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通过维多利亚蓝显色培养基筛选从平顶山当地土样和食堂油污中筛选获得一株产脂肪酶菌株BA-4,经形态学观察及16S rDNA分子鉴定,初步确定该菌株属于不动杆菌属。对其产酶条件的研究显示,该菌株最适发酵培养基初始pH为7.5,发酵温度35℃,转速200 r/min,培养时间48 h。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湘莲中分离产耐酸性α-淀粉酶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采用淀粉富集培养基分离湘莲中产α-淀粉酶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在不同pH(3.20、3.38、3.56、3.85、4.15和4.45)条件下培养筛选出的菌株,测定酶活力,确定产酶的最适pH;在不同温度(25、30、35和40℃)条件下培养耐酸性α-淀粉酶产生菌,测定酶活力,确定产酶的最适温度;用不同碳源(蔗糖、淀粉和葡萄糖)和不同氮源[牛肉膏、(NH4)2SO4、柠檬酸氢二铵、柠檬酸三铵和蛋白胨]培养耐酸性α-淀粉酶产生菌,测定酶活力,确定产酶的最适碳源和氮源。结果从湘莲样品中筛选出2株酶活力较高的菌株,酶活力分别为376.21和395.62 U/ml,分别编号为LL5和LL9,2株菌株均为解淀粉芽胞杆菌。菌株LL5产α-淀粉酶的最适pH为3.56,最适温度为34℃,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柠檬酸三铵,为耐酸性α-淀粉酶产生菌。结论成功从湘莲中分离出1株产耐酸性α-淀粉酶菌株LL5。  相似文献   

3.
季祥  蔡禄 《天津化工》2010,24(1):34-35
从腐木、腐根、腐叶、腐草、土样、牛胃等样品中筛选获得11株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对其进行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培养基水解圈的测量,以及羧甲基纤维素钠酶活力的测定,获得1株活性相对较高的菌株,定名为CJ-3,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学鉴定初步确定为单胞菌属,并对其进行了保存。  相似文献   

4.
将变色圈法用于筛选高产氨基酰化酶的米曲霉菌株,减少了筛选过程的工作量、缩短了筛选周期。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在筛选高产氨基酰化酶米曲霉菌株时的可行性,并将其用于筛选经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的米曲霉。从突变株中获得了一株高产氨基酰化酶菌株W53,对其生长特性和产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米曲霉的氨基酰化酶是生长偶联型,菌体生物量和氨基酰化酶活力同时达到最高;突变株W53和出发菌株W19的产酶过程基本一致;W53拆分N-乙酰-DL-蛋氨酸的酶活力最高可达2569 U/g,比出发菌株W19提高了14.9%。  相似文献   

5.
采用热激法将含粪产碱杆菌D-氨基酰化酶基因载体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筛选重组子,对该工程菌产生的D-氨基酰化酶用Ni 2+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D-氨基酰化酶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纯化后的D-氨基酰化酶比活力为456.71U·mg-1,纯化回收率为50%,纯化倍数为12.4倍;最佳发酵条件为:37℃通气培养至菌体浓度OD600值为0.6时,加入0.5mmol·L-1诱导剂IPTG诱导5h,在此条件下,D-氨基酰化酶酶活力为90.9U·mL-1。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富油土壤中筛选磷脂酶A1高产菌株,优化其发酵条件,并经等离子诱变提高其产酶能力。方法用筛选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分别对富油土壤中磷脂酶A1产生菌进行初筛和复筛,经气相色谱鉴定产酶类型;对获得的高产菌株进行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优化该菌株的发酵时间,温度,pH值及摇床转速;从该菌株出发进行等离子体诱变,绘制致死率曲线,进行平板初筛及摇瓶复筛,并检测获得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经初筛和复筛,获得1株磷脂酶A1高产菌株W22,经气相色谱鉴定其产酶为磷脂酶A1;该菌株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呈圆形,质地软,表面光滑、扁平,乳白色,晕圈明显,为芽孢杆菌属蜡样芽孢杆菌;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12 h,初始pH 8.0,温度32℃,摇床转速200 r/min,优化后酶活为9.12 U/ml,较优化前(6.74 U/ml)提高了35.3%;等离子体诱变后,经平板及摇瓶筛选,获得的菌株W22-5酶活最高,为12.80 U/ml,较诱变前(9.12 U/ml)提高了89.91%,且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结论成功获得1株磷脂酶A1高产菌株W22,优化了该菌的发酵条件,且经等离子诱变进一步提高了菌株的产酶能力,为磷脂酶A1的生产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经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鉴定,属于国内尚未发现的Brachybacterium nesterenkovii种类的产酶新菌株.其形态为短杆状,大小为(0.5~0.75) μm×(1.0~2.5) μm,且不产内生孢子也无运动性.通过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可知:Brachybacterium nesterenkovii菌株可以利用L-乳酸、乙酸、丙酮酸、α-酮基-戊二酸、D-半乳糖、龙胆二糖、α-D-葡萄糖、D-木糖等多种物质作为碳源,也可以利用L-丙氨酸、L-谷氨酸、L-天冬酰胺和丁二胺作为氮源.此外Brachybacterium nesterenkovii菌株可以产过氧化氢酶、酯化酶、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等多种酶.研究了菌株的培养条件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吲哚乙酸(IAA)具有条件温和、能耗低、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从蔬菜根际土壤中筛选出一株产IAA能力较强的菌株FX-02,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将该菌株鉴定为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对FX-02发酵产生IAA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X-02生物合成IAA的途径属于色氨酸依赖型。FX-02合成IAA的适宜色氨酸质量浓度为10.0 g/L。FX-02产IAA的最佳碳、氮源及无机盐分别为甘油、蛋白胨和氯化钙。当发酵培养基为甘油质量浓度10.0 g/L、蛋白胨质量浓度10.0 g/L、色氨酸质量浓度10.0 g/L、硫酸镁质量浓度1.5 g/L、磷酸氢二钾质量浓度1.5 g/L时,30℃、180 r/min振荡培养72 h,FX-02的IAA产量(2349.40 mg/L)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采用稀释涂平板法从宁夏湿地土壤样品中筛选出一株纤维素降解活力较高的菌株C6-2,经鉴定该菌株为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es),对菌株C6-2发酵产酶条件及其所产酶的部分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6-2的最适培养温度为30℃,该菌株能在以微晶纤维素或羧甲基纤维素钠或小麦秸秆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并可产生具有较好热稳定性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葡聚糖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自然发酵筛选对小米改性起主要作用的菌种,并对发酵菌株的特性进行分析。方法用培养基筛选小米自然发酵液中主要菌种,分离纯化后,进行菌株生理生化鉴定、26S r DNA、16S r DNA序列测定,菌株纯培养后的p H、微生物菌落数曲线绘制,发酵菌株有机酸含量检测,并对不同菌株的产酸、产胞外淀粉酶的能力进行检测。结果从自然发酵液中筛选出的菌种主要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芽孢菌(Bacillus)。植物乳杆菌在发酵12 h时菌落数达到生长的指数期,之后p H迅速下降;戊糖片球菌及屎肠球菌在发酵24 h时菌落数达到生长的指数期,之后p H迅速下降,培养40 h时戊糖片球菌的p H明显低于二者;酿酒酵母及芽孢菌在发酵36 h时菌落数达到生长的指数期,之后p H略有下降。相同时间内,戊糖片球菌的产酸能力植物乳杆菌屎肠球菌,而酿酒酵母和芽孢杆菌不具产酸能力;戊糖片球菌有较强的产酒石酸及乳酸的能力,植物乳杆菌具有产酒石酸及乳酸的能力,但弱于戊糖片球菌,而屎肠球菌有较强的产乳酸的能力;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屎肠球菌、酿酒酵母不能产胞外淀粉酶,而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淀粉降解能力。结论确定了自然发酵小米中的主要菌种,为研究自然发酵小米淀粉老化特性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和液体发酵培养基筛选菌株,经初筛和复筛筛选出目的菌株后,通过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和孢子形态等方法初步鉴定目的菌株。结果表明,本研究筛选出的2株目的菌株均为黑曲霉。菌株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1.0%CMC-Na和0.3%酵母膏,最佳培养起始p H值和最适宜温度分别为4和40℃。在此条件下培养7d后菌株1和菌株2的CMCase酶活分别达到0.504 IU/m L和0.277 IU/m L。  相似文献   

12.
利用实验室自筛的几丁质酶菌株JX-5作为出发菌株,分别从菌种的营养条件和培养条件两方面来优化菌株产酶条件,最终优化的数据如下:碳源选用粉末几丁质,氮源采用胰蛋白胨,金属离子为Fe~(3+),培养温度为35℃,接种量为7%,装液量为50mL时,几丁质酶的酶活最高可达2.48u/mL。  相似文献   

13.
在常规筛选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在富集培养基中加入10 g/L NMMO,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耐NMMO的高活性纤维素酶菌株Galactomyces sp. CCZU11-1。经研究,最适产酶培养条件为:碳源为甘蔗渣(5 g/L),氮源为(NH4)2SO4(5 g/L),表面活性剂为Tween-80(8 g/L),培养温度为30 ℃,初始培养pH值为5.5。在此条件下菌株培养7天后,FPA及CMCase分别为13.5 IU/mL和24.6 IU/mL。在培养体系和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200 g/L NMMO,Galactomyces sp. CCZU11-1纤维素酶仍具有良好的活性,表明其具有较高的耐NMMO性能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对从牛粪中分离出来的高温单孢菌(Thermomonospora sp.)SQ3菌株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包括菌种生化鉴定培养和产纤维素酶及其培养条件等的研究。降解纤维素结果显示SQ3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上4天可见明显的分解纤维素透明圈。产酶条件研究显示:SQ3在发酵时间5天,发酵温度55℃,pH7.0~8.0,尿素氮源,玉米秸秆碳源的条件下产CMC酶性能最佳,在发酵8天时,产FPA酶达到最高峰值。  相似文献   

15.
产壳聚糖酶菌种的选育和产酶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江峰  郑连英 《化工学报》2000,51(Z1):219-222
从自然界中采集土壤样品,经筛选获得了一株产高活性壳聚糖酶的菌种,经初步鉴定属于青霉属。对该菌种进行紫外光诱变提高了它的产酶能力。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初步优化了产酶条件,并研究了培养温度、摇床转速、培养基组成和装液量等培养条件对菌种产酶能力的影响,确定了该菌种的最佳产酶条件。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壳聚精酶活最高可达216.6U/ml.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达托霉素产生菌玫瑰孢链霉菌D-30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条件。结果显示,D-30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最适条件为:在种子培养基中添加0.6%的甘氨酸,当种子培养30h后,用浓度为2mg·mL-1的溶菌酶破壁,酶解温度为32℃,酶解时间为75min。在最适条件下制得的原生质体经紫外诱变处理后培养,最终筛选得到高产菌株D-35,该菌株的平均发酵单位较出发菌株提高了87.9%。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从6种海藻中筛选出高产卡拉胶降解酶菌株S942,对其种属进行了鉴定,对菌株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16S r DNA序列鉴定结果表明,S942菌株为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sp.);菌株S942产卡拉胶降解酶的最适条件为:培养时间24 h、初始pH值7.0、培养温度37℃、碳源为0.2%卡拉胶、氮源为硫酸铵、添加Ca2+、接种量5%、摇床转速150 r·min-1;酶催化反应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7℃、最适反应pH值为7.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筛选碱性木聚糖酶的高产菌株,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酶学性质检测及培养条件优化。方法 采集山西、河南和浙江农田土壤样品,通过富集培养及分离后进行16S rDNA鉴定,筛选碱性木聚糖酶的高产菌株,并检测其酶学性质。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条件,包括培养基碳源(木聚糖、乳糖、可溶性淀粉、蔗糖、麸皮、葡萄糖)、氮源[草酸铵、蛋白胨、酵母粉、(NH4)2SO4、NH4Cl、NaNO3、尿素、牛肉膏、大豆粉、KNO3、(NH4)2HPO4或以蛋白胨、酵母粉、牛肉膏、(NH4)2HPO4、大豆粉两两随机组合]、金属离子[CuCl2、MgCl2、ZnCl2、Al2(SO4)3、CoCl2、Mn...  相似文献   

19.
产壳聚糖酶菌株的筛选及其发酵产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得到一株产壳聚糖酶的菌株,对该菌株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其最适的产酶培养基为(%):壳聚糖1.0,葡萄糖0.1,酵母提取物0.5,(NH4)2SO4 1.0,K2HPO4 0.07,KH2PO4 0.03,NaCl 0.5,MgSO4·7H2O 0.05,起始pH值6.0;最适产酶培养条件为:装液量为70 mL/250 mL,接种量3%,30℃、150 r·min-1培养72 h.在最适产酶条件下,该菌株发酵液中壳聚糖酶活力最高达到1.96 U·mL-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土壤中筛选能降解壳聚糖的微生物,并优化其产酶条件。方法利用平板筛选法对采集的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富集培养、初筛和复筛,得到能降解壳聚糖的菌株,并对降解壳聚糖能力最强的菌株进行发酵培养,优化产酶条件。结果筛选出3株产壳聚糖酶菌株,编号为C-01、C-02和C-03,其中,C-01、C-02为细菌,C-03为霉菌。C-01菌株产酶能力最强,其最适产酶条件为:以1%粉末壳聚糖+0.1%葡萄糖为碳源,0.5%(NH4)2SO4+0.5%蛋白胨为氮源,培养基初始pH值8.0,培养温度30℃,菌株接种量2.0%,培养时间48 h。在最适条件下,壳聚糖酶活力可达7.78 U/ml。结论已筛选出1株高产壳聚糖酶的菌株,并优化了其产酶条件,为壳寡糖的生产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