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建筑科学   5篇
水利工程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点敏感生态区和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和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在分析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明确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异基础上,综合采用GIS分析、聚类分析和专家集成等方法,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按三级分区的等级体系将三峡库区划分为4个自然生态区、6个生态亚区、9个生态功能区;并探讨了各生态功能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功能定位及生态环境建设措施与重点,以期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地表热环境季节变化及与下垫面特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揭示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时空分异机制,利用遥感信息技术提取深圳市西部地区不同季节的地表温度、植被覆盖、不透水面、水分状况等下垫面特征参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地表热环境的季节变化特征及与下垫面生物物理参数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热力景观的空间分布、强度随季节发生显著变化;不透水面指数、湿度指数与地表温度分别呈指数正相关、线性负相关且在不同季节表现稳定,而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呈非线性关系并随季节变化;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不透水面对地表温度的调节作用最大、地表湿度次之、植被覆盖最小.  相似文献   
3.
林姚宇  丁川  吴昌广  马婷  姜雪 《规划师》2013,29(7):105-109
随着我国城市突发灾害的逐渐增多,城市应急避难与防灾减灾规划等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在城市内部尤其是城市高密度居住区,如何将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同居民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疏散行为结合起来,是一个重要课题。居民是防灾避难规划的服务对象和行为主体,突发灾害条件下人的疏散避难行为选择与综合决策需求应该成为规划的依据和导向。研究从行为学视角出发,剖析了突发灾害条件下居民疏散避难决策行为的相关特性,构建了居民避难场所及疏散路径选择理论模型,其分析结果有助于指导和完善住区防灾减灾规划与设计,以形成合理的避难空间布局及安全、可识别的应急疏散体系。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明确住区用地强度与城市热环境的关联性,选取深圳市城中村、多层住区、高层住区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5 TM影像和建筑普查数据为数据源,定量分析了3类住区地表温度特征及其与相关规划建设因子的关联度.结果表明:3类住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热岛效应,其中城中村平均热岛强度最大3.53℃,多层住区次之2.62℃,高层住区最小1.60℃;住区地表温度与建筑密度呈正相关,与地表湿度、植被覆盖、建筑平均高度、建筑平均最近邻距离、容积率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地表湿度和建筑平均高度是引起城市住区地表温度分异的主导因子.该研究可为城市住区热环境的评估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市设计需要关注环境气候健康问题,为市民创造健康宜人的生活环境.城市设计教学应该从知识体系和技能培养层面融合环境气候健康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可以促进城市设计人才的培养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也为城市设计同气候、环境、生态等学科的交叉提供条件.本文由城市设计与环境气候健康关系入手,主张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来加强二者的结合,促进城市设计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并以教学实践案例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湖陆热力差异激发的局地次级环流是 湖泊缓解周边建成区热环境的驱动机制,明晰 湖风环流特征对优化湖泊降温效应具有重要意 义。本文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UCM,对 2018年夏季典型气象日武汉城市边界层特征进 行模拟,分析都市发展区湖泊的局地次级湖风 环流发展特征及其降温效应。结果表明:湖风 持续时间受湖泊面积、区位、背景风速影响,湖 泊面积越大湖风持续时间越长,同等规模的城 中湖湖风持续时间长于城郊湖,背景风速增大 时小型城郊湖的湖风率先消失。都市区内极强 热岛与强热岛区域面积随着湖风增强而逐渐减 小,且湖风对湖泊下风向区域的降温强度、范围 均大于上风向地区。分布紧密湖泊产生的湖风环流在边界层高度上连接可形成降温冷链,从而促进近地面湖风降温范围的延展。研究结果可为 与局地次级湖风环流协同的城市降温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行道树种植通常被作为改善城市街谷 近地微气候的重要策略,如何发挥行道树对街 谷热舒适度的提升潜力受到诸多学者的广泛关 注。近年来“行道树种植与街谷热舒适度”相关 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通过总结梳理可将其归 纳为行道树树木个体形态对热舒适度的调控、 行道树绿带空间配置与街谷热舒适度整体提升 的关联性、适应不同街谷空间形态的行道树种 植设计策略等三个研究主题。在深入分析既有 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改善热舒适度的 街谷行道树种植设计方案技术框架。最后,分 别从建立响应地域气候特征的街谷行道树种植 设计模式、构建街谷环境热舒适度模拟评估导 则、制定街谷环境热舒适度评价标准等方面开展深入讨论,以期为后续城市街谷绿化提升热环境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厘清不同类型建成空间风环境异质特征,本文根据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 LCZ)对武汉建成空间进行分类,利用城市气象站点2019年全年风速风向监测数据,探讨建成空间整体风速特征及LCZ类间风速风向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上来讲,建成空间对城市背景风具有较大削减作用,不管在何种背景风速段下武汉市建成空间平均风速仅为背景风速的1/3;2)建成空间类型间风速存在差异且在不同背景风速段下保持稳定的规律,风速大小呈现大型低层(LCZ8)>零散建筑(LCZ9)>开敞低层(LCZ6)>开敞中层(LCZ5)>开敞高层(LCZ4)>紧凑中层(LCZ2)>紧凑低层(LCZ3),其中LCZ3以发生静风为主,且全年静风频率高达72%,其他LCZ静风频率在11%~40%之间,皆以发生软风为主;3)同一类型建成空间局地主导风向异质特征较为显著,易受LCZ内部建筑形态及周边建成环境的影响。研究成果为延伸LCZ理论在城市气候环境评估中的应用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