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挖潜是油田开发的重点。为满足精细挖潜需求,砂体识别技术需要不断的深化研究。以喇嘛甸油田北北一区为研究区块,依据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成因及沉积作用的差异,结合电测资料,从井组剖面和砂体微相相带图两个方面对高台子油层组水下分流河道的识别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曲线韵律特征、渗透率特征、砂体厚度特征以及砂体的几何形态等四个方面分析,找出了识别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一套识别方法,对喇嘛甸油田高含水时期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杏南油田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寻找和开发剩余油非常重要。杏南油田密集井网区的油气开发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是影响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大型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砂体物性变差的部位,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存在于薄砂层或孤立的小透镜体中;沉积韵律层渗透性的差异控制剩余油的纵向分布,厚油层顶部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区段。另外,开发因素对剩余油的分布亦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成因的砂体中,剩余油分布不同。分流河道砂体、分流间砂体及水下分流砂体因非均质性严重,故易形成剩余油。  相似文献   

3.
Y油田A井区属于低渗透油田,经过多年开发,逐渐暴露出井网对砂体的控制程度低、注采系统不够完善、含水上升较快和砂体水淹状况复杂等问题。周期注水可以利用现有井网,周期性地提高和降低注水压力的办法,在油层内产生不稳定压降,使层内不同渗透率区域之间产生相应的液体交换渗流,使滞留状态的原油动用起来,扩大注入水的波及体积,提高注入水的利用率。根据该井区的实际情况,计算出适宜该井区的周期注水周期,并设计了4种不同方案进行了方案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不对称的短注长停的注水方案效果最好;对称方式次之;不对称的长注短停最差。  相似文献   

4.
某油田河道砂体发育以窄小河道为主,平面连续性差,多呈断续条带状或零星分布.油层孔隙度、渗透率低,非均质性严重.油田开发二十几年来,通过不断的注水开采,在油层内部发育相对较好的河道已经动用程度非常高,但由于层内的非均质性,层内发育相对较差的砂体未动用.其中注采关系完善的河道砂体综合含水已经达到94.56%、采出程度仅为29.94%,靠注水结构调整层间控制高含水井、层的注水量和产液量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层内调整作用较小.有机铬聚合物凝胶是一种比较成熟,广泛应用于油田开发的调剖技术.聚合物凝胶具有强度大,稳定性高,注入容易的特点,在某种条件下还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典型的低渗透油田——文东油田进行连续出砂预测、数值出砂预测、室内出砂预测、室内实验(含水上升影响、水敏、速敏评价等)及开发影响困素的综合研究发现,该油田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出砂突破点,特别是较强的储层敏感性及较大的开发参数更容易造成生产过程中出砂。低渗透油藏出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采用动态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为油田开发提供科学的防砂技术。  相似文献   

6.
基于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低渗透油藏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困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有关的渗流单元,既反映了砂体的沉积成圈,也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  相似文献   

7.
A油田是一个受断层、构造、岩性多种因素控制的复合型低渗透油藏,油层非均质性严重,裂缝较发育,渗吸作用明显。从1997年开始周期注水试验后,周期注水技术在A油田不断完善,应用规模逐年扩大,已经成为中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的主要调整手段。通过实施周期注水,有效地控制了井区的含水上升速度,产量递减减缓。  相似文献   

8.
文南油田X块沙二下油藏是在浅水湖泊背景下形成的三角洲沉积,由于储层物性差异大,沉积相变化复杂,长期的注水开发后,开发上两极分化严重,以河道砂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以河道侧翼的前缘砂、远砂相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相对较低、低含水低能。通过相控剩余油研究,确定了河道侧翼沉积相变差部位是剩余油的富集区,为相变复杂油藏后期有效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红河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向斜南部,红河油田长8油藏属于低孔、特超渗储层,局部裂缝发育,基本无自然产能,需压裂投产。压裂投产后,按产量分类,第一类水平井产量高、含水低是高效生产模式,第三类水平井产量低、含水高是低效生产模式。3类水平井均符合双曲递减规律。通过地质、试油试采资料与地震相结合,第一类水平井主要位于河道主体部位且地震位于Ⅱ级、Ⅲ级及其附近断裂带;第二类水平井位于河道砂体相对较薄部位且地震位于Ⅰ类、Ⅱ级断裂区;第三类水平井位于裂缝不发育的基质区。  相似文献   

10.
针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沙二下亚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动态资料及油藏精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长期的注水开发后,以河道砂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以河道侧翼的前缘砂、远砂相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相对较低、低含水低能。通过相控剩余油研究,确定了河道侧翼沉积相变差部位是剩余油的富集区,为相变复杂油藏后期有效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由于低渗透油田有注水井吸水能力低、油井注水见效效果较差、含水阶段含水上升较慢,且低含水期是提渗透油田主要采油期等开发特征,所以其开发工程需要多种技术、多种专业、多种工种的配合协作,是一项技术、投资都很密集的系统工程。注水开发是低渗透油田最适应、最经济有效的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2.
埕海一区明化镇储层为典型的曲流河沉积,河道展布特征变化大,单河道追踪困难,河道边缘难以识别,导致油藏储层类型复杂多样,严重影响了油田的高效开发、剩余油挖潜等工作的开展,制约了油田开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时频分析等技术来识别河道砂体,对研究河道砂体分布具有指导意义,促进油田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油田密井网条件下丰富的测井资料,识别出河流相主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水道、决口扇、天然堤和河漫滩砂等六种成因砂体,提出了空间识别单一成因砂体识别的方法,为精细刻画储层空间上复杂砂体拼合结构和非均质性提供的新的思路,对指导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A油田B区块处于该油田的背斜翼部,埋藏深度较大,孔渗饱等储层物性较差,并且注采井网的井间距离较大,导致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效果,需要井网部署方式的调整。按照传统的方式单纯利用测井解释资料预测发育面积较小的河道砂体,精度不高,本文对该区块在采取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的前提下,辅之以区块的静态资料,利用井震结合的方法建模,更加精确直观地研究区块构造、描绘砂体发育特征,在结合地震精细解释和测井曲线沉积相模型的基础上精细地预测了储层砂体的空间展布形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井位设计,对此类低渗透油田区块进行加密部署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油田勘探的不断深入,"十二五"以来岩性油藏成为新近系勘探的主要目标。河道砂体是岩性油藏的主要储集砂体,其预测的准确性是勘探生产的难点和科研攻关的重点。本文对前期以地震剖面相特征进行砂体识别的储层描述技术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分频技术、波形分类技术和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在油田新近系河道砂体预测过程中的优越性,并为油田河流相砂体预测技术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河流相岩性油气藏河道砂体的有效识别方法。以NorthB油田实际油藏为例,结合白垩系储层分流河道发育的特征,在测井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原始地震识别及地震属性的综合分析,归纳了河流相砂体在地震及其属性上的响应特征和有效的识别方法,提高了河道砂体识别的精度,有效指导了油田对该类储层的开发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元城油田庆64井区延101储层主要为辫状河道、天然堤、心滩和泛滥平原微相砂体,储层微观、宏观非均质性较强,其中河道微相砂体储层物性较好,在本工区内河道砂体分布较广,为研究的主要储集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低渗透油田目前存在现井网对砂体控制程度较低,现井网注采难度大,注水压力上升速度快,单井注入量低,低产井比例大的问题,分析全油田的细分注水现状,确定细分注水界限,总结细分注水效果,同时对低产井成因进行基础分析,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开展了精细措施调整和措施效果分析,提高单井产量高,改善了油层吸水状况,含水上升得到一定控制,改善了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贝尔油田属特低渗透油田,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沉积,分布零散,呈条带状、点、块状分布,砂体规模窄小,剩余油挖潜难度大。本文结合局部地区的沉积特征和动态资料,研究了窄小砂体在贝尔油田的开发特点,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贝尔油田窄小分流砂体、薄差油层的挖潜方法,为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弄清双河油田Ⅵ油层的储层发育特征,为该区剩余油的开发提供较为符合实际的储层地质模型,对该区沉积相类型进行了划分,该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远砂坝、前扇三角洲泥、分流河道间湾共六种沉积微相。研究区可作为储层的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前缘席状砂砂体及远砂坝砂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