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浅谈化工原理中的研究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元操作为内容,以传递过程和研究方法论为主线构成了“化工原理”。与基础学科不同,化工原理作为一门工程学科,它要解决的不单是过程的基本规律,而且面临着真实、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特定的物料在特定的设备中进行特定的过程,对此,试图采用直接的数学描述和方程求解的方法往往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探求合理的研究方法是发展这门工程学科的重要方面。所谓化工原理中的研究方法论就是指这门学科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关于工程实际问题处理方法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化工传递过程》是化工专业的必修课程,难度大,课时少。《化工传递过程》课程的理论性和工程性强,它研究化工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机理及三类传递过程之间的类似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意识,掌握化工过程的量化方法,是本课程学习的重要目的。本文基于该课程内容上与化工原理的区别与联系、贯穿整个课程的传递机制、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个重要方面,开展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新工科复合型人才是本科化工教育的重点。化工传递原理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必修课,在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化工传递原理课程存在理论性强、抽象推理多、学科交叉广、实验及理论同步配套程度低等问题,为有的放矢地解决课程难题,提高教学质量和品质,教学团队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改革和创新;为重点突出以前沿科学研究为契机的学研结合新范式进行化工传递原理课程改革与实践,本文以水净化膜表面特性影响的动量分子传递过程为例,通过科学研究实验结合化工动量传递理论提升教学质量。将化工传递的科学研究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耦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和产出导向的标准提升教学品质。这种新范式将有益于工科学生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能力的显著提升,为综合型本科化工类专业的改革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化工原理》教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化工原理课程与传递过程、分离工程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化工原理>第二版教材的特点和主线作了介绍.此外,对课程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习题集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肖国民  李浩扬  肖洋 《化工时刊》2012,26(10):53-59
本文从Fluent软件在动量传递,Exchanger Design and Rating软件在热量传递和Aspen Plus软件在质量传递3个方面介绍了通用化工软件在《化工传递过程原理》教学中的应用,形象地揭示了化工过程传递现象的原理,以便研究生在学习《化工传递过程原理》课程中,深入理解化工传递过程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6.
<正> 化学工程学是化工、炼油、冶金、轻工、生化等工业生产技术有关具有共性规律的工程科学。六十年代初经全国有关专家论证,提出以“传递过程原理及重要分离单元操作”和“固体流态化技术及化学反应工程研究”为两个主要研究方向。由于国内、外化工生产技术及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数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在化学工程的许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都应用到数学知识,如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化工分离过程、化工系统工程等各门课程均以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知识作为解决工程问题的工具。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信息量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怎样设置数学课程,讲授哪些数学内容才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以便更快更好地获取专业知识,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热力学平衡、过程推动力是化工原理课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于理解传递过程非常重要。文章围绕这两个概念,基于单元操作的特性与物理定律,建立相应的平衡线方程,从理论上明确传递的极限(终点);进一步依据传递方程的基本表达式,用图示法对传递过程的推动力进行具体描述,强调推动力在传递动力学中的核心作用,从工程实际角度加深学生对化工传递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化工原理教学感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闫鹏  李湘  吴燕妮  陈志胜  刘永 《广东化工》2012,39(3):214-215
化工原理是化工类专业以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基础化学与化工专业课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文章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注重传递过程的相似性原则、利用好实践性环节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0.
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必修课"化工原理"为例,探讨研讨式教学的问题设计。该课程以单元操作(指化工生产具有共性的物理过程)为教学内容,以过程传递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主线,所以本课程研讨式教学中的问题是以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为三个基本知识点分别进行构建,最终形成探究性、实践性和自主性共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化工原理课程是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结合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以及该校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实际,就化工原理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了改革,以提高化工原理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班级规模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了UW-Madison(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并与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进行了对比分析。在UW-Madison,两门化工原理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难度更大,更接近于国内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传递现象,且更接近于实际生产过程;教师授课时更注重在黑板或者投影仪上进行公式推导,并不完全依赖PPT;课程设置了一定比例的讨论课学时,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课程考核采用多元考核评价方式,注重随堂测验。此外,UW-Madison的课程更注重工程教育的创新和工程伦理教育。希望本文能引发国内同行对发达国家工程教育的再认识,促进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技术基础课。它建立在数学、物理、物理化学及机械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是后续专业课如传递工程及反应工程等的基础。同时,它作为综合性技术学科的化学工程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直接为化工生产、科研和设计服务,是一门应用性的课程。 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环节很多,有课堂教学、讨论课(或习题课)、课程设计、实验和实习等。这些教学环节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好化工原理,就必须在该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改革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化工原理教学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结合在一起,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以"三传"为切入点,课程教学中引入创新型案例,分别从动量传递-自动喷泉、热量传递-热致变色材料设计和质量传递-低浓度二氧化碳吸附装置三个典型案例介绍了如何将创新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内容设置和课堂讲授等环节,力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针对化工传递过程课程的教学特点,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要求,课程组对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将课程知识与复杂化工系统设计任务相结合,强调化工传递知识在化工系统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形成教学改进与质量监督闭环体系,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相关教学改革措施已积极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校化工原理课程和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的不足,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办学理念,以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为契机,探讨化工实验大赛促进化工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途径,以及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方法和化工原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7.
化工原理是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强化工程分析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工原理重点课程建设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化工原理课程的学科特点,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在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考核指标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希望能为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目前化工类(包括化机、食品、生化、造纸、环境、制药、高分子)、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船舶、航空等专业研究生最重要的学位课程之一《传递现象》(或传递原理),是在“单元操作”的基础上以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传递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初期的传递理论并无多大区别。对化工类的研究生,主要介绍传统的化工生产中各个单元过程理论(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大部分教科书  相似文献   

19.
运用类比法讲授传热与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工原理是高等学校化工、轻工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中的动量传递、质量传递与热量传递等单元操作,由于传递规律具有类比性,故可将相对简单且较成熟的动量传递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20.
张春芳  白云翔  孙余凭  顾谨 《广东化工》2010,37(10):99-99,106
为了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化工原理教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从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调整、多种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理论课与实验课间的紧密结合以及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环境工程专业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加强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培养其实验创新能力及工程意识,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