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焦炭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采用陕北地区常见的气煤、肥煤、东风煤进行单独炼焦,分析3种煤单独炼焦时生成的焦炭质量。在此基础上将3种煤按不同比例配煤炼焦,分析不同配比下焦炭质量的变化,研究最佳配煤方案。结果表明:气煤单独炼焦所得焦炭质量差,但配入气煤可增加产气率和焦饼收缩度;肥煤是优质炼焦煤,但单独炼焦所得焦炭气孔率高,需配煤以改善焦炭质量;东风煤无法单独炼焦,但少量配入可增加焦炭强度,减少优质炼焦煤用量。气煤、肥煤、东风煤质量比为1∶6∶3时,焦炭质量最好,孔隙小,无缝隙和绽边,色泽为银灰色,无海绵体,部分熔合;配煤胶质层最大厚度Y=20.4 mm,最终收缩度X=7.2 mm。  相似文献   

2.
为缓解低灰、低硫焦煤与肥煤资源紧张现状,稳定焦炭生产,公司引进了北美焦煤与肥煤。通过开展单种煤煤质与炼焦特性、配煤炼焦试验研究,分析了配合煤煤质与焦炭质量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北美焦煤与肥煤具有低灰、低硫的优质特性,但其热性质相对国内同类煤种差,其参与的配煤结构中配合煤的挥发分、黏结指数及灰成分指标,均与焦炭的机械强度、热性质具有较高的线性拟合度,均大于0.80。通过优化配煤结构,在7m顶装焦炉中应用北美焦煤或肥煤的比例可达8%~12%,并可稳定生产出CSR约为67.5%与CSR约为70%的合格焦炭。  相似文献   

3.
通过气肥煤、肥煤与其他单种煤的共结焦试验,考察了二者的改质作用,试验结果证明肥煤改质作用优于气肥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气肥煤替代部分肥煤的捣固炼焦试验,结果表明在保持配合煤黏结性稳定的前提下,焦炭的反应后强度随着气肥煤替代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焦炭反应性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而焦炭的冷态强度随着气肥煤替代量的增加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变某焦化厂长期以来依靠高价山西焦煤和肥煤进行炼焦的现状,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新煤源,研究了蒙古煤六和蒙古煤七,通过对单种煤和配合煤分别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蒙古煤六焦炭反应性高、反应后强度很低,煤镜质组图像上裂纹较多,粘结性好但结焦性差,配煤炼焦中使用引起焦炭热性能下降,不适合进行配煤炼焦;蒙古煤七灰分不高,硫分偏高,粘结性较好,焦炭冷、热强度高,结焦性好,价格低,具有改善焦炭质量的作用,该煤种可以在实际生产中使用。  相似文献   

5.
选取炼焦生产用煤进行40kg焦炉试验,研究煤与焦炭间硫的转化和焦炭产率,以预测焦炭硫分和产率。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单种煤炼焦,硫的转化率和焦炭产率可近似成一个定值;对于配合煤炼焦,焦炭硫分与焦炭产率可近似成各单种煤焦炭硫分与焦炭产率的加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种煤和配合煤焦炭硫分及干基焦炭产率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矿点气煤的煤质指标进行分析,比较G值、Y值相近的气煤间煤质差异,并进行配煤炼焦试验,研究气煤在配煤炼焦性能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对焦炭热强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煤的煤岩反射率、流动度对数值以及流动度的塑性区间。对于胶质体含量丰富并具有一定流动性、煤岩反射率高的气煤,在配煤炼焦中可适当提高其配用比例。  相似文献   

7.
齐婳 《煤化工》2007,35(1):16-19
为稳定改善6m焦炉焦炭质量,以20kg小焦炉试验、岩相检测、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检测为主要试验手段,对现用气煤、1/3焦煤、焦煤、低硫肥煤、高硫肥煤、瘦煤等煤种作了配煤炼焦试验,优化了配煤结构。并从经济效益出发,在保证焦炭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气肥煤配量,进一步优化完善了6m焦炉的用煤结构,年新增效益7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8.
在40kg焦炉上进行了多方案的配煤炼焦试验,并对单种煤及配合煤炼焦的焦炭热反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种焦煤炼焦时25JM的反应后强度最好;配合煤中控制主焦煤的配入比例,适当配入14SM、1/2ZN或26FM后,焦炭的热反应性比单种焦煤炼焦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开滦肥煤与外购1/3焦煤煤质指标的测定及对比评价,研究了少量1/3焦煤代替肥煤配煤炼焦的可能性。以40 kg焦炉炼焦法为基础,着重对焦炭的冷热态强度、孔结构及表观形貌等参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3焦煤与肥煤互配炼焦,前者比例应控制在10%以内,此时焦炭的CSR下降不明显,表面积与孔体积变化不大,焦炭的表观形貌亦不会出现明显劣化。  相似文献   

10.
余楚勇  盛建文 《煤化工》2013,41(1):61-62,57
对价格较低的高硫气肥煤进行了工业分析、煤质分析、岩相分析和40 kg小焦炉试验,并将其用于配煤炼焦。结果表明,高硫气肥煤部分替代肥煤炼焦是可行的,将其应用到生产实践,焦炭质量得到了保证,同时降低了配合煤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