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黑龙江产盛花期的万寿菊花精油,精油产率为0.0943%。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共分离出47个峰,鉴定出其中的40个化合物,占峰面积的85.11%。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万寿菊花精油的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有异松油烯(32.91%)、α-罗勒烯(11.18%)、柠檬烯(10.87%)、石竹烯(7.46%)、β-月桂烯(5.64%)、反-β-罗勒烯(5.34%)和2-异丙基-5-甲基-3-环己烯-1-酮(2.52%)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茴香精油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加以总结,可知茴香果实精油挥发性成分以反式-茴香脑为主要特征成分,茴香叶、花精油含有柠檬烯、反式-茴香脑、α-蒎烯等。茴香根精油含有莳萝芹菜脑等。茴香精油具有抑菌和抗氧化活性,茴香醛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反式-茴香脑、爱草脑、小茴香酮是茴香籽精油抑菌活性的协同作用成分。  相似文献   

3.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珠兰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珠兰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分离并鉴定出27个组分,占峰面积的85.89%,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w(反-罗勒烯)=5.71%、w(3,6二-甲基-4,5二-乙基-3,5-辛二烯)=4.61%,w〔1-(1,4二-甲基-3环-己烯基)乙酮〕=3.53%、w(2,6二-甲基-2,4,6辛-三烯)=1.45%、w(大根香叶烯B)=1.44%、w(顺-罗勒烯)=1.43%、w(大根香叶烯D)=1.40%、w(3蒈-烯)=1.25%、w(杜松醇)=1.02%。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珊瑚姜精油为实验材料,测定该产区珊瑚姜精油的成分以及对巨大芽孢杆菌、球毛壳霉菌等8种菌的抑菌性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精油的成分进行测定并分析,通过纸片扩散法测定抑菌能力,利用试管稀释法测定最小杀菌浓度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该产区珊瑚姜精油中共检测出36种化学成分,其主要成分包括桧烯(27.87%)、松油烯-4-醇(22.57%)、1,4-双(甲氧基)-三戊并烯(10.67%)等,其它微量成分有萜品油烯、α-松油醇等;珊瑚姜精油对本实验中的8种菌的抑菌能力有差别,珊瑚姜精油对于细菌的抑制效果不如阳性药物,但对真菌的抑制效果优于阳性药物,其中,对大肠埃希氏菌、球毛壳霉菌、红色毛癣菌的抑制能力较强,MIC为1μL/mL,对黄曲霉菌的抑制能力相对较弱,MIC为15μL/mL,对巨大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的MIC为3μL/mL。广西珊瑚姜精油对于实验用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性能且具备广谱性,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小蓬草鲜花和鲜果精油挥发性组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水蒸气蒸馏提取小蓬草鲜花和鲜果精油的挥发性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精油组分中匹配度96%以上的共5种化合物:烃类化合物2种,醇类化合物2种,酮类化合物1种。其中含有常用作香料的顺式-2-甲基-5-异丙烯基-2-环己烯-1-醇(顺式香芹醇)、反式-2-甲基-5-异丙烯基-2-环己烯-1-醇(反式香芹醇)和(s)-2-甲基-5-异丙烯基-2-环己烯-1-酮 (s-香芹酮),此外还含有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双环庚-2-烯。萜类化合物、脂肪酮具有化感作用,小蓬草鲜花和鲜果精油具有开发为香料、除草剂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种变种留兰香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GC/MS法 ,研究了一变种留兰香精油的化学成分。鉴定出 39种化合物 ,主要成分为胡椒烯酮醚(30 .5 11) %、1,8-桉叶素 (2 8.791% )、烯 (9.986 % )、β -月桂烯 (8.4 81% )和 β -蒎烯 (4 .796 % ) ,而作为一般留兰香油主成分的香芹酮则未能检测到。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两种春黄菊精油(样品A和B)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从中共鉴定出49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为18种,酯类物质在春黄菊精油样品挥发物中的相对含量最高。结合香气强度法与气相色谱-嗅闻技术(GC-O)对A、B两种精油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19种特征香气物质(香气强度值≥3),以及9种关键香气物质(香气强度值≥5)。A、B样品共有的关键香气物质有当归酸异丁酯、当归酸-2-甲基丁酯、甲位蒎烯和反式-3-蒎酮4种。  相似文献   

8.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水蒸气蒸馏提取小蓬草精油的挥发性组分进行了分析,匹配度83%以上的活性组分有5种,其中4种为萜类化合物(柠檬烯、α-佛手柑油烯、顺式-β-金合欢烯、反式-β-金合欢烯)。通过纸上种子发芽的生物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小蓬草精油对受体植物青菜、白菜、小麦、高粱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小蓬草精油对4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具有50%抑制作用的丙酮溶液的适宜浓度IC50分别为0.4、0.6、0.4、0.8 g/L。精油的活性组分主要有柠檬烯等萜类化合物、2,3-二甲基-4(3H)-喹唑啉酮等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将CrO_3通过浸渍法负载于中性Al_2O_3上,制备得到CrO_3-Al_2O_3,利用其催化3-蒈烯的氧化反应。反应主要生成3种α,β-不饱和酮。考察了催化剂用量、温度、时间以及氧气流量对氧化反应的影响,得到最佳氧化工艺为:CrO_3-Al_2O_3用量为3-蒈烯质量的3%、温度25℃、时间10 h以及氧气流量25 mL/min,对应原料转化率58.72%,α,β-不饱和酮类化合物总选择性86.07%(3-蒈烯-2-酮19.83%、2-蒈烯-4-酮4.61%、3-蒈烯-5-酮61.63%)。在减压精馏分离氧化产物过程中,3-蒈烯-5-酮极易异构转化为3,6,6-三甲基-2,4-环庚二烯酮,一步实现了该产物的制备与提纯,但是3-蒈烯-2-酮和2-蒈烯-4-酮不发生类似异构。结果证明,减压是异构发生的必要条件,压力越小,反应越容易进行且效果越好。0.5 kPa压力下,120℃反应4 h,3-蒈烯-5-酮转化率99.62%,3,6,6-三甲基-2,4-环庚二烯酮选择性98.15%,表明压力达到0.5 kPa即可满足反应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对德国洋甘菊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通过质谱库检索,辅助英文版精油数据库(ESO2010版)比对,分析并确定出洋甘菊油中的72个成分,占其总挥发性成分的88.35%。德国洋甘菊油的主要成分为α-红没药醇氧化物B(16.17%)、双环大根香叶烯(15.35%)、α-红没药醇氧化物A(10.11%)、蒿酮(8.23%)、大根香叶烯D(7.01%)、α-红没药酮氧化物(6.08%)、β-罗勒烯(5.39%)、(E)-β-金合欢烯(2.56%)、斯巴醇(2.48%)、母菊薁(2.46%)、香芹酮(1.49%)、薄荷醇(1.37%)等。其中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共42个,占洋甘菊油总挥发性成分的79.99%。通过保留指数来鉴别同系物及同分异构体,提高了天然香原料中化合物定性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陈建文 《广东化工》2006,33(6):79-81
乙烯酮(双乙烯酮)是十分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其下游产品较多。江苏某化工厂开发生产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三十多个,年生产规模三万多吨,是国内以乙烯酮(双乙烯酮)为中间体生产精细化学品的综合骨干企业。针对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废水特点,该厂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了产品优化,结构调整,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节水降耗等工作,从源头削减了污染物的生产。同时投资二千多万元新建预处理装置三套,6000m3/d废水生化处理装置一套,使全厂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的废水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相似文献   

12.
13.
周云  温集强 《水泥》2007,(10):29-30
我厂3号回转窑(Φ4m×60m)生产线在1996年年底由SP窑(产量912t/d)改为NSP窑(产量1320t/d),预分解系统为四级旋风预热器带离线式分解炉  相似文献   

14.
水泥水化热是中、低热水泥和核电工程用水泥的一项关键的技术指标。全球范围内测定水泥水化热的方法有溶解法、直接法/半绝热法、等温传导量热法三种。本文总结了中、美、欧相关方法标准,对其测试原理、仪器设备、试验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比对,并对其在领域的应用做了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16.
姬波  刘奇峰 《河南化工》2005,22(3):43-44
利用组件技术开发化工原理实验课件,给出了系统层、组件库层和应用层的架构划分。重点讨论了组件库的设计,给出了流体阻力这一典型实验的实现描述。实践证实,基于组件技术可以提高仿真实验的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7.
唐蕾 《粉煤灰》2013,(5):5-6
以F类粉煤灰为例,详细介绍了测定粉煤灰中烧失量的步骤、计算数学模型、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以及各项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评定,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都是影响测量不确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阐述并比较了几种加压设备在乙炔加压清净过程中的性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The miscibility of various amorphous polybutadienes with mixed microstructures of 1,4 addition units (cis, 1,4 and trans 1,4) and 1,2 addition uni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studies here involved optical transparenc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d small angle light scattering. It was found that a 90 percent (cis) 1, 4 addition polybutadiene was immiscible with high (91 percent) 1,2 addition polybutadiene. Reduction of the 1,2 content to 71 percent induced an upp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 (UCST) with the cis 1,4 polymer. Polybutadienes with 50 percent and 10 percent 1,2 contents were miscible above the crystalline melting temperature of the cis 1,4 polybutadiene. Immiscibility of the 91 percent 1,2 addition polymer was also found with a 10 percent 1,2 polybutadiene. The latter polymer also exhibits an UCST with the 71 percent 1,2 polymer. The results are used to interpr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ends of polybutadienes of varying microstructur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