由于铁素体含量减少,且形貌由利于变形的针状转变为多边形所致。  相似文献   

11.
Non-crystallographic symmetry (NCS) can be used to improve, extend or find ab initio phases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set of observed structure amplitudes, resulting in an interpretable electron-density map. The simplest application is merely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phases by cyclically averaging the electron density, Fourier back-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ified map, and recomputing a new map with the newly found phases. The first sophistication of this procedure is to phase extend, in successive small steps,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phase information to higher resolution, where only observed amplitudes were previously available. A further sophistication is to initiate the phase extension from very low resolution where a simple geometric model, or an electron microscope image, w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chosen resolution. A number of recent examples of virus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exist where such ab initio phasing was successful. The ultimate ab initio phase determination would be to extend phases given only an estimate of the F(000) term.  相似文献   

12.
Zn-Al-Mg镀层钢板具有优异的切口保护性能和耐大气腐蚀性能,但Zn-Al-Mg镀层的相组成至今尚存在争议。为了更好地控制Zn-Al-Mg镀层结构、镀层钢板的成形性和耐蚀性,利用SEM、XRD、GDS和TEM等设备分析了Zn-Al-Mg镀层钢板的微观组织,确定了Zn-Al-Mg镀层是由Zn、Al和MgZn2三相组成。通过TEM分析发现,Zn-Al-Mg镀层与钢板的界面存在厚度为0.01 μm的Al-Fe合金层和厚度为0.1 μm的Zn-Mg合金层。  相似文献   

13.
杨光  徐安军 《中国冶金》2019,29(5):28-32
为了进一步解决铁钢包烘烤器在烘烤过程中烟气抽吸问题,提出了多喷管二段式扩压引射器结构,并利用Fluent软件对新型引射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喷管数量以及二段式扩压结构对烟气引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管数量的增加,接受室内工作流体产生的低压区更为明显;喷管数量的增加使得混合室内工作流体与烟气混合更为均匀,流速分布范围减小;二段式扩压结构消除了单级扩压室出口的速度死区或回流区,扩压效果更加明显。引射器整体引射效果得到极大改善,四喷管二段式扩压结构的引射器在工作流体相对压力为0.3 MPa、烟气相对压力为200 Pa的情况下,引射系数高达1.42。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酸性NaCl溶液中双相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以含微量稀土Ce的UNS S31803双相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阳极极化和交流阻抗相结合的方法测试其在NaCl + HCl混合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利用扫描电镜(SEM)观测腐蚀后的形貌特征,采用电子探针(EPMA)检测合金元素与杂质元素的分布特征,分析Ce元素的加入对双相不锈钢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钢中存在两相的选择性腐蚀并伴有局部点蚀,其中铁素体相是腐蚀较严重的相;阳极极化测试与交流阻抗测试结果相吻合,Ce拓宽了试验钢的钝化区间;Ce通过净化钢液、降低S和P元素在相界的偏聚及使Cr、Ni和Mo等合金元素在两相中的分布更均匀等作用,提高了钢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5.
李生存  于洋 《中国冶金》2016,26(12):26-30
某酸轧机组在生产双相钢时发现冷硬卷表面有条纹缺陷,为确认条纹的来源和构成,跟踪生产了两批双相钢。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酸洗前后带钢表面条纹区域和非条纹区域的形貌和成分,结果发现,酸洗后带钢表面的条纹和热轧卷表面的条纹具有相似的成分构造和形貌。追溯分析,判定条纹产生于炼钢机械火焰清理板坯表面的过程中。当火焰清理发生漏清现象时,残留的氧化层随热轧轧制过程被压碎裹入带钢后形成条纹,条纹处严重的氧化层在酸洗过程中无法彻底消除,导致冷硬卷降级,还会损伤轧辊,对酸轧批量稳定生产双相钢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解析炼焦煤的镜质体反射率及其分布图,阐述了各类混煤的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的形态和特征,提出一种直观辨别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图中凹口的方法。分析了各类混煤在炼焦配煤中的作用——天然的简单无凹口混煤可视为单一煤层煤;1个凹口的相同煤阶的混煤可视为简单无凹口混煤;天然的1个凹口的相邻煤阶的混煤可视为介于两种相邻煤阶间的一种过渡性煤种;1个凹口的相间煤阶的混煤其适配性不好,配入后会导致焦炭质量波动;2个及2个以上凹口的混煤多为人工混配制得,其适配性较差,对配煤炼焦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各类混煤在新资源开发引进过程中应着重考察其与现行配煤体系的适配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SEM与EBSD技术研究Nimonic 80A高温合金螺栓的组织织构特点,并对不同温度下的高温应力松弛行为及组织织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金中γ相组织未形成显著织构,晶粒取向择尤情况与晶粒尺寸无对应性。合金中第二相主要为γ′相与Cr的碳化物,γ′相在基体中弥散分布,而Cr的碳化物分别在晶界析出和沿螺栓轴向“链状”分布,其分布特征与γ晶粒组织及取向无显著关联性。应力松弛前后,晶粒组织、碳化物分布及织构均无明显变化,但γ′相发生了一定的粗化。载荷一定时,温度对应力松弛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即较高温度下样品的应力松弛率较高。较高温度下位错滑移更易开动,与样品中更多晶粒表现出较高晶粒取向散布(GOS)值相对应,但各晶粒GOS值的高低未表现出晶粒取向与晶粒尺寸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以某矿热炉自焙电极为原型,采用多物理场耦合的方法研究自焙电极温度、电流密度和焦耳热分布。为进一步分析电流、筋片长度、筋片数量和电极糊电导率对自焙电极温度分布影响,绘制接触元件部位z=-0.725 m、z=-0.362 5 m和z=0 m截面温度沿x轴分布曲线。研究表明,自焙电极以400 mm/d的速度压放,焙烧区位于接触元件2/3处时,自焙电极强度能够支撑自身重量,不会发生流糊和软断事故;电流为25、55和100 kA时,随着电流增大,电极焙烧区向接触元件上部移动,电极糊电导率取0.5、1.0和2.0倍时,随着电导率的增大,电极焙烧区向接触元件下部移动;而筋片长度和筋片数量对自焙电极温度场影响较小,筋片长度增减100 mm或筋片数量增减2个,焙烧区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大尺寸GH4742合金铸态组织中析出相和夹杂物的分布特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金相分析及电解腐蚀等方法,分析了φ660 mm锭型GH4742合金中夹杂物和析出相的组成、形貌及数量.结果 显示,合金铸锭中的夹杂物主要有SiO2、CaO、Al2O3-SiO2、CaO-SiO2及碳氮化物.合金中夹杂物数量密度为14.7...  相似文献   

20.
A high-carbon iron alloy containing chromium and silicon was rapidly solidified into a ribbon. The structure consisted of a single phase which was confirmed to be A13-type structure,ψ phase, from X-ray diffraction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pair distribution functions showed that theψ phase is of looser atom packing compared with austenite (γ), ε, and χ phases and rather close to an iron-base amorphous phase in regard to local atom arrangement. Decomposition of the ψ phase took place in two stages: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ψ phase to ferrite (and/or MS-I) plus MS-II phase at 700 to 800 K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S-II phase to M7C3 carbide around 1000 K. Thus, it was found that theψ phase structure had an atom configuration close to an iron-base amorphous phase, and the decomposition behavior was also similar to that of the amorphous ph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