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R—好氧组合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分别与跌水曝气和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中COD_(Cr)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并对两种组合工艺去除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ABR—好氧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COD_(Cr)的平均去除率基本上稳定在84.2%左右,这说明生活污水经过ABR厌氧反应器和好氧处理后,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后续好氧段,采用跌水曝气作为后处理,COD_(Cr)去除率比单独采用ABR提高了9.5%,采用曝气生物滤池作为后处理,COD_(Cr)去除率提高了24.9%,与ABR—跌水曝气相比,采用ABR—曝气生物滤池去除COD_(Cr)的效果较好;ABR—好氧组合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差,达不到理想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预处理工艺--生物-光催化氧化集成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光催化填料的最佳厚度为120 mm,COD_(Mn)的去除率为15.55%;对比不同工况的处理效果得出,停留时间(HRT)和初始浓度对NH3-N的去除效果影响较明显;集成工艺对浊度的去除率为20%左右,出水pH有所下降;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相比,COD_(Mn)的去除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空气曝气与纯氧曝气生物滤池应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两种不同气源的曝气生物滤池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中试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曝气和纯氧曝气生物滤池对COD_(Mn)的去除率相近,分别为30.5%和30.9%;以纯氧为气源的生物滤池硝化能力远强于空气曝气生物滤池,氨氮总去除率77.4%,出水氨氮为2.1~6.3 mg/L;纯氧曝气提高了滤池上部氨氮去除效果,维持滤池内溶解氧在6 mg/L以上,沿水流方向使pH逐渐下降.纯氧曝气生物滤池是污水深度处理中去除氨氮的有效工艺.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固体颗粒物的分离作用,包括对COD和氨氮的去除,及其高曝气和硝化作用所产生的固体颗粒物的沉降、粒径分布等。结果表明:MBBR对COD的去除率能达到33%~59%,明显优于对照反应器;MBBR对废水中的氨氮具有很强的硝化作用,氨氮去除率达83.05%,远高于对照反应器。MBBR出水中的总悬浮物(TSS)与原废水相比,增加了约50%,同时,MBBR出水中的挥发性悬浮物(VSS)/TSS高于原废水和对照反应器出水,进一步说明MBBR出水中TSS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生物膜脱落。另外,曝气能增加较大颗粒物所占的比例,从而提高了悬浮固体的沉降性能。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MBBR具有可靠的除碳除氮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山区村庄生活杂排水直接排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5 cm、10 cm和15 cm厚的土柱处理杂排水的试验,重点考察不同厚度土层对COD_(Cr)、氨氮和色度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土层对杂排水中的COD_(Cr)、氨氮和色度均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其中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土层对COD_(Cr)、氨氮和色度的去除率均有所增加;5 cm厚土柱、10 cm厚土柱和15 cm厚土柱对COD_(Cr)、氨氮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0%~73%、79%~95%和32%~55%.  相似文献   

6.
用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与常规工艺净化受污染原水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张东  许建华  刘辉 《给水排水》2000,26(10):25-27
对上海陆家大桥水厂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与常规工艺组合除污染进行了总结。一年多的生产运行结果表明 :生化池氨氮的去除效果主要受水温影响 ,水温较高时 ( >1 0℃ ) ,生化池氨氮平均去除率为 60 %左右 ,组合工艺氨氮总去除率为 76 73%~ 93 4 3% ;水温较低时 ( 5~ 1 0℃ ) ,生化池氨氮平均去除率为 4 0 %左右 ,组合工艺氨氮总去除率为 4 7 38%~ 65 31 % ;生化池CODMn去除率为2 2 2 %~ 1 0 99% ,组合工艺CODMn总去除率为 2 4 1 1 %~ 4 2 66% ;组合工艺对NO- 2 -N、Fe和Mn的总去除率分别为 97 93%、96 59%和 67 0 3% ;较高的原水浊度对生化池去除氨氮效果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滤-纳滤(UF-NF)全膜工艺处理东太湖水,通过中试考察全膜工艺对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处理效能。试验结果表明,超滤预处理能充分保证纳滤的稳定运行,试验工艺处理浊度、COD_(Mn)、TOC、UV_(254)、氨氮、藻密度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为99.93%、89.33%、62.33%、93.72%、82.1%、99.67%和98.32%。工艺对水中的TDS和电导率的去除率为43%。三维荧光和有机物特性分析表明,原水中有机物构成以芳香蛋白类物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小分子有机物为主,全膜工艺去除效果优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O_3—BAC(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Lurgi煤气化废水二级生化出水,在臭氧接触塔水力停留时间为30min,臭氧投加量为9 mg/L,BAC柱反冲洗周期为10 d条件下,COD_(Cr)色度、氨氮和油类物质去除率分别为72.4%、79.7%、38.2%和92.5%。试验结果表明,虽然反冲洗时会对COD_(Cr)及氨氮的去除产生一定影响,但对色度和油类物质的去除影响不大,O_3—BAC工艺不但能够去除煤气化废水中残留的有机物,还能破坏显色有机物的生色基团,处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示范工程配套小试,研究磁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在饮用水深度处理领域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磁性树脂能高效去除砂滤出水中的有机物、硫酸根、硝酸根,树脂吸附平衡时间为30min,树脂浓度取1.0%为宜,对COD_(Mn)、UV_(254)、硫酸根、硝酸根去除率分别为60.5%、86.5%、89.1%和54.8%;树脂示范工程出水消毒后三卤甲烷和卤乙酸浓度较常规处理削减了56.7%和76.7%;水源水出现季节性污染时,树脂深度处理工程对有机物能保持较高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可达57.3%,树脂工程的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分别为236元/m~3、0.09元/m~3,磁性树脂在饮用水深度处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富营养化湖泊水生物预处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研究采用小试规模的生物膜反应器考察了生物预处理对富营养化的青甸湖水的处理效果:1)生物陶粒预处理对青甸湖水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对COD_(Mn)、浊度、色度及嗅阈值的去除率分别为25.0%、67.7%33.7%和50.0%,对氨氮的去除率则超过80.0%,而对藻类的去除率则随着藻种的不同而不同,其平均去除率为50.0%。2)在1~4m/h的滤速范围内,滤速对COD_(Mn)、NH_4~—N、色度和浊度去除效率基本没有影响。3)生物陶粒柱的反冲频率为每周一次。  相似文献   

11.
本课题研究了粉末活性炭悬浮床(PACF)吸附技术的工艺方法和技术关键。试验结果表明: (1)PACF作为受污染水源预处理工艺,能有效去除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在没有矾花包裹作用下,一个过滤周期中,COD_(Mn)、UV的平均去除率可达32.9%和44.9%。 (2)PACF作为絮凝-澄清、吸附于一体的工艺,可同时去除浊度和有机物。一个过滤周期中,COD_(Mn)、UV、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8.9%、50.8%、94.1%。 (3)PAC的包嵌不会改变吸附柱的运行特性,对水头损失及出水浊度影响甚微。 (4)PACF具有操作灵活的特点,可根据水质污染情况随时更换炭种,失效炭易从吸附柱中冲洗下来。  相似文献   

12.
对微污染水源水采用微絮凝-超滤组合工艺进行中试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出水水质稳定,对浊度、COD_(Mn)、UV_(254)、>2 μm颗粒物和原生微生物的去除都有很好的效果,去除率分别高达99.8%、48.5%、73.4%、99.9%和99.9%.  相似文献   

13.
在常规混凝工艺确定的最佳处理条件下,考察了单独高锰酸钾(KMnO4)和次氯酸钠(NaClO)预氧化、单独投加粉末活性炭(PAC)以及KMnO4和PAC联用对混凝处理东太湖原水的强化效果。结果表明,聚氯化铝和硫酸铝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20mg/L和30mg/L,聚氯化铝的混凝效果明显优于硫酸铝;投加KMnO4对浊度、CODMn和UV254的去除均有一定程度提高,但不利于原水氨氮的去除;投加PAC有显著的强化混凝作用,各指标去除率均有所提高;KMnO4和PAC联用能进一步提高水中UV254的去除率;预氧化大大提高了混凝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投加1mg/L NaClO对氨氮去除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ABR反应器对食堂污水中COD_(Cr)、TN的去除效果、影响因素及反应器不同隔室的作用效果。试验证明,环境温度在25~35℃,当HRT在20h,曝气量在150L/h,容积负荷在0.4~1.1kg COD_(Cr)/(m~3·d)时,COD_(Cr)去除率能高达90%;当HRT在24h,曝气量在200L/h,进水COD_(Cr)在1400mg/L时,TN去除率可达90%。反应器从启动到试验结束时,均没有出现酸化现象,出水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15.
O_3—BAC工艺处理微污染地表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预臭氧—曝气生物活性炭滤池(O_3—BAC)工艺处理低碳源的北运河通州段原水,探讨了该系统的主要工艺参数与各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臭氧的投加对提高COD_(Cr)和NH_3—N的去除效果均有促进作用,且在投加量3 mg/L、接触时间30 min时臭氧利用效率最高;在此投加量和接触时间、回流比1:1时,COD_(Cr)和NH_3—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42%和94.3%,均高于回流比为0.5:1时,而TN去除率为13.4%,有所降低,投加外碳源和降低好氧单元气水比可使之升高;系统对UV_(254)去除率达到38.8%,其中臭氧接触单元去除率为18.66%,由臭氧氧化特性推断,原水中大分子有机物以芳香族化合物为主。  相似文献   

16.
以北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中试考察了超滤膜处理工艺与混凝沉淀处理工艺、投加二氧化氯及活性炭吸附工艺构建的6种超滤膜组合工艺,研究其对水中浊度、COD_(Mn)、TOC的去除效果以及超滤膜跨膜压差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混凝沉淀+二氧化氯+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北江原水,可提高该流域净水厂供水水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该组合工艺可在控制膜污染进程前提下,使出水浊度达到0.02~0.03 NTU,TOC小于1mg/L。当原水COD_(Mn)在1.49~2.61 mg/L时,此种超滤膜组合工艺对COD_(Mn)去除率仅为46.86%。碱/氯复合洗液适用于去除北江原水对改性聚氯乙烯超滤膜造成的膜污染。  相似文献   

17.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回流液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物流化床法降低污泥回流液中氮磷浓度的效果,并分析了COD/TN与COD/TP值对生物流化床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COD_(Cr)浓度对脱氮影响不大,而对除磷有较大影响.在COD_(Cr)为500 mg/L,进水TN为115 mg/L时,TN的去除率最大为72.05%,此时,COD/TN值为4.35.在COD_(Cr)为480 mg/L,进水TP为11.25 mg/L时,TP的去除率最高为36.98%,此时COD/TP为42.67.生物流化床法对降低高浓度氮磷污泥回流液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TN去除率可达56.35%,TP去除率为28.96%.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出适合某多水源水厂新建工程的工艺,进行了5组不同流程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对有机物去除率最高的是活性炭滤池,COD_(Mn)和UV_(254)的去除率分别是56.8%~66.3%和70.8%~73.3%;对浊度去除最有效的是砂滤池,去除率为89.5%~97.1%,超滤出水浊度稳定在0.11~0.12NTU;对臭味物质2-MIB的去除中,活性炭滤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预臭氧对2-MIB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为52.5%。"预臭氧-常规工艺-臭氧活性炭-超滤"流程与不投加前后臭氧的"常规工艺-活性炭-超滤"流程对污染物的去除规律类似。"砂滤-炭滤""炭滤-砂滤"和"砂滤-超滤"3组流程对比显示各自均存在一些不足。综合考虑"预臭氧-常规工艺-臭氧活性炭-超滤"是最适合该新建水厂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9.
对以微污染河网水为原水的净水厂各处理单元去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氨氮的效果进行分析。采用三维荧光分光光度计,并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解析溶解性有机物(DOM)中荧光类有机物的变化情况。氨氮的去除主要集中在预处理曝气生物池,去除率达到63.2%。混凝沉淀、过滤和臭氧-活性炭对DOC均有去除效能,其中常规处理工艺对DOC有较大贡献,去除率达57.2%。但生物预处理和常规处理均不能有效去除荧光类有机物。臭氧—活性炭能有效去除类色氨酸、类酪氨酸和类腐殖质等荧光类有机物,其荧光峰值的削减幅度分别可达82.1%、63.3%和61.6%。结果表明,生物预处理、常规净水工艺和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组合工艺才能保证供水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某单位采用超重力床+紫外线臭氧氧化法预处理炸药生产高浓度有机废水,再用活性炭臭氧氧化+沸石吸附法处理炸药生产综合废水。经过调试运行,超重力床单元在温度50℃时,COD的去除率为75%,氨氮去除率为35%,TNT去除率13%;紫外线臭氧氧化单元,COD去除率可达30%,TNT去除率可达40%,但对氨氮无去除效果;活性炭+臭氧氧化单元的COD去除率达到65%,TNT去除率达到30%,但氨氮去除率小于10%;活性炭+沸石吸附单元的COD去除率大于50%,氨氮去除率可达到80%。为了降低沸石的更换频率,在沸石填料中种植了菖蒲和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利用沸石对氨氮进行富集,再利用植物对氨氮进行吸收利用。废水处理装置经过调试、整改后,运行效果良好,处理出水水质达到《弹药装药行业水污染排放标准》(GB 14470.3-20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