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9 毫秒
1.
基于北京546年的旱涝资料,通过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得到不同旱涝变化趋势,并使用马尔可夫链研究了整体和每个趋势各状态间的转移概率以及重现期。研究表明北京地区旱涝灾害具有明显的趋势性,整体呈现"涝-旱-涝-旱"波动,局部有旱涝急转的现象。1470-1579年整体偏涝,转向偏涝年份的概率最高(31.3%);1580-1768年整体偏旱,转向正常年份的概率最高(34.3%),且容易发生多年连旱;1769-1898年整体偏涝,转向正常年份的概率最高(41.5%),且旱涝灾害发生概率基本相同;1899-1961年由涝转旱,转向偏旱年份的概率最高(35.1%);1962-2015年整体偏旱,转向偏旱概率最高(29.7%),且容易发生多年连旱。对546年旱涝整体分析,旱涝转移趋向于正常,但整体处于一个偏旱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分析研究了黑龙江省旱涝发生发展的规律,提出了该省旱涝频繁、春旱秋涝、连旱连涝、西旱东涝、旱涝插花、旱涝并存、旱涝损失大、旱涝灾情有加重趋势和抗御旱涝灾情的能力低等特征,并提出了现有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治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淮北市旱涝急转型气候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淮北市1957~2006年50 a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为依据,分析探讨淮北市旱涝灾害及旱涝急转的基本气候规律。结果表明:淮北市辖区内旱灾经常表现为跨季度连旱,最严重的是夏旱连秋旱,影响秋播秋种;涝灾以6月下旬到7月下旬最为多见,一般由汛期暴雨引起。旱涝急转有一定规律可循,出现时间一般在6月中旬到8月下旬,并以6月下旬到7月下旬最为多见,67%的大涝之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久旱必涝之说。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现有1亿多亩中、低产农田,改造好这部分农田,对于本流域2000年农业再上新台阶有决定性作用。本文就改造中、低产田的水利建设问题谈点看法。一、洪涝旱灾害是形成中、低产田的主要自然原因,也是治理的重要内容据对淮河流域近500年水旱灾害的统计分析,水旱灾害的年份占90%以上,不少年份水旱灾害并发(1991年就是水旱灾害严重的年份),旱涝交替出现,连涝连旱年份也常有发生。全流域无灾正常年份仅占整个统计年数的  相似文献   

5.
王政祥 《人民长江》2008,39(17):112-114
根据<中国近500年旱涝图集>资料及近年降水资料,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沿线水源区及受水各区近530 a的旱涝特征,得出以下结论:各区旱涝存在不同的周期,20世纪是水源区汉江旱涝的频繁期,17世纪是供水各区旱涝频繁期;各区均存在连旱连涝特征;水源区与受水各区洪涝年同步机会多于干旱年.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的涝渍灾害发生在排水欠佳的五大盆地中的低洼地区,受降水、沥水或洪水侵袭,使地下水位上升,土壤长期处于水分过多状态,造成作物减产,具有旱中有涝,先旱后涝,旱涝交错和局地性涝渍的特点。全省有易渍面积655.48k(hm ̄2),在万亩以上自流灌区中受涝渍危害的耕地面积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31%,1949年以来,全省受涝渍灾害面积1814.93k(hm ̄2)。干旱是山西省工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在防治涝渍灾害中,必须从治旱着眼,不能片面强调洼地排水,要从加强水土保持,减轻洪水突发性着手,以井灌井排为核心,建立排水系统,因地制宜的综合治理涝渍盐碱下湿地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7.
以珠江流域高要、石角和博罗3个代表性站点1956—2000年月流量数据为基础资料,选取4种边缘分布函数拟合各站点春、夏、秋、冬四季的径流距平百分率序列,并利用线性矩法来估计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3种Copula函数拟合春-夏、夏-秋、秋-冬、冬-春径流距平百分率序列,然后计算出各站点连旱连涝和旱涝交替这两类旱涝组合事件发生的概率,结果表明:基于Copula函数建立的联合分布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季节间连旱连涝和旱涝交替这两类旱涝组合事件发生的概率;东江、西江与北江3个地区中北江流域的极端旱涝灾害最为频繁,平均每0.98 a发生一次连旱连涝的事件,每3.17 a发生一次旱涝交替的灾害;在珠江流域春-夏、夏-秋、秋-冬、冬-春4个时段中,以夏-秋极端旱涝问题最为严重,发生旱涝组合事件的平均概率为27.52%。  相似文献   

8.
一、发展旱作物灌溉的必要性1、气候因素安徽省涡阳县地处半湿润季风气候带南部边缘,具有太阳辐射能量丰富,气候温和,雨量比较适中等特点,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历年旱涝灾害频繁。据县水文站降雨资料,近28年中,作物生长旺盛的4至9月,春涝、初夏涝、夏涝、秋涝共有28次,而春旱、初夏旱、伏旱、夹秋旱为33次,旱多于涝,平均秋旱为2.8年一遇,秋涝则4年一遇,秋旱明显多于秋涝。旱涝的多发性、交替性、连续性和不固定性构成了我县旱涝发生的随机性,给防预旱涝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鹿寨县旱涝灾害,如春旱、夏涝、秋旱特征的分析,找出降雨量变化异常及时空分配不均是成灾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计算出一般灾害、严重灾害及特大灾害的出现规律,从而制订出一套综合治理措施,拟把旱涝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0.
周口地区位于豫东平原东南部,面积11,638平方公里,耕地1,200多万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00~850毫米,分配极不均匀。境内有沙颍河、涡河两大水系,均属淮河流域,由于受降水不均影响,河水猛涨急落,以致灾害频繁,经常是常旱骤涝,此旱彼涝,先旱后涝,涝后又旱,旱涝交错。如解放后从1950年到1969年的19年中,计  相似文献   

11.
一、概况我省具有亚热带湿润气候特点,年平均降水量达1351-1934毫米,降水从总量来说是丰沛的,可以满足各种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但由于降水量在季节分配上不均匀以及年际变化较大,所以历史上早涝灾害经常发生。我省是水稻重要粮食产区之一,水稻的年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5~90%,稻谷的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95%左右,因此,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是本省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农田灌溉工程的抗灾作用及减灾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清志  赵庆民 《治淮》1994,(12):16-17
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与黄淮平原的接壤地带,为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802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均,加之地形复杂,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尤其旱灾,平均三年两次,中部丘陵地区10年10旱,甚至一年数旱。特别是自1986年以来的8年间连续发生干旱,其中的1992年冬春旱是本地区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 建国以来,经过4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市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这些水利基础设施成为农业抗御旱涝灾害的可靠保障,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但是,1985年以来,我市粮食产量出现了徘徊局面。究其原因,自然灾害不断,而水利工程抗灾能力没有提高,有些地方甚至下降,这是主要原因。本文结合1992年夏粮生产情况,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地处半干旱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据近500年的资料分析,平均3年发生一次旱灾或涝灾,而且还常常出现连旱、连涝或年内旱、涝交替等现象。一、今年的旱情今年我省遇到严重干旱,其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面积大、程度重。今年1~7月份全省累计平均降水量121毫米,较历年同期少52%。特别是5月中旬~7月上旬的两个月内,全省平均降水量仅34毫米,比历年同期少84%,这一时段雨量之少,是建国以来的最小值。全省地上蓄水量是有史以来最低点,绝大部分河、湖、库干涸,南四湖、东平湖水位都在死水位以下,全省36万座水库、塘坝干涸,8510个扬水站失效;7月11日全省地上蓄水仅11.58亿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和历年同期  相似文献   

14.
旱涝研究     
自然灾害是人类的大敌,在我国各类灾害中,旱、涝灾害居于首位,频繁而面广,对农业的威协最大。使粮食减产,人畜死亡。研究旱涝成因,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是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本文根据我国解放前后的旱涝资料,对我国南、北方旱涝规律进行了弱步分析,并对其成因,影响旱涝的因子:大气环流、海洋、高原、太阳活动等做了探讨。提高旱涝预报的准确性,是科技人员追求的目标。目前,长期预报的准确率约为50~60%,对于现行的统计法,动力学法、预报集成法等旱涝预报方法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5.
根据贵州省18个气象站点1958—2012年5—8月的逐日降水数据,利用长、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了贵州省烟草生长期内旱涝急转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长期内长周期旱涝急转以旱转涝为主,且由西部向东部逐渐减少,LDFAI强度年际变化曲线以0.109/(10a)的速率下降,极端旱涝急转事件有减少的趋势;短周期旱涝急转事件转换频繁,其中,5—6月旱转涝、涝转旱发生次数均等,6—7月以涝转旱为主,7—8月以旱转涝为主,较强旱转涝的次数大于较强涝转旱的次数,但强度均有所降低。除东部地区外,其他区域各地市间旱转涝、涝转旱联动性均较强,尤其是置信度为100%的各地市间会同时发生旱涝急转事件,应及早采取相同的防范措施。这一分析结果为烟农防汛抗旱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我县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依山靠海,共有人口53.1万人,耕地61.1万亩,其中山丘地占40%,平原地占60%。多年平均降雨量630毫米,约70%集中在7~9三个月,形成春旱、夏涝、晚秋又旱的气候特点。因而,旱涝灾害是我县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全县自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后开始搞水利  相似文献   

17.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8000多万人口,7000多万在农村。农村不稳,整个河南就不稳:农业上不去,河南经济就发展不起来。而要稳定农村,发展农业生产,最关键的是把水利建设搞上去。这是河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的现状所决定的。河南地处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和山区平原的过渡地带。这两个过渡地带,决定了河南旱涝灾害频繁,往往发生北旱南涝、此早彼涝、旱涝交错的复杂局面,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边陲,土地面积46万平方公里,人口3 400万,现有耕地面积1.38亿亩,粮食总产量在300亿公斤左右,其中水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35%,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本世纪,要实现全国粮食生产的安全北移,黑龙江省将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可见,水田发展与合理布局对于巩固黑龙江省农业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农业产业布局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已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一方面是,积极增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发展节水农业和质量效益型农业;另一方面是,水资源不足和连…  相似文献   

19.
判断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范围、强度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在嘉陵江流域1958~2017年实测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数据的基础上,引入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结合旱(涝)频率、旱(涝)站次比和旱(涝)强度评估指标分析了嘉陵江流域旱涝频率、范围、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近60 a来雨涝的频率...  相似文献   

20.
1 历年旱涝情况 据1982年的实测水文资料的统计分析,综合参证清代268年的旱涝灾情史记的文摘评定,按照不同年类型划定标准统计得出聊城市历年旱涝变化特点及规律,主要表现在:旱涝年交替发生频繁,旱情多于涝情,有连旱和连涝的特点;近20年趋向偏枯少丰的发展态势,且中等以上干旱年有增多和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