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长江水文移动应用服务系统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效聚合长江水文网新闻、水情会商、防汛测报信息服务等桌面互联网应用,在智能终端上实现移动水文信息服务。系统设计充分考虑跨平台服务、异构数据整合和访问安全控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该系统基于移动互联网创新了水文信息服务的新方式,对提升长江水文水情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系统地介绍了梯级流域水调自动化系统平台的设计目标和平台结构,并从数据整合、应用组件整合及后台集中管理等方面阐述了系统平台的实现。该系统平台采用了面向服务的软件构架,通过减少业务间的耦合关系,实现应用组件整合;通过数据服务中间件,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屏蔽了各系统数据存储之间的差异,实现数据资源整合;通过提供Web界面对系统后台运行程序进行集中监视和配置,实现后台程序的集中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3.
针对水文监测数据建设与管理分散、监测站点信息不统一、数据标准不统一、实时数据流转流程多样等问题,结合统一标准、统一数据源、统一应用建设需求,进行水文监测数据整合研究,梳理全省监测站点、建设全省站网管理系统,为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制定统一的水文监测数据库标准、形成统一的水文监测数据底板,实现高效的水文数据服务,满足水文数据管理与共享的现代化应用以及智慧水利建设需求。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变黄河水文数据长期靠手工处理的落后局面,实现治黄事业的现代化,黄委会防汛自动化测报计算中心经过四年努力,在VAX-780机上建成黄河水文数据服务系统(1.0版本),并于1989年11月29日通过了黄委会级鉴定。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有20多年的历史,该系统是应用遥测、通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完成江河流域降水、水位、流量、蒸发量、闸门开高等水文数据实时自动采集、传输和处理的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在水文领域的应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替代了人工采集水文数据,减轻了水文测报人员的工作强度,增加了测报工作的安全性和测报数据的完整性,提高了报汛的速度和数据精度,是实现水文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对水文自动测报产生了巨大作用水文数据传输方式从最初的超短波、电报发展到今天…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聚焦核心业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促进信息与服务资源共享,提高长江水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和水文行业服务能力,在分析当前长江水文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入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提出基于共享服务中心的长江水文信息资源服务模式构想。基于该模式构建了长江水文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该平台将水文信息系统基础服务单元从各业务系统中剥离并纳入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专业化视图服务、标准化公共服务以及综合信息服务,以此促进信息与服务资源共享,推进业务协同。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长江九江段为例,阐述了水文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中的作用是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提供水量水质监测基础数据及分析成果,提出要打造生命水文、资源水文、生态水文、社会水文服务品牌,让水文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中起到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水文缆道自动化测控系统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水文缆道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操作不便等问题,从系统的功能、原理及软硬件设计等方面入手,开发研制了水文缆道自动化测控系统信号采集与传输、流量测控自动化和流量计算软件等关键模块。与人工吊箱流速仪测量进行的比测试验表明:水文缆道自动化测验控制系统采用的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流量、流速及水深等方面的测量误差均满足《水文缆道测验规范》和《河道流量测验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许云 《中国水利》2009,(3):53-54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上海市浦东新区水文水资源管理署打破多项技术瓶颈,实现水文信息从采集、传输、处理到分析发布的自动化流程;经过不断优化,摸索建立了浦东水文信息化框架结构,总结和探讨了中小型水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0.
水文遥测系统是水文自动化的基础,通过遥测数据代替人工自记数据进行资料整编也是势在必行。然而,由于资料整编的数据要求高,目前的遥测数据还不能完全满足资料整编的需求,需要人工干预。如何简单快捷地对水文遥测数据进行预处理是本文研究的课题。文章提出了一套水位雨量的插补计算流程,以及折线逼近法挑潮值的计算流程,并通过VBA方式进行了实现,经过实际测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黄河水文信息智能化服务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妮  解建仓  张永进  陈鸿起 《水利学报》2005,36(1):0100-0104
本文根据智能体技术能够模拟人类思维的特点,提出利用代理服务这一人工智能形式研究并建立智能化的水文信息服务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粗糙集理论实现不同用户个性化信息的诊断和获取,使该模型从显示方式个性化、信息诊断个性化及去除冗余3个方面实现该防汛代理服务方式的智能性,并以黄河流域511个水文站的部分实测资料为依据对该智能信息代理服务模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2.
2016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区域性大洪水。为保证洪水预报的水文资料需求,长江委水文局通过建立的由水文监测管理体系、水文监测服务体系、水文监测技术支撑体系、水文监测质量保障体系等四大部分组成的水文监测体系创新与关键技术,以“巡测优先、驻巡结合、测报自动、应急补充”的新型水文监测模式,大大提升了防洪监测的能力和水平。与往次防洪监测比较,在应对2016年的大洪水的过程中,长江水文测验的新型模式带来了测洪能力、技术水平、准确度、时效性的系统性提升,其中,流量测验时间缩短了73%~83%,水情信息到报率和准确率达到99.95%,远远高于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3.
秦昊  陈瑜彬 《人民长江》2017,48(4):16-21
长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集洪水预报与防洪调度为一体,利用开放式的设计理念,采用B/S系统结构开发。该系统整合了长江防洪信息、洪水预报、洪水调度等各种资源和信息,建立了基于流域地图的各类信息融合展示平台,实现了自动预报计算、交互式调度、水雨情监视、防洪形势分析等功能。该系统在2016年长江中下游区域性大洪水中的调度运用,充分证实了该系统在水文预报、防汛会商、调度决策等场景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NET的组件技术在预报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开发的水文预报调度软件大多是相对独立的,存在着标准化程度低、可扩展性差、数据处理方式单一、资源无法移植等缺陷。针对这些问题,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基于.NET组件技术开发了长江防洪调度系统,不仅满足了长江防洪调度的实际需要,而且实现了软件独立开发、相互调用、可扩展性强等目的,为今后的软件升级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侧重介绍了基于.NET组件技术的特点及在水文预报调度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主题的水文信息产品服务和基于网络的水文信息公众服务的需求,是导致水文信息服务系统更加多样与复杂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系统复杂化带来的开发与维护问题,引入基于构件的软件系统技术、构造基于演化的系统开发与维护模式十分必要。在分析水文信息服务系统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论述了从水文信息服务系统中提取软件构件的基本思路与实现方法,重点论述了面向对象技术背景下基于有向图的构件识别技术与算法,并用一个从实际系统中识别软件构件的例子,对所讨论的算法与基本准则作了应用说明。  相似文献   

16.
金鸡拦河闸远程监控系统利用通信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网页多媒体制作技术、计算机实时监控技术等,实现对水闸实行水文数据实时采集、分析处理和闸门自动启闭控制以及实时图像监控,提高了金鸡拦河闸工程水资源的优化调配水平以及防洪抗灾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基本功能,阐述了数据库备份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实施及应用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完整的数据库自动备份的设计方案,解决了用户手工备份过程复杂且容易出错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如何在一定区域内整合不同时间或不同承建单位建设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提高信息资料的共享程度,增强不同系统间设备的可代换性和维护性成为现实的需求。介绍了四川省水文局制定的SCSW008-2008《水文测报系统技术规约和协议》,在四川省范围内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统一应用,有效解决了信息共享的问题,使水文水情信息的采集、处理效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Google Maps API的Web地图服务系统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b地图服务是利用成熟的Web技术、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基于互联网实现的一种新型地图服务方式。以Google Maps为代表的地图服务的推出开创了全球化地理信息服务新的开端,Google Maps提供的API具有开放式、低成本和易用性的特点,使其应用更加广泛。本文通过介绍Google Maps的功能、特点和Google Maps API的使用方法,探讨了Google Maps API在Web地图服务中的应用,并以全球江河泥沙信息发布系统为例,介绍了基于GoogleMaps API的Web地图服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