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市百年大旱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的夏天,重庆市遭遇了百年罕见的特大干旱,干旱持续时间之长、气温之高、范围之广、损失之重为历史罕见。旱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干旱持续时间、强度、范围、抗旱水源紧缺、旱灾损失等“五个历史之最”:东北部的夏旱从5月中旬开始,伏旱较常年提早10-15d,导致夏旱连伏早,至9月下旬旱象仍未彻底缓解,全市大部分地区总旱天数超过70d;各地日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3℃,降水大部分地区偏少9成,蒸发量偏多6成到1.8倍,气温、降水、蒸发量等主要干旱指标均为历史同期极值;37个区县出现特大干旱,受灾人口突破21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近2000万亩,  相似文献   

2.
1旱灾基本规律分析黑龙江省干旱因降水偏少或异常偏少而产生。干旱的一般规律为:①全省各区均有旱灾,以西旱为重,由于降雨分配不均,地形和土壤等的差异,黑龙江省西部、东部和北部均有旱灾,具有普遍性,但以西旱为重。西部地区年降水量400~500mm,降水较少蒸发较大;东部地区年降水量500~600 mm,降水较多蒸发较少。导致西部较旱;②春夏连旱。③灾情重,损失大,有加重趋势。2旱灾的影响近年来由于黑龙江省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大,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等因素对水利产生了很大影响:河道断流。随着河流上中游地区水利工程的不断修建及引水量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旱灾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甘肃省1950—2007年58 a长系列旱灾资料。结果表明:甘肃旱灾特征明显,一是春旱、夏旱、春夏旱、冬春旱和冬春夏三季连旱是旱灾的基本季节特征;二是旱灾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黄河流域干旱发生的频次最高、范围最大、灾情最重,长江流域次之,内陆河流域相对较轻;三是旱灾具有持续性和连续性等。旱灾还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一是因旱粮食损失量随年代呈现逐步增长的变化过程;二是因旱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呈现大幅度增加趋势;三是虽然旱灾损失在不断增长,但是全省粮食产量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四是旱灾随降水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闵骞  邢浩 《水资源研究》2003,24(3):30-32
根据史料与旱灾统计资料,揭示水灾多发的鄱阳湖区旱灾,对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利用降水实测资料,分析鄱阳湖区干旱气象特征;依据调查材料,指出鄱阳湖区防旱减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水灾多发地区防旱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5.
黔西南州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阔,水文、地质和气象条件复杂多变,历史上干旱灾害时有发生。针对黔西南州近年旱灾严重问题,采用干旱指数和旱灾饮水困难人口比例等指标分析了黔西南州旱灾特点,并挖掘黔西南州旱灾成灾原因,提出抗旱减灾的对策,为提高黔西南州整体抗旱减灾能力、降低旱灾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长系列降水资料,以SPI为干旱指标,结合小波函数,分析春夏干旱动态、趋势变化、覆盖率、周期成分。结果表明,连续干旱少,春旱趋势性不明显,夏旱增强变幅明显,极端夏旱更易发生;春季重旱覆盖率减弱,夏季重旱覆盖率上升;春旱有2组不同周期循环,夏旱3组不同周期震荡。春夏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春夏旱研究对干旱预警、农业抗旱调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牛玉忠  周泉  程小平 《山东水利》2008,(9):57-57,60
1 旱灾及干旱成因分析 东昌府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区),现有农业人口69万人,耕地7.33万hm2.统计显示,自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建国(1949年)581年间,出现不同程度旱灾111次,建国后至今发生中大旱灾9次,5年一次中小旱,十年一大旱,频繁的旱灾成为全区自然灾害第一大害,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如1999~2002年连年干旱,造成大面积西部高亢区群众吃水困难、农田减产绝产,大量企业停工停产.分析1999年以来9年的旱灾情况,平均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1.67万hm2,约占播种面积的25%左右,粮食减产约1.5万t,因旱造成3多万人、1多万头大牲畜临时饮水困难,每年因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3000万元左右.  相似文献   

8.
为深刻判明2022年鄱阳湖流域特大干旱特征及其影响,认清新形势下干旱灾害防控和风险管理机制策略等的改进方向,对2022年干旱发展过程进行多因素分析,应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对近72年来干旱年际、年内分布演变特征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2022年高温持续时间之长、降雨量之少和江河湖泊水位之低均创造新的纪录,干旱发展过程急促、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2)鄱阳湖流域涝旱转换较为多见,2022年涝旱急转特征尤为显著,7—10月是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夏秋气象干旱;(3)由于防御体系逐步完善,虽然遭遇有记录最严重的气象干旱,但引发的灾害程度相对其他重旱年偏轻;(4)复合环境下的旱灾涉及因素多而复杂,针对本轮干旱暴露的短板,需根据灾害风险管理理论,进行自上而下的旱灾防御体系研究,创新防御思维与措施,提高区域旱灾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9.
广西马山岩溶地区干旱灾害特征及防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调查及历史文献资料,对广西马山岩溶地区干旱灾害现状与特点、干旱缺水形成的因素作了初步分析与探究,并指出该区岩溶干旱灾害的形成与大气降水时空的分布不均、区域特殊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岩溶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等因素相关。据此提出了大力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完善水利工程设施、开展节水农业灌溉工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及恢复和改善岩溶生态环境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俐 《治淮》1996,(7):32-34
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一直受到干旱的困扰,事实上,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用水供需之间的矛盾已日趋严重,干旱已成为制约农作物产量提高的主要灾害。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年年都有旱灾发生,然而哪些地区旱情较重?哪些地区较轻呢?本文对全流域片34个地区进行了分析计算并提出防旱减灾措施。 农业干旱区域特征是指全流域不同地区在降水等气候因子,农业种植结构和水利灌溉条件制约下所具有的一种抗御农业干旱的能力。在一个地区的多年生产实践中,在遇到多种气候干旱变异情况下,其相应造成农田受旱、成灾的严重程度可以看作该地区抗旱能力强弱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1.
根据广西1990~2007年18 a的统计资料,采用频率计算和等级划分的方法分析了广西干旱分布特征,并对因旱造成的人畜饮水困难、粮食减产和经济损失等社会经济影响,以及抗旱后解决人饮困难、减少农业经济损失的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受地形和降雨的影响,百色市和河池市等地区是旱灾易发区,且干旱程度较严重,因旱导致大量人口饮水困难,造成农田减产和巨额经济损失。采取抗旱措施后,抗旱投入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抗旱的效益费用比多年平均值为24.3,对于严重旱灾为12.4,而对于中度旱灾甚至达到70以上,抗旱效益显著。通过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和预测,到2020年广西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和水资源GDP承载力均大于预测规模,水资源量可满足广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跨区、跨流域调水是减少因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导致的社会经济干旱损失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先后发生14年大旱。为更好应对淮河流域干旱灾害,2009年10月水利部立项开展了"淮河流域旱灾治理关键技术研究"(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项目由安徽省·淮委水科院主持,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和南京农业大学共同参加。课题组通过对流域历史旱灾调研,专项试验,摸清主要农作物受旱减产规律,确定适合淮河流域不同分区的旱情指标体系与评价模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灌区防灾抗旱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根据灾害学理论,对灌区水资源供需系统干旱风险进行了定义。在灌区旱灾形成中,致灾因子、孕灾环境与承灾体缺一不可,降水偏少是导致旱灾的直接致灾因子,农作物是最主要的承灾体。致灾因子、孕灾环境与承灾体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功能、特征的复杂体系,当它们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形成旱灾。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风险性和受灾体的脆弱性决定了旱灾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2014年发生了严重的夏旱,7月1日至9月1日,全省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最小值,7月22日至8月23日,全省持续33 d无有效降水,干旱导致农业、林业、渔业、牧业均遭受损失。从降水、河道径流、水库蓄水等方面分析辽宁省2014年旱情,并分别以降水量频率、河道来水量距平、作物缺水率为指标,对干旱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4年辽宁夏旱为特大干旱。  相似文献   

15.
以辽宁西部18个典型县区为实例,对各县区干旱频率和因旱损失率进行关联度分析,得到区域农业旱灾损失风险曲线,并得到不同干旱频率(5%、10%、20%、30%、50%、60%)的旱灾风险率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各县区频率与因旱损失率相关系数介于0.5~0.8,呈现较好的相关度,满足对数函数变化特征,潜在因旱损失随着干旱频率的降低呈现逐步递增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郏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实施将会把项目区农田变成"涝能排、旱能灌"的高产田,也可促使项目区内的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调整,使农作物品种进一步多样化,且高产、稳产。郏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区大部分属机井灌溉,井灌是农业灌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基础农田设施,对合理利用水资源、抵御自然灾害、缓解水资源匮乏、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灌溉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山西水利》2023,(4):17-18
<正>一、定义1.干旱干旱是由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需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2.旱灾旱灾的全称是干旱灾害,它是指由于降水减少、水工程供水不足引起的用水短缺,并对生活、生产和生态造成危害的事件。3.干旱与旱灾的区别干旱主要是由降水偏少或气温偏高等异常因素所导致的,这属于自然现象。而旱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自然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叠加效应,是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耦合的特定产物。  相似文献   

18.
1.引言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土地和光热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是华北地区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唐山市降水持续减少,出现了连续干旱现象,且有干旱频率加快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干旱和旱灾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越来越严重,干旱不仅直接导致农业减产,食物短缺,而且其持续累积会使土地资源退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近60年来干旱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频繁发生的干旱灾害严重制约了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对淮河流域1949年-2010年期间干旱灾害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流域各县区不同季节旱灾发生频次和易旱季节分布,以及不同程度旱灾的发生频次和易旱地区分布,绘制了流域易旱季节分布图和易旱地区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易发春夏旱、夏旱、夏秋旱和春旱,发生频次依次降低;流域易发中度干旱和轻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发生频次相对较少。研究成果可为淮河流域旱情监测、预测及预警提供基础资料,为防旱抗旱减灾和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洞庭湖流域19个气象站1967—2017年的逐月降水数据,选用气象指标SPI(标准化降水指数)对洞庭湖流域洪旱灾害发生频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洞庭湖流域发生中度洪涝和中度干旱频率较高,高于重度洪涝、重度干旱。SPI-3和SPI-6监测洞庭湖流域洪旱灾害发生频率结果基本一致。重度洪涝主要集中于洞庭湖流域北部地区,重度干旱发生于南部地区,中度洪涝发生于洞庭湖流域西部地区,中度干旱发生于洞庭湖流域东部地区。研究SPI能够识别出洞庭湖流域近50年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和主要旱灾,对流域特大洪水事件监测和预报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可为其他流域旱涝监测与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