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生物絮凝剂培养条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污水处理厂分离出14种菌种,通过初筛,获得5株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复筛,选出一株絮凝活性最优菌株B0。以B0为研究对象,改变培养基培养条件,以絮凝率为指标,选择产生絮凝剂的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2.
于平  孙弘字 《湖北化工》2012,(5):75-77,84
采用离子束注入的方法对产壬二酸菌种进行诱变筛选,获得一株壬二酸产率达到35.81g.L-1的菌株,壬二酸产率较出发菌株提高了74.17%。  相似文献   

3.
从化工厂废水中筛选甲砜甲苯降解菌,对菌种进行鉴定,考察菌种对甲砜甲苯的降解特性。分离得到一株能甲砜甲苯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初步鉴定其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命名为棘孢木霉1285。菌株棘孢木霉1285最适降解条件为29℃,p H 5.5,30%的菌种培养物添加量,该菌株在5 h内能够将浓度为2 g·L-1的甲砜甲苯降解65%以上,该菌对甲砜甲苯的降解效率高,在芳香族化合物的污染治理中将会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实验室自筛的几丁质酶菌株JX-5作为出发菌株,分别从菌种的营养条件和培养条件两方面来优化菌株产酶条件,最终优化的数据如下:碳源选用粉末几丁质,氮源采用胰蛋白胨,金属离子为Fe~(3+),培养温度为35℃,接种量为7%,装液量为50mL时,几丁质酶的酶活最高可达2.48u/mL。  相似文献   

5.
1,1-二氯乙烯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好氧活性污泥进行富集、培养、驯化、筛选后,以1,1-二氯乙烯(1,1-DcE)为单一基质,分离出降解DCE的菌种。经过五代微生物培养分离后共得到四种纯菌株,分别命名为菌株D—B、D—X、D—II、霉菌(D—M)。对得到的细菌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初步确定菌株D—B和菌株D—II为革兰氏阴性菌,菌株D—X为革兰氏阳性菌。通过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菌株D—B是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sp.)细菌,菌株D—X属于库克菌属(Kocuriasp.)。  相似文献   

6.
以解脂假丝酵母CGMCC2.2088为出发菌株,经过菌种选育得生产菌株为研究对象,对该菌株的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其发酵最适温度为32%,对数生产期溶氧控制在30%,发酵期溶氧控制在20%,发酵结果糖醇含量达到181.6g/L。  相似文献   

7.
从氨基酸类化工厂附近土样中筛选产D-氨基酰化酶的菌株,并对活性较高的菌株进行了菌种鉴定及培养条件的初步优化。利用N-乙酰基甲硫氨酸作为分离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氮源,从8份土样中筛选了约500株菌,其中菌株A55酶活力及稳定性均较高。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及16SrDNA系统发育分析对菌株A55进行菌种鉴定,并采用单因素法考察了影响D-氨基酰化酶合成的因素。结果表明,菌株A55属于耐寒短杆菌,其最佳产酶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30℃,培养基初始pH值7,摇床转速200r·min-1,摇瓶装样量15%,培养时间48h。另外,碳氮源的添加虽然有利于菌体的生长,但是不利于D-氨基酰化酶的合成。  相似文献   

8.
凌晨  刘波 《安徽化工》2012,38(3):11-13
从受2,4,6-三溴苯酚(TBP)严重污染的污泥中分离TBP降解菌,并采用HPLC分析方法进行复筛,得到高效TBP降解菌株TBPY,通过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及生理特征、生理生化实验对TBPY菌株进行了初步的菌种鉴定,最终鉴定该菌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aeruginosa.TBPY。  相似文献   

9.
通过菌种筛选 ,获得了 2 3种菌株 ,用其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快速发酵试验 ,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开辟了一条处理、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 果胶酶生产菌株是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x)CP-85211菌种。该菌种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用亚硝基胍处理原生产菌株黑曲霉CP—831获得的高产果胶酶突变株。采用该菌株发酵,发酵液再经过过滤、浓缩和有机溶剂沉淀等工序精制而成的粉状产品。该产品主要应用于食品工业,特别适用于葡萄、苹果、草莓、山楂、沙棘、猕猴桃、菠萝、刺梨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纯化筛选获得产色素的菌株经过形态学对比鉴定属于红曲霉属,确定适宜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5%,酵母浸膏3%,硫酸镁0.3%,硫酸锌0.05%。红曲霉摇瓶发酵培养的最佳条件是:在适宜2%乙醇的培养发酵溶液中,接入培养菌龄为48 h的红曲霉菌株,在盛有50 mL培养液的三角瓶中接入10%的菌种,在32℃,200 r/min的条件下培养11 d,培养基酸度为0.6%乳酸。红曲霉中红曲色素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是:pH=4.0的80%乙醇溶液,料液比为1∶60 g/mL,60℃提取2h,提取次数为2次,提取率为11.75%。  相似文献   

12.
絮凝剂是海水净化处理中的常用药剂,海水微生物絮凝剂是近年来崭新的课题。本研究自渤海湾采集样品,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菌种,运用改进的絮凝率检测方法,筛选出一株有较高絮凝活性的细菌,经16S rDNA鉴定与Biolog检测,确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命名为地衣芽孢杆菌dhs-36(Bacillus licheniformis dhs-36)。对该菌种培养物,发酵上清液,细胞破碎产物的絮凝活性研究显示其絮凝活性仅存在于发酵上清液中,并在菌株发酵2 d后获得最高絮凝活性。对该菌株絮凝活性的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发现该菌株絮凝活性易受酸碱性影响,只在pH值为6~10范围内稳定;但其絮凝活性在较宽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糖类、蛋白质、脂类与核酸定性反应确定该菌株产生的絮凝活性物质为蛋白质。该絮凝活性细菌絮凝活性较高,絮凝成分获得比较方便,有望未来应用于海水净化处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菌种筛选,获得了23种菌株,用其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快速发酵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开辟了一条处理,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Biolog鉴定产氢发酵细菌及其产氢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薛明 《应用化工》2006,35(7):491-493
采用厌氧培养技术,从厌氧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产氢发酵细菌。利用B iolog自动菌种鉴定仪对该产氢发酵细菌作了鉴定分析,确定了其在细菌学上的分类地位,新分离菌株C lostridium papyrosolvens为生物制氢分离鉴定纯产氢菌种提供了指导,该菌株为专性厌氧杆菌,蔗糖发酵液体末端主要产物为乙醇、乙酸,气相产物为H2和CO2,代谢特征为乙醇型发酵,在pH 6.0和36℃条件下最大产氢量为72 mL H2/g蔗糖。  相似文献   

15.
朱春杰 《广东化工》2014,(17):122-123
综述微生物发酵甘油生产1,3-丙二醇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生产菌种、发酵方式、优良生产菌株的选育和培养条件,并展望1,3-丙二醇发酵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杨祖明  王颖  姚明东  肖文海 《化工进展》2019,38(5):2402-2412
菌种进化工程是绿色生物制造的重要策略,利用高效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和技术可以快速地获得理想的实用菌株。针对菌种进化工程中的高通量筛选方法,本文重点综述了基于颜色或荧光、基于细胞生长、基于生物传感器以及基于液滴微流体平台等4个方面的高通量筛选技术的重要进展,同时也介绍了各种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应用范围和特点,为研究人员从不同进化文库中获得生理特性或者代谢能力显著提高的目标菌株提供了理论指导,极大地提高进化文库的筛选效率,降低了菌株筛选的时间和成本。最后展望了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对高通量筛选技术的重要影响,以期提高高通量筛选技术的精度、效率和应用范围,进而加速菌种进化过程和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对实验室菌种进行筛选后,得到一株能利用纤维素水解液木糖发酵生产丁醇的菌株。研究发现,该菌株不仅能利用水解液中的葡萄糖,还可以利用水解液中的木糖。对菌种生长特性探索,批式发酵中碳源、氮源以及CaCO3等条件优化后,得到最佳种子培养时间为20~24 h,并确定了木糖浓度为20 g/L的纤维素水解液用于15 L发酵罐实验,在37 ℃静置培养84 h,丁醇产量10.95 g/L,总溶剂16.78 g/L(丙酮、乙醇、丁醇三者之和),木糖利用率达到70%以上,总溶剂转化率为39.4%。解决了纤维素水解液中木糖不能被利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问题。  相似文献   

18.
油脂废水生物治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好气异氧菌、光合细菌和化能自养菌等3类菌株为菌种进行固体发酵培养,制备出生物除油菌剂。用自制的生物除油菌剂处理油脂废水,得出了废水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絮凝剂菌株的筛选和絮凝活性影响因素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进行了不同来源菌种的分离,得到1株有较强絮能力的菌株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coagulans)。以该株为研究对象,将该菌株摇床培养后对石油一厂隔油池出水、高岭土悬浊液等进行絮凝评价,探讨了培养时间、金属离子的价态、金属离子的浓度、絮凝剂投加量、pH值等因素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去甲基金霉素生产菌金黄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经紫外诱变得到菌株5-3,经诱变的菌株产量比原有菌株生产水平提高了28%。通过发酵培养基优化及发酵培养条件优化实验,其生产能力累积提高,诱变后高产菌株用新发酵配方发酵,比原始配方发酵水平提高了50%。优化后菌种及发酵工艺用于发酵生产,生产水平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