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流域水资源产权的基本特性与我国水权制度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资源是一种具有多重特性的稀缺资源。它的外部效应特性、共有资源属性以及水资源使用者的长期合作博弈性质,要求将水资源的产权安排充分反映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水权制度,以使水资源配置真正达到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甘肃省现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下一步完善全省水资源费征收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水资源产权不明和管理滞后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水权制度特点、类型的分析,提出了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方法以及水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利》2005,(24):11-11
水权制度建设;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设;水资源保护;[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建立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的必要性,在学习和总结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立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就建立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水资源进入市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力敏 《人民珠江》2002,(1):11-13,54
主要就我国水资源中部分水的所有权能否进入市场的问题,对我国水资源产权制度中各项权利的市场准入和制度创新进行了论述,认为集体所有的水体的转让已无障碍,国有水资源的转让制度正呼之欲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主发展需求水的所有权进入市场。通过对国有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进入市场的不同路径的分析,认为应该仿效国有森林资源的转让制度,创立水资源中部分水体可依法转让的制度;并对水资源中部分水的所有权的有偿转让问题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同时,指出国有水面(域)使用权有待拓展成水运权、渔业权、水能权等,其流转制度有待参照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办法制定。  相似文献   

7.
在水资源不丰富的情况下,水资源浪费与污染造成了我国水资源进一步短缺。目前。在我国界定水权,进行水权交易是符合科学发展观,提高我国水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虽说我国已经出现了水权交易,但是水权交易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水权交易市场、水权交易制度、组织机构及交易监管制度。这4项是保证水权交易健康运作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黄河水资源保护管理中的经济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群  刘红侠  李梅 《人民黄河》2001,23(2):30-31,34
针对黄河水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管理中可采用的经济手段进行了初步探讨,从建立水资源市场、正确量化水环境价值、建立健全收费制度和建立生态破坏或水资源污染经济损失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对黄河水资源保护管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源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节水措拖推广、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取水人缴纳水资源费是法律规定的行政性规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第七十条规定: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  相似文献   

10.
提升水资源论证法律位阶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多年来水资源论证、评审和管理工作实践,阐述了水资源论证制度框架的建立过程,分析了实施水资源论证制度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思考了水资源论证制度体系尚不完备、法律效力不高、处罚力度不够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尽快研究制定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以提升水资源论证法律位阶的建议,初步构建了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完善取水许可制度 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对水资源承栽能力的认识,提出水权的层次结构划分、水权存量和水权增量、初始水权认定等问题,具体分析取水许可制度的完善及其实施办法的修订等问题.认为:完善取水许可制度是提高水资源承栽能力的一项基本措施,应加强取水权增量和存量的管理,建立水资源条件论证制度和环境评价制度,调整水权分配结构,维护水权社会公平(特别是代际公平),合理确定取水权增量的数量、结构和布局,维护最为基本的自然水权,调整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2.
水权制度与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节约保护和科学管理水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战略任务犤1犦。水权制度就是基于实现水资源转让机制、营造水市场,达到优化配置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而提出的水资源管理和使用的行为规范。一般来说,水权是指水资源所有权、使用权、水产品与服务经营权、转让权等与水资源有关的一组权利的总称,是水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与义务的行为准则或规则。即指在水资源开发、治理、保护、利用和管理过程中,调节个人之间、…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京市水资源形势,提出了构建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应当遵循的原则,探讨了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设置。  相似文献   

14.
关于建立水权转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治 《中国水利》2003,(7):13-1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为调节和缓解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就需要建立水权转让制度,引进市场机制。实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转让,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制度绩效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基本原因是存在制度瓶颈.解决的途径是从宏观上建立全社会统一治水的机制。从中观上要建立流域管理为主,行政区域管理为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从微观上要同时推进以转变传统用水习惯为主要内容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建立以水权、水价、水市场等水资源配置制度为中心内容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同时要逐步完善和健全治水规则。通过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的治水制度网络,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1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排名世界第六.长期以来,国人以此为自豪,所以不珍惜水、乱排放污水、超计划用水等行为随处可见.实际上,我国是一个贫水国,人均水资源量2300m3,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污染,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是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的里程碑.《水法》第四章首次提出了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即凡直接取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除法律规定不需申请取水许可…  相似文献   

17.
试论南水北调工程与水权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水资源现状,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健全水权制度。水权制度是一种规范的水资源法制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管理机制,其核心是产权的明晰,用水权管理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当地水权的明晰将是确定调水需求量的关键;明确调水水权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前提;水权是解决水源地补偿的必要手段;加强水权管理是用好外调水的关键。可以预见,水权制度的建立必将推动南水北调等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实施取水许可制度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杨建凤(海盐县水利农机局314300)取水许可制度是国家授权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国有水资源使用权实行统一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用水管理的核心。国家通过以发放(取水许可证)的方式来实施对水资源的行政管理。我县自1994年...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在新的形势下推进水权制度建设,需要准确把握水资源资产产权的内涵,深刻理解水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文章主要从水资源资产产权的界定、作为产权的水资源使用权应当具备的特性、作为产权的水资源使用权应当确权登记方面阐述了对水资源资产产权的认识,从发挥市场在水权交易环节的决定性作用、政府配置新增水权时应引入市场机制方面阐述了对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作用的认识,从对水资源进行宏观配置、对水资源使用实行用途管制、培育水市场并加强监管和服务方面阐述了对水权制度下政府作用的认识.总结了我国水权制度建设现状和进展,分析了新形势下水权制度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水权制度建设的思路、措施和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20.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存在着制度立法层级不高、适用范围有限、处罚手段和力度有限、部分制度环节不完善等问题。梳理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现状,介绍了其制度定位和制度框架。在分析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重点环节和主要制度的基础上,设计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