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丁草胺在环境中降解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田芹  周志强  江树人  任丽萍  邱静 《农药》2004,43(5):205-208
丁草胺是一种酰胺类除草剂,杀草活性高,选择性好,是我国用量最大的除草剂之一,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综述丁草胺在土壤环境和水环境中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影响丁草胺降解的主要因素。在土壤环境中,丁草胺的微生物降解、光解为主要的降解途径,土壤湿度、有机质及重金属是影响丁草胺在土壤中降解的重要因素。光解和水解是丁草胺在水体中降解的主要途径。不同的光源、光敏剂、催化剂、氧化剂及某些农药对丁草胺在水中的光解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温度和pH是影响丁草胺水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长残留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分解及其使用中带来的严重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长残留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分解途径 除草剂施用于土壤后,通过微生物或化学反应(酸水解作用)而逐步分解与消失。微生物降解是除草剂从土壤中消失的重要因素。参与降解的微生物有真菌、细菌与放线菌。土壤微生物不能降解被土壤粒子吸附的除草剂分子;酸催化的水解反应主要影响三氮苯与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消失,而土壤pH(5-8)影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化学反应。土壤pH〉6.8时酸水解作用接近停止。土壤pH影响长残留除草剂磺酰脲、咪唑啉酮、三氮苯与三唑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吸附与可利用性,从而影响其滞留。  相似文献   

3.
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及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滕春红  苏少泉 《农药》2006,45(8):505-507
除草剂施入土壤中后,一般通过物理、化学与生物学过程而消失。微生物降解是除草剂在土壤中消失的最重要因素。评述了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及主要类型除草剂的降解特点,提出了长残留除草剂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微生物及含水量对烟田土壤中乙草胺降解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乙草胺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结果]土壤类型、土壤微生物和含水量均可影响土壤中乙草胺降解。在黄红壤和赤红壤中降解最适土壤湿度为60%;在黄红壤和赤红壤中半衰期(t1/2)为5.1、7.92 d;灭菌黄红壤和赤红壤中t1/2为16.5、21.8 d。[结论]微生物降解是乙草胺在土壤中的主要降解途径之一,黄红壤中的降解速率快于赤红壤。  相似文献   

5.
土壤微生物降解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地综述了土壤微生物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降解、降解机理及影响微生物降解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因素,并指出了利用土壤微生物修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残留药害是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草甘膦在水-土壤系统中的环境行为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伟  王进军  高立明  吴春先  王广成  陈炳坤 《农药》2006,45(10):649-654
除草剂在水-土壤系统中的降解、吸附和迁移等环境行为是支配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生物有效性和持留性的重要因素。草甘膦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除草剂,其在水-土壤系统中的环境行为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概述了草甘膦在水-土壤系统中的降解、吸附、迁移等环境行为,探讨了水-土壤系统pH值、土壤有机质及粘粒矿物质对环境行为的影响以及草甘膦对地下水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7.
异丙甲草案是酰胺类选择性芽前土壤处理除草剂。相比乙草胺具有安全性更高、适用作物种类更多的优点。但是,十几年来异丙甲草胺在国内市场始终是小品种,大多在经济作物和部分蔬菜上使用。主要原因是受到乙草胺的压制,国内乙草胺生产规模大、使用量大,价格便宜。称得上选择性除草剂中的巨无霸。  相似文献   

8.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应用概况、微生物降解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其微生物降解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开展土壤微生物降解苯氧乙酸类除草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酰胺类除草剂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非常大,其市场销量仅次于氨基酸类(草甘膦、草铵膦等)和磺酰脲类。酰胺类除草剂在国内或全球市场中最火热的产品当属乙草胺、异丙甲草胺和丁草胺。乙草胺1989年在我国使用以来,经过20多年的推广,已成为国内除草剂市场的支柱型产品,是当前使用面积最大的旱地土壤处理选择性苗前除草剂。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在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剂中,推广使用90%、99%乙草胺乳油,72%、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等。乙草胺成本低,使用方便,持效期适中,无下茬  相似文献   

10.
自盂山都公司于1956年开发成功旱田除草剂二丙烯草胺后,酰胺类除草剂有较大发展,到目前已有53个品种商品化,其中氯代乙酰胺类占主导地位。目前得到市场广泛认同的氯代乙酰胺类除草剂主要包括甲草胺、乙草胺、丙草胺、丁草胺、异丙草胺、异丙甲草胺等6种,它们是高效、高选择性除草剂,大多数用于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机理在于抑制植株的呼吸作用,干扰植物体的蛋白质生物合成,影响生物膜的完整性,在植物体内降解速度较快。酰胺类除草剂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而且除草活性高,药剂在植物体内易于降解,对哺乳动物毒性低,使用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1.
张雪纯  熊秉红  黎华寿 《农药》2020,59(5):317-321,338
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危害。近年来,如何攻破低成本、高效、温和且二次污染少的除草剂降解关键技术,成为业界的关注热点。综述了2015—2019年期间,利用类芬顿反应降解多种除草剂(包括草甘膦、敌草隆和莠去津等)的研究进展。这些方法包括芬顿法与生物氧化结合、电芬顿法等去除水体中除草剂的机理及关键技术。分析了这些方法应用存在的二次污染、技术难度与成本等问题。并概述了利用自然界存在的类芬顿反应降解土壤除草剂的可行性与可能机制。最后,对降低除草剂降解产物二次污染的有效方法,以及土壤中除草剂降解新动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赤子爱胜蚓对莠去津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和消解动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莠去津在人工土壤中的降解速率。结果表明:莠去津在土壤中的降解系数和半衰期大小与莠去津浓度有关,半衰期随着浓度的增加而缩短。土壤中不同浓度莠去津的降解速度缓慢,降解速率为0.02449~0.2625d-1,半衰期为26.4~28.3d;接种赤子爱胜蚓后,降解速率为0.02707~0.02864d-1,半衰期降为24.2~25.6d,使半衰期缩短了2.3~2.7d;而且莠去津浓度大小与半衰期长短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酰胺类除草剂制剂的研发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华乃震 《现代农药》2011,10(1):8-15
酰胺类除草剂在近代农田化学除草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介绍了酰胺类除草剂品种类型、销售量和进展,详细论述主要品种(甲草胺、乙草胺、异丙甲草胺和丁草胺)的加工剂型(乳油、水乳剂、微乳剂、悬乳剂和微胶囊剂)和应用的药效,指出水乳剂和悬乳剂都是安全环保剂型,在应用中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4.
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与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6  
姚东瑞  叶贵标 《农药》1997,36(7):32-37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有关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活性、降解方式及机制、影响残留和降解的环境条件及土壤因子、测定残留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降解是磺酰脲类除草剂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对磺酰脲类除草剂微生物降解途径及影响微生物降解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磺酰脲类除草剂微生物降解的研究现状做了简要综述,提出了微生物降解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Invasive plants have a multitude of impacts on plant communities through their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n soil chemistr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For example, plants modify the soil environment through root exudates that affect soil structure, and mobilize and/or chelate nutrients. The long-term impact of litter and root exudates can modify soil nutrient pools, and there is evidence that invasive plant species may alter nutrient cycles differently from native species. The effects of plants on ecosystem biogeochemistry may be caused by differences in leaf tissue nutrient stoichiometry or secondary metabolites, although evidence for the importance of allelochemicals in driving these processes is lacking. Some invasive species may g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the release of compounds or combinations of compounds that are unique to the invaded community—the “novel weapons hypothesis.” Invasive plants also can exert profound impact on plant communities indirectly through the herbicides used to control them. Glyphosate, the most widely used herbicide in the world, often is used to help control invasive weeds, and generally is considered to have minim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Most studies show little to no effect of glyphosate and other herbicides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However, herbicide applications can reduce or promote rhizobium nodulation and mycorrhiza formation. Herbicide drift can affect the growth of non-target plants, and glyphosate and other herbicides can impact significantly the secondary chemistry of plants at sublethal doses. In summary, the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invasive species can alter the biogeochemistry of ecosystems, that secondary metabolites released by invasive species ma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soil chemistry as well as plant-plant and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and that the herbicides used to control invasive species can impact plant chemistry and ecosystems in ways that have yet to be fully explored.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利用蚯蚓活动对除草剂乙草胺和丁草胺的降解影响,采用模拟实验方法,通过有蚯蚓和无蚯蚓的对比实验,研究了乙草胺和丁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除草剂的浓度变化和蚯蚓活动影响其降解速率。随着乙草胺和丁草胺浓度的增加,半衰期在不同程度地缩短。在供试浓度相同的情况下,蚯蚓会促进其降解,加速其解毒过程,乙草胺和丁草胺的降解半衰期有一定程度的缩短,分别缩短了2.2~2.3d和1.1~1.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