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黄峰  张再厚 《人民黄河》2007,29(7):F0004-F0004
6月19日至7月7日,黄河防总实施了2007年黄河调水调沙并取得圆满成功。6月27日,小浪底水库下泄最大流量4170m3/s,之后,花园口站出现4290m3/s、夹河滩站出现4100m3/s、高村站出现4050m3/s、孙口站出现3980m3/s、利津站出现3910m3/s的洪峰过程,这是继“96·8”洪水之后10年来整个黄河下游河道通过的最大洪峰流量。通过联合调度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3座水库,于6月28日在小浪底水库再次成功地塑造了异重流,小浪底水库3条排沙洞出库水流含沙量最高达230kg/m3,这是调水调沙人工塑造异重流以来实现的出库最大含沙量,据测验,共有2611万t泥沙排出小…  相似文献   

2.
黄河第八次调水调沙取得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6月19日至7月3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了黄河第八次调水调沙,进一步扩大了黄河下游主河槽行洪排沙能力,成功塑造小浪底库区异重流并沙出库,小浪底水库以下至入海口全程通过了4000m^3/s以上的流量,为“96.8”洪水以来黄河下游主河槽通过的历时最长、也是最大的一次流量过程。  相似文献   

3.
《大坝与安全》2009,(2):26-26
据新华社6月19日,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生产活动正式实施,持续18d。自2002年以来,黄河小浪底水库每年都进行调水调沙。目前,黄河下游河道行洪能力已由之前的1800m3/s提高到4000m3/s,下游河道主河槽河底高程平均下降1m以上。  相似文献   

4.
黄河调水调沙调控指标及运行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3,(5):1-4
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调水调沙运用效果及出现的新情况,从充分发挥调水调沙水流输沙效率出发,研究提出了黄河调水调沙调控指标,即调控流量为2 500~4 000m3/s,洪水历时不小于6d,汛前调水调沙洪水峰型宜采用矩形峰,在调水调沙水量充足的条件下,调控流量在保障下游滩区安全的前提下取大值;根据当前小浪底水库所处的运用阶段和水沙调控运用的要求,提出小浪底水库调控目标应转向水库适度拦调泥沙,尽可能长期维持黄河下游4 000m3/s左右中水河槽,调水调沙运用应综合考虑小浪底库区淤积和下游河道主槽过流能力变化等因素,选用适宜的调水调沙运用模式。  相似文献   

5.
《人民黄河》2017,(11):15-18
塑造和维持黄河下游中水河槽,是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对小浪底水库拦沙期运用的基本要求。通过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平滩流量的变化与进入下游的水沙量之间的响应关系,以及建立平滩流量与滑动平均汛期水量和洪水流量的关系,提出长期维持黄河下游中水河槽的调控指标为:流量不小于2 600 m~3/s,历时不小于6 d。通过分析当前4 000 m~3/s左右中水河槽的下游河道洪水冲淤特性,提出当前维持中水河槽对小浪底水库的运用要求为:汛前调水调沙尽可能塑造接近下游平滩流量的洪水过程,调控流量为3 500 m~3/s左右;汛期结合中游洪水过程塑造2 500m~3/s以上量级且具有一定历时的洪水过程。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造床流量的变化及其对河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通过计算黄河下游的第一造床流量和第二造床流量,分析了黄河下游河槽的萎缩过程。第一造床流量与年水沙量的关系分析表明,黄河下游的深槽平浅滩流量700~1000m3/s是相对稳定的,恒定流的平衡输沙能力约为18~21kg/m3。通过小浪底水库拦粗排细年平均拦沙约3亿t,并在汛期强化调水调沙运用,基本可以控制黄河下游河槽的淤积萎缩。第二造床流量和平滩流量的关系分析表明黄河下游恢复和维持平滩流量约4000m3/s的中水河槽是比较合理的。根据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状况,提出了恢复和维持黄河下游稳定中水河槽的措施,并探讨了强化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的总体设计与实施效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国英 《中国水利》2004,(22):13-15
2004年6月19日~7月13日,黄河进行了第3次调水调沙试验.试验范围包括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3座水库在内2000km黄河中下游河道.试验充分利用上述3座水库汛限水位以上水量泄放的能量,通过人工塑造异重流的方式实现了水库减淤,同时辅以在河道里的人工扰沙措施,借以增大水流挟沙能力,实现了河道减淤,尤其是扩大了黄河下游河道卡口处的主槽行洪能力,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与2002年7月和2003年9月的调水调沙试验条件及途径大不相同,本次试验创造了河道不来水情况下仅利用水库汛前腾空库容水量进行黄河调水调沙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山东水利》2007,(8):86-87
黄河下游河槽过流能力提高一倍:黄河第六次调水调沙日前结束,河道中5240万吨泥沙被冲入大海。目前,黄河下游主河槽过流能力达3630m~3/s,较调水调沙前的2002年提高一倍,黄河"血脉渐通"。(来源:新华网2007-07-11)  相似文献   

9.
《人民黄河》2017,(7):11-14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黄河中游水沙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自2002年起,为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与恢复河槽的过洪能力,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和开展了以小浪底水库运用为主的黄河调水调沙实践活动,三门峡水库参与了多次黄河调水调沙生产运用,在运用过程中科学制定调度方案,通过对枢纽泄流排沙设施的调节与控制,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提供所需水沙量。对三门峡水库运用进行的分析表明,三门峡水库运用在黄河调水调沙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有效控制小浪底水库入库水沙的时空分布过程,有利于小浪底水库库区明流段淤积形态的改善及小浪底水库人工塑造异重流形成与消亡的控制,提升小浪底水库的排沙效率,增加并恢复黄河下游主河槽的过洪能力。同时,有利于三门峡水库自身的排沙减淤与淤积形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水沙条件对河道冲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50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实测水沙资料,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汛期淤积比与小浪底站径流量、输沙量、平均流量、平均含沙量和采沙系数的关系;根据2002-2008年小浪底水库8次调水调沙期间的实测数据,进一步分析了调水调沙时黄河下游河道水沙条件对河道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河道汛期淤积比随小浪底站径流量或平均流量的增大而减小,随小浪底站平均含沙量或来沙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调水调沙期间下游河道均发生了冲刷,河道淤积比随来沙量、出库平均含沙量和来沙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出库径流量和洪水历时的增大而减小;2007年汛后小浪底出库调控流量为3 600 m3/s、舍沙量为40 kg/m3时,下游河道基本达到冲淤平衡.  相似文献   

11.
2006年调水调沙期间小浪底库区异重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2006年调水调沙期间小浪底库区塑造人工异重流的基本情况,指出:①该次异重流具有入库水量较小、潜入点比较靠下、演进速度快和排沙比较大等特点;②在小浪底水库塑造人工异重流至少要有5.5亿m^3入库水量、2000万t入库细泥沙量,库区坝前水位宜低230m,异重流期间入库流量应大于3000m^3/s,下泄流量也宜维持在3700m^3/s左右;③排沙洞应提前开启,以利于提高异重流排沙比。同时建议:①设立小浪底库区异重流观测与研究项目组;②对异重流测验投入必要的设施设备,并积极研发能够满足水库异重流测验要求的新仪器和计算机软件。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2010年汛前调水调沙河势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环境减实卫星遥感监测影像,分析了2010年黄河调水调沙下游河势现状,并通过对比近几年河势变化情况,分析了调水调沙对河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经过多年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主槽刷深,过流能力大大增强,河势也相对稳定;②一些原来靠溜较好的工程,如驾部、南裹头、马庄、马渡险工等,有脱河脱溜的趋势,建议对这些河段加强河势变化监测;③在多年调水调沙作用下,毛庵—三官庙、黑岗口—东坝头河段工程靠溜状况趋好,河势逐步向有利方向发展,尤其是柳园口—欧坦工程河段,大部分原来不靠河的工程开始逐步靠溜,当前河势较为顺畅。  相似文献   

13.
黄河口尾闾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尾闾的变化是由黄河口海岸侵蚀机制与堆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遥感技术对河口尾闾进行监测,可直观反映调水调沙对河口段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程度,也是调水调沙试验在河口影响的平面形态的最好展现。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河口口门附近不管是河道延伸,还是造陆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调水调沙对河口的冲淤平衡有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2004年开始,黄委在小浪底水库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塑造异重流排沙的原型试验,取得了宝贵的原始资料。2006年6月调水调沙运行后期,黄委防汛调度部门面对复杂的条件,利用多库联合调度和水流衔接技术,优化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3座水库的调度运行,最终在小浪底成功塑造了人工异重流并排沙出库。此次异重流的排沙比为历次人工异重流的最大值,实际观测到的异重流过程有其独特的特点,证明了调度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整治效果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河势流路稳定性和河床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整治对河势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经采用微弯型整治方案后,游荡型河段的主溜平均摆动范围逐渐减小,河流稳定性明显提高;每处工程稳定靠溜长度不小于2300 m、工程长4 500 m左右,可以基本稳定游荡型河道的河势,但主流仍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16.
渭河下游河道输沙特性与形成窄深河槽的原因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得出:含沙量200kg/m^3以上的洪水,河道排沙能力强,500m^3/s流量的排沙比可达100%;含沙量100-200kg/m^3的洪水,800-1000m^3/s流量的排沙比才能达到100%,河槽排沙能力低,主槽淤积机会多,数量大,对河道不利;高含沙量小水,主槽淤积严重;高含沙量大洪水淤滩刷槽,形成窄深河槽。河岸抗冲稳定性较强,并经常出现高含沙量大洪水,是形成渭河下淤窄深河槽的  相似文献   

17.
小浪底水库对下游河道的冲刷效果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冲刷效果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①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通过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黄河下游冲刷效果明显,至2010年10月,黄河下游河道累计冲刷泥沙19.4亿t,2 000 m3/s同流量水位下降1.6 m左右,下游河道主槽最小过流能力由2002年汛初的不足1 800 m3/s提高至4 000 m3/s;②在小浪底水库主要拦沙期的2008—2020年,下游河道基本不淤积,2020年以后下游河道快速回淤,在2028年左右回淤量达到建库前水平,届时小浪底水库拦沙期恢复的4 000 m3/s左右的中水河槽将难以维持。建议尽早开工建设古贤水利枢纽,争取在2025年前后建成生效。  相似文献   

18.
畸形河势对河道排洪能力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下游的畸形河湾为例,阐述了畸形河势对河道排洪能力的影响。分析表明:①畸形河湾造成的弯曲河势的存在是短期内局部河段排洪能力降低的重要原因,必须予以高度重视;②施行裁弯可消除畸形河湾的不利河势,迅速提高河道排洪能力;③在河道整治中,规划流路过分弯曲对河道排洪能力的不利影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在某些河势一直难以得到控制的河段,采用双岸整治的河道整治方法是从根本上消除不利河势再度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潼关高程下降对渭河下游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潼关高程变化与渭河下游累计淤积关系密切。潼关高程下降后 ,渭河下游主槽会产生溯源冲刷 ,在大水少沙情况下 ,近槽滩地会受到冲刷 ,洪水漫滩后滩地会发生淤积 ;冲刷在靠近潼关的华阴和华县河段表现明显 ,向上游逐渐减弱 ;冲刷河段主槽过洪能力有所增大 ,常水位和一般洪水位都有所降低 ,但大洪水的威胁依然存在。此外 ,渭河下游各河段河相系数均减小 ,河道向着窄深方向发展 ;由于侵蚀基准降低 ,自然裁弯动力增强且易发生 ,河道弯曲系数变小 ,河道由摆动型向稳定型弯曲河道发展。水流移床力的分析表明 ,潼关高程下降期间 ,河道运动强度与脉动流量关系减弱 ,基本上维持在某一常数 ;由于流量的脉动客观存在 ,河道仍会摆动 ,平均每年移动量在 12 0~ 4 0 0m之间。  相似文献   

20.
周丽艳  万占伟  鲁俊 《人民黄河》2007,29(10):9-10,13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通过向黄河河道内配置部分水量,进入黄河干流的水沙调控体系,经干流水库的联合调度,进行全河调水调沙,可塑造协调的水沙过程。由水量配置方案,利用建立的输沙关系推算相应的设计沙量,结果表明:按西线调水向河道内配置水量35亿m3,宁蒙河道、小北干流河道和黄河下游河道分别减淤为0.35亿、0.30亿t和0.27亿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