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花婷  李迎 《轮胎工业》2007,27(4):214-218
介绍不同牌号乳聚丁苯橡胶的性能特点及应用.SBR1502胶料的焦烧时间比SBR1500胶料有所缩短,硫化速度稍慢;SBR1507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SBR1516胶料的硫化速度比SBR1502胶料稍慢,但加工性能较好,具有突出的抗湿滑性能;SBR1721胶料的硫化速度比SBR1712胶料慢,具有优异的抗湿滑性能;与非充油胶相比,充油胶具有加工性能好、生热低和耐磨性能好等特点,可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
采用核桃壳粉(WSP)和丁苯橡胶(SBR)制备WSP/SBR复合材料,研究WSP和偶联剂Si69对复合材料硫化特性、物理性能和动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未改性的WSP,混炼胶的F_(max)-F_L总体减小,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降低,抗湿滑性能提高;经偶联剂Si69改性后,混炼胶的硫化时间延长,交联密度增大,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耐磨性能改善,压缩疲劳温升降低,胶料的抗湿滑性能提高,滚动阻力降低。  相似文献   

3.
对比研究采用相同体积分数的炭黑和白炭黑分别补强溶聚丁苯橡胶(SSBR)和乳聚丁苯橡胶(ESBR)胎面胶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与炭黑填充丁苯橡胶(SBR)胶料相比,经偶联剂Si69(用量为白炭黑用量的8%)热处理的白炭黑填充SBR胶料的分散性改善,硫化胶的300%定伸应力增大,拉断伸长率减小,抗湿滑性能提高,滚动阻力和动态生热降低,耐磨性能和抗切割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4.
选用乳聚丁苯橡胶(E—SBR)作胎面胶,研究了不同石油树脂替代芳烃油后对胶料门尼焦烧、门尼粘度及硫化胶的力学性能、老化性能、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石油树脂降低了胶料的抗屈挠性能,但是提高了胶料的拉伸强度,改善了轮胎的耐磨性能和抗湿滑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超细粉末丁腈橡胶(UFP-NBR)用量对丁苯橡胶(SBR) 1500、充油SBR1712和顺丁橡胶(BR)9000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BR1500配合体系中,随着UFP-NBR用量的增大,硫化胶的耐磨性能先提高后降低,滚动阻力先减小后增大,抗湿滑性能则呈提高趋势,且UFP-NBR的最佳用量为3~5份;在充油SBR1712配合体系中,随着UFP-NBR用量的增大,硫化胶的耐磨和抗湿滑性能提高,滚动阻力减小;在BR9000配合体系中,随着UFP-NBR用量的增大,硫化胶的耐磨性能降低,滚动阻力减小,抗湿滑性能则呈提高趋势.  相似文献   

6.
用淀粉糊对白炭黑进行改性得到碳化淀粉包覆改性白炭黑,将其填充乳聚丁苯橡胶(SBR),制得改性白炭黑/SBR复合材料,考察了淀粉含量对SBR混炼胶硫化特性、白炭黑在橡胶中的分散性及复合材料物理机械性能、耐磨性能、抗湿滑性、滚动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SBR混炼胶的加工性能提高,白炭黑在橡胶中的分散性能得到改善,耐磨性能下降,抗湿滑性能基本不变; 当淀粉质量分数为5.0%时,改性白炭黑/SBR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最佳; 当淀粉质量分数为10.0%时,复合材料在应变小于10%时的滚动阻力高于未改性白炭黑/SBR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7.
研究抗湿滑树脂TL100在轿车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胎面胶中加入抗湿滑树脂TL100,胶料的门尼粘度减小,硫化特性变化不大,硫化胶的拉伸性能、耐磨性能和抗湿滑性能提高,滚动阻力降低,成品轮胎的滚动阻力性能和抗湿滑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8.
纳米碳酸钙对SBR胶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纳米碳酸钙对SBR胶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用纳米碳酸钙填充SBR时,随着纳米碳酸钙用量的增大,胶料的硫化速度加快,硫化胶的硬度、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增大,回弹值减小,耐磨性和抗湿滑性能提高;纳米碳酸钙与炭黑N330并用填充SBR时,随着纳米碳酸钙用量的增大,胶料的硫化速度变化不大,硫化胶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减小,回弹值减小,耐磨性下降,抗湿滑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厂家溶聚丁苯橡胶(SSBR)、乳聚丁苯橡胶(ESBR)生胶和混炼胶的加工性能,并对胶料的硫化特性、物理性能、耐磨性能、抗湿滑性能和滚动阻力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ESBR相比,SSBR生胶及其混炼胶的加工性能相差不大,但均较难加工;SSBR胶料的硫化特性、物理性能满足轮胎加工及使用性能要求。LAT100磨耗试验结果表明,与ESBR相比,SSBR硫化胶的耐磨性能降低,抗湿滑性能提高,滚动阻力增大。  相似文献   

10.
研究高效硫化活性剂SL5007在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胎面胶中用活性剂SL5007替代氧化锌和硬脂酸,胶料的锌质量分数减小83%,门尼粘度降低,焦烧时间缩短,硫化速度加快;硫化胶的物理性能变化不大,耐磨性能和抗湿滑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保温塑料复合管的应用领域及解决的社会问题。综述了保温塑料复合管应用领域的性能优势、结构与分类、标准与规范等现状。从外护管、保温层、工作管和整管4个方面,分别介绍了相应的技术要求。结合技术要求分析了轴向剪切强度、耐环境应力开裂、柔韧性和保温层性能等核心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大全 《精细化工》2002,19(6):311-314,317
本文是王大全教授代表中国化工学会、中化化工科学技术总院 ,在 2 0 0 2年 4月 10~13日于北京召开 ,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作学术报告的部分内容。作者以亲自组织和参加研究开发成功的合成橡胶和精细化工有关项目成套技术的实践 ,总结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中国合成橡胶和精细化工科技创新、原始创新和提高行业科技水平的经验。对加入WTO后如何加速提升我国化工科技创新和原始创新的能力 ,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研究废轮胎胶粉在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自粘卷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活化度为50%、粒径为250μm胶粉可作改性剂用于制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的自粘卷材,卷材适宜的配方:沥青100,胶粉24,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 6,芳烃油12,滑石粉60。活化胶粉中的小分子组分与相容剂、线性化大分子橡胶组分及甲苯不可溶物与SBS作用机理类似,这3种组分可共同替代传统自粘卷材中的相容剂、胶粉及部分SBS,即采用活化胶粉可制得综合性能优异的防水卷材。  相似文献   

14.
孙晋  华晔  者东梅 《中国塑料》2019,33(5):56-60
通过调整冷却速度制备出具有不同残余应力分布的高密度聚乙烯(PE-HD)管材,考察了挤出工艺对PE-HD管材内外层残余应力和常规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管材纵向回缩率逐步增大,且其静液压破坏时间和管材耐慢速裂纹增长(SCG)破坏时间也随之降低;同时管材外层的残余应力随着冷却速度和钻孔深度的增加逐步提高,呈现非均匀分布的情况,而管材内层的残余应力较小,均匀性差异不显著,并通过分层拉伸试验验证了盲孔法测量管材内外层残余应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集成橡胶(SIBR)的结构组成对其白炭黑补强胶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BR的1,4-结构[1,4-丁二烯(Bd)和1,4-异戊二烯(Ip)]含量大、非1,4-结构(苯乙烯、1,2-Bd和3,4-Ip)含量小,生胶的玻璃化温度低,胶料的硫化速率快,白炭黑分散性好,硫化胶的撕裂强度高,0和60℃时的损耗因子小,抗湿滑性能差,滚动阻力低;SIBR相对分子质量大,硫化胶的拉伸强度高、耐磨性能好;SIBR分子链自由末端含量小和分子链偶联效应强,硫化胶的滚动阻力低;SIBR中Ip含量越大,分子链间的摩擦和内耗小,硫化胶的压缩疲劳温升低。  相似文献   

16.
从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毒性和代谢方面介绍了该类增塑剂。同时,简述了其前处理和仪器检测的方法,另外还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法规和标准现状,并对增塑剂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科研人员需要努力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将氟橡胶与氟硅橡胶/硅橡胶混炼胶并用,制备氟橡胶/氟硅橡胶并用胶,研究氟橡胶/氟硅橡胶并用比对并用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氟硅橡胶用量增大,并用胶的脆性温度降低,耐低温性能明显提高;当氟橡胶/氟硅橡胶并用比为8/2时,并用胶的微观结构未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物理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国外学者针对聚乙烯(PE)管材耐慢速裂纹增长试验时间过长问题提出的快速评价方法—全缺口蠕变试验(FNCT)的研究原理和标准;详细综述了在不同的试样缺口几何形状、表面活性剂、拉伸应力及温度条件下FNCT的试验结果;并对PE燃气管道FNCT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循环载荷下裂纹圆棒试验(cyclic cracked round bar test, CRB)方法的理论背景及试验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对CRB法应用于聚乙烯管材耐慢速裂纹扩展性能的研究现状;并对该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温度与占压载荷综合作用下埋地含缺陷聚乙烯管道应力水平,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管土作用模型,通过热力分析实现温度与占压综合作用,分析温度载荷、占压载荷对在役管道的影响规律,并探讨埋深、占压位置、土体弹性模量、管土摩擦因数对最大应力的影响。分析表明,在规程要求的工作压力下,不能忽略温度荷载对埋地含缺陷聚乙烯管道受力的影响;温度和占压载荷综合影响下在役管道最大应力最终位于内壁3点钟方向,与完好管道的最终位置规律一致,缺陷位于截面3点钟方向管道最易失效;管道埋深和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明显大于管土摩擦因数和占压位置偏移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