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L-天冬氨酸为原料,采用热缩聚合、液相聚合和改性聚合三种方法合成了热缩聚天冬氨酸.采用红外光谱与X光衍射技术研究了反应物预处理前后的特征,对聚合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和对比,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产品阻垢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热缩聚合、液相聚合与改性聚合工艺反应温度分别为210、180、180℃;反应时间分别为3.0、1.3、1.0 h;催化剂最佳化学计量数分别为0.12、0.18、0.08.热缩聚合与液相聚合产品的阻垢性能相当,改性聚合产品的阻垢率约提高6.8%.说明改性聚合是一种较先进的聚天冬氨酸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2.
PAN/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腈(PAN)/氧化石墨烯(GO)纳米复合材料;利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表征了试样的组成及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使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试样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从单体转化率和聚合液的黏度变化研究了GO对丙烯腈自由基聚合的影响;用热分析仪分析了GO对PAN热稳定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体系聚合至13 h时,与空白试样(PAN)相比,聚合液的黏度和单体转化率分别降低了1.3%和2.9%,说明在聚合前期GO对自由基聚合起到一定的阻聚作用;GO的厚度由聚合前的3~4 nm剥离到聚合后的1 nm,表明GO在原位聚合过程中以单层形式分散在PAN基体中;PAN与GO之间存在较强的π-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抑制了PAN在热稳定化过程中的环化反应。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添加未改性和表面改性的无机热稳定剂和CaCO3对氯乙烯悬浮聚合过程的影响,发现采用硅烷和铝酸酯改性无机热稳定剂和采用硬脂酸改性CaCO3,可以达到良好的表面有机改性效果.改性剂最佳质量分数为1.0%左右;热稳定剂对聚合起延缓作用,使一定压降(AP)时的聚合时间增加5~120min、转化率下降3.6%~17.5%;但经表面改性后,对聚合的延缓作用减弱;CaCO3使聚合△P提前10~20min,使一定△P时的聚合转化率下降2.4%~17.5%,但对实际聚合速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不同聚合工艺下的聚氯乙烯(PVC)糊树脂进行测定,并对160℃下树脂颜色的变化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相同聚合工艺下的糊树脂具有类似的颗粒形态,但在热作用下树脂的颜色变化不一;而不同聚合工艺下的糊树脂颗粒形态具有明显的差异,且乳液聚合法生产的糊树脂热降解后的聚结紧密程度明显高于微悬浮聚合法;同时具有相同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条件下的乳液聚合法得到的糊树脂的动态热学性能较微悬浮聚合的糊树脂较好,但是其静态条件下的热着色性较后者差,这对后期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热硫化氟硅橡胶聚合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型反应器对热硫化氟硅橡胶聚合动力学过程和热力学过程的特点进行了基础性研究。考查了聚合温度和初始引发剂浓度对热硫化氟硅橡胶聚合动力学的影响,并掌握了相关规律。  相似文献   

6.
乙烯聚合热为910—930仟卡/公斤。因此,聚合热的排除极为重要。特别是釜式聚合,单用夹套冷却器显然不够,加之壁上易结垢,效果不佳。目前在工业上对聚合散热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如采用管式反应器,扩大冷却面积;聚合浆料外循环冷却;单体外循环冷却;稀释剂回流冷却或反应器中直接加入液态乙烯等方式。  相似文献   

7.
对聚碳酸酯结构与其热性能的关系进行分析介绍,并对采用非双酚A类聚合单体,特别是具有Cardo环结构的双酚类化合物参与进行聚碳酸酯合成的方法及其对聚碳酸酯热性能的改进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纳,采用上述单体聚合得到的聚碳酸酯热性能具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传热是聚合反应器设计、操作的重要问题。因为聚合过程的热效应一般都相当高;聚合物的导热性能又差;而且聚合产品的性能对热状态的依赖性还特别大。因此,探讨聚合反应器的传热问题,对聚合物生产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安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热引发前线聚合(TFP)方法固化了脂环族环氧树脂(221树脂),研究了固化剂用量、预热温度和反应器倾斜角度等因素对聚合前线的推动速率和前线温度的影响,并利用FTIR、DSC、TG等手段对固化物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固化剂用量越大或预热温度越高,引发前线聚合反应所需的时间越短,前线推动速率Vf越快,前线最高温度Tmax越高,达到最高前线温度所需时间越短;试管倾斜一定角度后,下行前线方向发生偏离,Vf有所下降;FTIR测试结果表明,采用TFP法得到的环氧固化物与采用传统热固化工艺得到的固化物有相似的红外吸收,DSC和TG测试结果表明前线聚合产物具有更高的玻璃化温度和更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漆酶催化小分子酚类单体聚合反应特性,建立在40℃下酶法催化没食子酸聚合的微量反应体系,并对聚合产物性能进行探究和表征。通过UV-Vis、FTIR、1H NMR、MALDI-TOF等手段,及游离酚羟基含量、聚合物粒径对聚合产物结构进行测试表征,通过TGA、DSC对聚合产物热性质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在漆酶催化作用下酚羟基被氧化,苯环上部分氢原子也参与反应,得到的物质是含有不同聚合度的低聚物混合物,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采用缓冲剂对聚合体系的pH值控制、在聚合配方中添加热稳定剂、控制聚合转化率等措施的研究来提高PVC树脂的热性能。  相似文献   

12.
谢芳宁  潘勤敏 《化工学报》1996,47(5):563-570
建立了苯乙烯本体热聚合过程模型,分析讨论了苯乙烯在连续搅拌槽式反应器中进行热引发本体聚合行为.分别讨论了聚合温度和停留时间对苯乙烯的转化率、聚合速率、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粘度和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温度决定产物的相对分于质量及其分布,且对转化率、聚合速率及粘度均有较大影响;停留时间对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无明显的影响,对转化率、密度及粘度有较大影响.聚合温度和停留时间是苯乙烯本体聚合过程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操作条件,同时为方便工程应用提供了经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13.
当含有丙烯酰胺的单体溶液聚合时,一般要放出20/千卡摩尔的聚合热。随着反应的进行,粘度增大,要想除掉此大量的聚合热,是困难的。从提高聚合效率、减少从聚合物除去聚合催化剂所需的能量观点出发,希望尽可能地增加单体的浓度,但,单体的浓度越增加,除去聚合热的困难也越大。日本第一工业制药公司利用离心薄膜聚合制造  相似文献   

14.
凝胶型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现场聚合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来宾  高虹 《辽宁化工》2007,36(10):700-704
凝胶型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现场聚合工艺已经成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主要介绍了室温现场聚合、热引发现场聚合、辐射引发现场聚合及电化学引发现场聚合等几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现场聚合工艺,并对这几种现场聚合工艺的工艺过程、聚合物体系、聚合反应原理、所制聚合物电解质及电池性能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比较了各种工艺的优缺点,并对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现场聚合工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刘建明 《乙烯工业》2010,22(1):17-22
从聚合机理角度,论述了乙烯装置汽油分馏塔内部可能存在的热引发聚合、引发剂引发聚合、催化聚合的发生和发展的条件。热聚合是汽油分馏塔内最主要的聚合形式,催化聚合与原料的金属含量有密切的关系,存在引发剂引发聚合的可能性很小。针对聚合类型,对常用的自由基型聚合的阻聚剂和阳离子型聚合的阻聚剂进行了简单的比选。  相似文献   

16.
吴校彬  傅和青  黄洪  陈焕钦 《化工学报》2007,58(6):1581-1586
由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醚二元醇(N210、220)、丙烯酸-2-羟丙酯(HPA)制得端烯基聚氨酯-丙烯酸酯大分子;然后通过前端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聚氨酯-丙烯酸酯共聚物。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对前端速度和温度分布的影响。FTIR显示前端聚合产物与间歇聚合产物有相似的红外吸收;TGA分析表明;前端聚合产物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负载钛催化体系[TiCl4/MgCl2-Al(i-Bu)3],在反应挤出机上合成了聚1-丁烯热塑性弹性体(PB-TPE),与聚合釜本体聚合法合成的PB-TPE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元素组成以及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反应挤出法合成PB-TPE是可行的;与聚合釜本体聚合法合成的PB-TPE相比,其力学性能还不理想,在热性能和元素组成上也有一定差异,且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采用热引发前线聚合(TFP) 方法固化了脂环族环氧树脂(221树脂),研究了固化剂用量、预热温度和反应器倾斜角度等因素对聚合前线的推动速率和前线温度的影响,并利用FTIR、DSC、TG等手段对固化物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固化剂用量越大或预热温度越高,引发前线聚合反应所需的时间越短,前线推动速率Vf 越快,前线最高温度Tmax 越高,达到最高前线温度所需时间越短;试管倾斜一定角度后,下行前线方向发生偏离,Vf有所下降;FTIR测试结果表明,采用TFP法得到的环氧固化物与采用传统热固化工艺得到的固化物有相似的红外吸收,DSC和TG测试结果表明前线聚合产物具有更高的玻璃化温度和更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将偶氮二氰基戊酸螯合到纳米碳酸钙表面,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非均相聚合,对聚合动力学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在纳米碳酸钙表面的包覆进行了研究。差热扫描量热分析表明偶氮引发剂与纳米碳酸钙螯合后分解温度略有降低;随着螯合引发剂浓度和聚合温度增加,聚合速率增加;随着碳酸钙含量增加,聚合速率降低;PMMA接枝率随聚合转化率增加而增加,而接枝效率下降;随聚合进行,纳米粒子团聚体会剥离成较小粒子,复合粒子的粒径减小。  相似文献   

20.
阻聚剂在C_5馏分热二聚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C5馏分环戊二烯(CPD)热二聚过程中异戊二烯(IP)的聚合损失,采用封管实验方法考察了添加阻聚剂二乙基羟胺(DEHA)、对叔丁基邻苯二酚(TBC)、邻硝基苯酚(ONP)对热二聚过程中各二烯烃组分聚合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阻聚剂的加入不影响CPD的二聚,但减少了IP、间戊二烯(PD)的聚合损失。就阻聚效果而言,DEHA优于TBC和ONP。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热二聚温度、时间以及DEHA质量分数等因素对双环戊二烯(DCPD)收率和IP聚合损失的影响。较佳工艺条件是热二聚温度120℃,反应时间3 h,DEHA质量分数500×10-6。该条件下DCPD的收率达到80%左右,IP的聚合损失可控制在8%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